方格精選

自畫像「讀The Sense of Sight—觀看的視界 / John Berger」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圖片來源:Renee Liu

壹、PART I 白鳥

一、內觀透見之逡視與詰問——Inner Sight and Insight

  The Sense of Sight為John Berger著作之第五本文集,該書集結記敘各樣廣闊之議題,猶如Lloyd Spencer(1985)在導讀中所述及,亦是點出該書之核心—「觀看」的感知和想像,始終是理解這世界的首要方式(吳莉君譯,2010)。全書蘊含八部分,似如組曲,亦如一種行進的過程,是透過詩、敘事、故事、藝術創作或特定畫作之關注,綿綴而成在鉛字印刷字裡行間中,觀照透見對於本相的逡視與詰問,是讀者透過Berger所構築的視界,進而去探索自我的Inner Sight,並從中如微光透見般地慢慢形塑為Your Insight。
  Berger曾言及:說到底,故事靠的並非它說了什麼,並非我們將自身文化的某項偏執投射到這世界的所謂情節。故事靠的並非任何構想或習慣的固定曲目。故事靠的是,它跨越了空間。在這些空間裡,擺著故事賦予事件的意義。這些意義,大多是來自書中角色和讀者的共同渴望。說故事者的任務,就是要瞭解這些渴望,然後將這些渴望轉變成故事本身的步調。如果他能做到這點,那麼無論生活有多艱辛,他的故事都能扮演重要的角色,讓人們聚在一起,設法改變。過去與未來將在他故事裡的沈默空間攜手合作,指控現在。(吳莉君譯,2010)
  以筆者之觀點,Berger所言及之指控,更毋寧是一種勾勒起讀者對於內在自我的「質疑」。是藉由閱讀文本之觀照,質疑正在閱讀的自己「現在」所流淌之思維、思緒、經歷、價值觀,以反覆之逡視而探問自我的「視界」。

二、自畫像.白鳥.記憶與繆思

  文本PART I「白鳥」,內含二首詩與一篇短文。簡單留白,八行短詩句,第一首詩題為「林布蘭自畫像」(Rembrandt self-portrait)。林布蘭身前留下極多頂峰之作,其中包括一系列之自畫像,而這些跨越不同年代的自畫像,就如同是一部獨一無二的自傳,涵藏畫家的自我審視、真誠與不矯飾(維基百科,2019)。在第一首詩作的左下頁單單地放置了一幅林布蘭的作品—「波蘭騎士」,Berger在另一本書《我們在此相遇》提及,若要選擇自己的墓誌銘,林布蘭的「波蘭騎士」將為代表,而畫中英姿盛裝的騎士正準備離鄉,迎向未知的命運(鄧鴻樹,2008)。無獨有偶,第二首詩是「自畫像」(Self-portrait:1914-18),Berger誕生於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八年後,戰後的英國仍殘留著煙硝荒廢,離了軀幹的殘肢、死亡與血液不存在於眼前所見的「世界」裡,但卻仍存在於人們的記憶與嗅覺中,Berger不是盛裝的騎士,他是在一片無「生」之希望裡的微弱誕生,亦準備迎向一無所知之命運。
  「記憶」是充滿力量的,是充滿使詩發生、形成、擴大、感動,並且變成普遍甚至永久的力量。希臘神話中的記憶女神Mnemosyne是繆思的母親,繆思便是詩歌與遣懷忘憂之神,而希臘人相信「記憶」是「詩」的母親。所謂的記憶,是我們對往事的回想、把握和詮釋,而詩的動力便存在於其中,是一名詩人集中心神地觀察外界,學習並牢記一切過眼的事物。(楊牧,1989)
  盛裝待發所共赴的視觀,對比於生命情境裡真實所蘊藏的均是戰爭的氣息,交融在生與死之接續,亦是未生之時口述言傳刻畫心中之記憶,盤旋成長過程經歷所述發而迸現出的—對於「生存」之定義。楊牧曾以微言短詩詮釋「何種姿勢最適生存」(楊牧,1989):
當我思索何種姿勢最適生存
一隻白鳥
一隻白鳥來自遙遠的青天而停落我掌中
以陽光之翅展示
美麗
  觀看的視界是記憶與真實之間的交融,積存於生命之底蘊,以繆思為名,撰述流淌於詩意之呈現。

