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自畫像「讀The Sense of Sight—觀看的視界 / John Berger」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raw-image

壹、PART I 白鳥

一、內觀透見之逡視與詰問——Inner Sight and Insight

  The Sense of Sight為John Berger著作之第五本文集,該書集結記敘各樣廣闊之議題,猶如Lloyd Spencer(1985)在導讀中所述及,亦是點出該書之核心—「觀看」的感知和想像,始終是理解這世界的首要方式(吳莉君譯,2010)。全書蘊含八部分,似如組曲,亦如一種行進的過程,是透過詩、敘事、故事、藝術創作或特定畫作之關注,綿綴而成在鉛字印刷字裡行間中,觀照透見對於本相的逡視與詰問,是讀者透過Berger所構築的視界,進而去探索自我的Inner Sight,並從中如微光透見般地慢慢形塑為Your Insight。

  Berger曾言及:說到底,故事靠的並非它說了什麼,並非我們將自身文化的某項偏執投射到這世界的所謂情節。故事靠的並非任何構想或習慣的固定曲目。故事靠的是,它跨越了空間。在這些空間裡,擺著故事賦予事件的意義。這些意義,大多是來自書中角色和讀者的共同渴望。說故事者的任務,就是要瞭解這些渴望,然後將這些渴望轉變成故事本身的步調。如果他能做到這點,那麼無論生活有多艱辛,他的故事都能扮演重要的角色,讓人們聚在一起,設法改變。過去與未來將在他故事裡的沈默空間攜手合作,指控現在。(吳莉君譯,2010)

  以筆者之觀點,Berger所言及之指控,更毋寧是一種勾勒起讀者對於內在自我的「質疑」。是藉由閱讀文本之觀照,質疑正在閱讀的自己「現在」所流淌之思維、思緒、經歷、價值觀,以反覆之逡視而探問自我的「視界」。

二、自畫像.白鳥.記憶與繆思

  文本PART I「白鳥」,內含二首詩與一篇短文。簡單留白,八行短詩句,第一首詩題為「林布蘭自畫像」(Rembrandt self-portrait)。林布蘭身前留下極多頂峰之作,其中包括一系列之自畫像,而這些跨越不同年代的自畫像,就如同是一部獨一無二的自傳,涵藏畫家的自我審視、真誠與不矯飾(維基百科,2019)。在第一首詩作的左下頁單單地放置了一幅林布蘭的作品—「波蘭騎士」,Berger在另一本書《我們在此相遇》提及,若要選擇自己的墓誌銘,林布蘭的「波蘭騎士」將為代表,而畫中英姿盛裝的騎士正準備離鄉,迎向未知的命運(鄧鴻樹,2008)。無獨有偶,第二首詩是「自畫像」(Self-portrait:1914-18),Berger誕生於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八年後,戰後的英國仍殘留著煙硝荒廢,離了軀幹的殘肢、死亡與血液不存在於眼前所見的「世界」裡,但卻仍存在於人們的記憶與嗅覺中,Berger不是盛裝的騎士,他是在一片無「生」之希望裡的微弱誕生,亦準備迎向一無所知之命運。

  「記憶」是充滿力量的,是充滿使詩發生、形成、擴大、感動,並且變成普遍甚至永久的力量。希臘神話中的記憶女神Mnemosyne是繆思的母親,繆思便是詩歌與遣懷忘憂之神,而希臘人相信「記憶」是「詩」的母親。所謂的記憶,是我們對往事的回想、把握和詮釋,而詩的動力便存在於其中,是一名詩人集中心神地觀察外界,學習並牢記一切過眼的事物。(楊牧,1989)

  盛裝待發所共赴的視觀,對比於生命情境裡真實所蘊藏的均是戰爭的氣息,交融在生與死之接續,亦是未生之時口述言傳刻畫心中之記憶,盤旋成長過程經歷所述發而迸現出的—對於「生存」之定義。楊牧曾以微言短詩詮釋「何種姿勢最適生存」(楊牧,1989):