三、具象的再現 X 真實情感的衍生

  Berger在「白鳥」的這篇短文中,針對具象之物能激起人們的美學情感(Aesthetic Emotion)提出了五點特質分析(吳莉君譯,2010):
  1. 具象的再現:因此它是和周遭的世界有關。
  2. 所選擇的主題與它所被擺置的環境,會促使該物成為一種象徵物,而與普遍的文化象徵性結合在一起,形塑為在世界各地的文化中,所隱含之象徵意義。
  3. 與塑造該物所使用的材料有關。如文中提到在歐洲各地廣泛可見的木頭小鳥,其材質是以松木為基底進行雕塑,而松木的輕巧、柔軟和紋路向來深受人們的喜愛。
  4. 擁有和諧簡約的外型。
  5. 該人造物可激起我們的驚訝與好奇。
  然而上述五項對於美學之分析,誠如Berger所言,是將美學簡化為藝術,並無觸及藝術與自然之關係,以及藝術與世界之關係。大自然所湧動之巨大的力量與爭競,並無對象之分。不同的社群於大自然中所發現之美,與每個社群之生存方式、經濟型態,以及所處之地理環境息息相關。但,自然界中仍有些不變之事物,是所有文化均認同「美的」。當自然形式的演化與人類感知的演化契合無縫時,便會產生某種潛在可能的心領神會:「真實的」事物與我們可以看到(或感覺到)的事物,有時會在某個確定無疑的點上相遇。這個巧合一致的相遇點是雙方面的:你知道並認定你看到的東西,同時,被你看到的東西也同樣認定你。有那麼一瞬間,你發現自己就站在創世紀第一章上帝所在的那個位置(無須假裝是造物者)……然後,你知道,那很美好。我相信,人類面對自然的那種美學情感,就是源自這樣的雙重肯定。故而,當人們在人造物前所感受到之美學情感,其實是我們對於大自然情感的衍生物。(吳莉君譯,2010)
  藝術與自然之間存在著演繹與詮釋之鏈結,藝術所嘗試的是將自然瞬息萬變的雋永之美,以各不一之媒材,將此瞬間轉化為永恆。
  亦如Berger所言敘,藝術是把大自然允許我們偶爾瞥見的東西,有組織地反映出來,藝術所模仿的並非是自然,而是模仿「創造」(吳莉君譯,2010)。當我們有此體悟時,便可知藝術無法企及自然所賦予的創造之獨美,藝術語言所激起我們對於美學情感(Aesthetic Emotion)之共鳴,是在於我們對於自然之美的渴慕,藉由觀看、觸引、擾動出藏在記憶之盒裡未觀見,或已忘懷,或所期盼企望之回應。
  眼所見之視界,其實也演繹著我們如何詮釋自我最適之生存姿勢,瞥見那在金陽下展翅乍光的白鳥,或懸掛於歐洲廚房的日常松木白鳥,抑或是零下二十五度的低溫中正在凍僵的小鳥,藝術與真實之間永遠存在著「Gap」、「Connection」以及「Difference」,而透過觀見,我們微微唏噓、驚嘆,知道在這視觀瞬間的相遇點是雙方面的,你知道並認定你看到的東西,同時,被你看到的東西也同樣認定你

參考文獻
  1. 吳莉君(譯)(2010)。觀看的視界。(原作者:John Berger)。臺北市:麥田,城邦文化出版。(原著出版年:1985)
  2. 楊牧(1989)。一首詩的完成。臺北市:洪範。
  3. 維基百科(2019年3月11日)。林布蘭。【維基百科】。取自https://zh. wikipedia.org/wiki/伦勃朗(檢索於:2019年7月20日)
  4. 鄧鴻樹(2008年4月13日)。最後一位浪漫騎士。【麥田出版:痞客邦】。取自https://ryefield.pixnet.net/blog/post/16591010
avatar-img
4會員
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獨自升級》動畫改編自超人氣韓國網路漫畫,講述主角成振宇從最弱獵人蛻變為最強「影子君主」的熱血故事。詳細介紹劇情、角色、製作團隊(A-1 Pictures)、原作漫畫資訊(作者Chugong、畫師DUBU)、動畫與漫畫比較、角色成長、社會文化背景、動畫彩蛋細節、以及在臺灣、韓國、日本三地的評價。
Thumbnail
這本書以平實的文字敘述了陳澄波的一生。如同書名,談到陳澄波,就一定會提及他的妻子-張捷,兩人婚後陳澄波到東京留學、後來到上海教書,張捷一個人在家鄉獨力撫養三個孩子,支持著丈夫的夢想;後來陳澄波在228事件中被殺害,張捷強忍著悲痛,低調而堅強的活下去,為了幫丈夫討一個公道,張捷的堅強令人動容又不捨。
Thumbnail
探討了文藝復興巨匠達文西的藝術創作及其對科學的熱愛,透過參觀達文西體驗展,深入瞭解他的創作理念及對人體的研究。文章中介紹了達文西的經典作品,如聖母頌報等,以及展覽中的沉浸式體驗,最終反思自身對生命的好奇心與追求知識的熱情。
Thumbnail
這本書的主角白鳥先生,從小就看不見,也就不可能把視覺藝術翻譯成殘存的觀看記憶。但他完全違反明眼人想當然爾以為靠觸覺來認識作品。就書內的描述,他是以視覺以外的所有感官吸收資訊,而且最重要的是「讀空氣」--從場所氛圍與解說者的理性感性反應,來建立自己與作品的聯結
在現代學術研究中,閱讀大量文獻是一個必要且繁重的任務。然而,通過將學術閱讀流程標準化,能顯著提升效率,使閱讀變得更加有條理。最近,我實踐了兩個已經標準化的動作,每個動作都進行了50次以上的測試,效果顯著。 ▋動作一:將文獻內容轉為資訊塊 這個動作的目的是將閱讀材料中的重要內容轉換為小而具
Thumbnail
我欣賞的不是藝術品,而是它所表現與承載的美。___ 選自【美力覺醒】 林布蘭是17世紀荷蘭的畫家,曾在聖經浪子回頭的故事中,聽到人家提起過林布蘭浪子回頭的那幅畫,而後知道了那幅畫創作的時空背景後,感受又更不一樣了。而上圖林布蘭的自畫像,那是他離世前最後一幅的自畫像,有些憂傷,卻又感到平靜,沒有多加
Thumbnail
不是只有一條路可以走,眼前不是只有一種世界、一個觀點。
Thumbnail
讀這本書的時候,一直讓我想起去年很愛的一部韓劇《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久違的韓劇也難得從第一集愛到最後一集。 其中我特別喜歡男主角對女主角說的一段台詞───
Thumbnail
  國美館2024年度﹝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已經在3月16日開始展出,預計展示到4月28日截止。展示的總主題是「目光之外」,這個標題非常有意思。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獨自升級》動畫改編自超人氣韓國網路漫畫,講述主角成振宇從最弱獵人蛻變為最強「影子君主」的熱血故事。詳細介紹劇情、角色、製作團隊(A-1 Pictures)、原作漫畫資訊(作者Chugong、畫師DUBU)、動畫與漫畫比較、角色成長、社會文化背景、動畫彩蛋細節、以及在臺灣、韓國、日本三地的評價。
Thumbnail
這本書以平實的文字敘述了陳澄波的一生。如同書名,談到陳澄波,就一定會提及他的妻子-張捷,兩人婚後陳澄波到東京留學、後來到上海教書,張捷一個人在家鄉獨力撫養三個孩子,支持著丈夫的夢想;後來陳澄波在228事件中被殺害,張捷強忍著悲痛,低調而堅強的活下去,為了幫丈夫討一個公道,張捷的堅強令人動容又不捨。
Thumbnail
探討了文藝復興巨匠達文西的藝術創作及其對科學的熱愛,透過參觀達文西體驗展,深入瞭解他的創作理念及對人體的研究。文章中介紹了達文西的經典作品,如聖母頌報等,以及展覽中的沉浸式體驗,最終反思自身對生命的好奇心與追求知識的熱情。
Thumbnail
這本書的主角白鳥先生,從小就看不見,也就不可能把視覺藝術翻譯成殘存的觀看記憶。但他完全違反明眼人想當然爾以為靠觸覺來認識作品。就書內的描述,他是以視覺以外的所有感官吸收資訊,而且最重要的是「讀空氣」--從場所氛圍與解說者的理性感性反應,來建立自己與作品的聯結
在現代學術研究中,閱讀大量文獻是一個必要且繁重的任務。然而,通過將學術閱讀流程標準化,能顯著提升效率,使閱讀變得更加有條理。最近,我實踐了兩個已經標準化的動作,每個動作都進行了50次以上的測試,效果顯著。 ▋動作一:將文獻內容轉為資訊塊 這個動作的目的是將閱讀材料中的重要內容轉換為小而具
Thumbnail
我欣賞的不是藝術品,而是它所表現與承載的美。___ 選自【美力覺醒】 林布蘭是17世紀荷蘭的畫家,曾在聖經浪子回頭的故事中,聽到人家提起過林布蘭浪子回頭的那幅畫,而後知道了那幅畫創作的時空背景後,感受又更不一樣了。而上圖林布蘭的自畫像,那是他離世前最後一幅的自畫像,有些憂傷,卻又感到平靜,沒有多加
Thumbnail
不是只有一條路可以走,眼前不是只有一種世界、一個觀點。
Thumbnail
讀這本書的時候,一直讓我想起去年很愛的一部韓劇《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久違的韓劇也難得從第一集愛到最後一集。 其中我特別喜歡男主角對女主角說的一段台詞───
Thumbnail
  國美館2024年度﹝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已經在3月16日開始展出,預計展示到4月28日截止。展示的總主題是「目光之外」,這個標題非常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