當我思索何種姿勢最適生存
一隻白鳥
一隻白鳥來自遙遠的青天而停落我掌中
以陽光之翅展示
美麗

  觀看的視界是記憶與真實之間的交融,積存於生命之底蘊,以繆思為名,撰述流淌於詩意之呈現。

三、具象的再現 X 真實情感的衍生

  Berger在「白鳥」的這篇短文中,針對具象之物能激起人們的美學情感(Aesthetic Emotion)提出了五點特質分析(吳莉君譯,2010):

  1. 具象的再現:因此它是和周遭的世界有關。
  2. 所選擇的主題與它所被擺置的環境,會促使該物成為一種象徵物,而與普遍的文化象徵性結合在一起,形塑為在世界各地的文化中,所隱含之象徵意義。
  3. 與塑造該物所使用的材料有關。如文中提到在歐洲各地廣泛可見的木頭小鳥,其材質是以松木為基底進行雕塑,而松木的輕巧、柔軟和紋路向來深受人們的喜愛。
  4. 擁有和諧簡約的外型。
  5. 該人造物可激起我們的驚訝與好奇。

  然而上述五項對於美學之分析,誠如Berger所言,是將美學簡化為藝術,並無觸及藝術與自然之關係,以及藝術與世界之關係。大自然所湧動之巨大的力量與爭競,並無對象之分。不同的社群於大自然中所發現之美,與每個社群之生存方式、經濟型態,以及所處之地理環境息息相關。但,自然界中仍有些不變之事物,是所有文化均認同「美的」。當自然形式的演化與人類感知的演化契合無縫時,便會產生某種潛在可能的心領神會:「真實的」事物與我們可以看到(或感覺到)的事物,有時會在某個確定無疑的點上相遇。這個巧合一致的相遇點是雙方面的:你知道並認定你看到的東西,同時,被你看到的東西也同樣認定你。有那麼一瞬間,你發現自己就站在創世紀第一章上帝所在的那個位置(無須假裝是造物者)……然後,你知道,那很美好。我相信,人類面對自然的那種美學情感,就是源自這樣的雙重肯定。故而,當人們在人造物前所感受到之美學情感,其實是我們對於大自然情感的衍生物。(吳莉君譯,2010)

  藝術與自然之間存在著演繹與詮釋之鏈結,藝術所嘗試的是將自然瞬息萬變的雋永之美,以各不一之媒材,將此瞬間轉化為永恆。

  亦如Berger所言敘,藝術是把大自然允許我們偶爾瞥見的東西,有組織地反映出來,藝術所模仿的並非是自然,而是模仿「創造」(吳莉君譯,2010)。當我們有此體悟時,便可知藝術無法企及自然所賦予的創造之獨美,藝術語言所激起我們對於美學情感(Aesthetic Emotion)之共鳴,是在於我們對於自然之美的渴慕,藉由觀看、觸引、擾動出藏在記憶之盒裡未觀見,或已忘懷,或所期盼企望之回應。

  眼所見之視界,其實也演繹著我們如何詮釋自我最適之生存姿勢,瞥見那在金陽下展翅乍光的白鳥,或懸掛於歐洲廚房的日常松木白鳥,抑或是零下二十五度的低溫中正在凍僵的小鳥,藝術與真實之間永遠存在著「Gap」、「Connection」以及「Difference」,而透過觀見,我們微微唏噓、驚嘆,知道在這視觀瞬間的相遇點是雙方面的,你知道並認定你看到的東西,同時,被你看到的東西也同樣認定你



參考文獻

  1. 吳莉君(譯)(2010)。觀看的視界。(原作者:John Berger)。臺北市:麥田,城邦文化出版。(原著出版年:1985)
  2. 楊牧(1989)。一首詩的完成。臺北市:洪範。
  3. 維基百科(2019年3月11日)。林布蘭。【維基百科】。取自https://zh. wikipedia.org/wiki/伦勃朗(檢索於:2019年7月20日)
  4. 鄧鴻樹(2008年4月13日)。最後一位浪漫騎士。【麥田出版:痞客邦】。取自https://ryefield.pixnet.net/blog/post/16591010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ure Way的沙龍
4會員
7內容數
Aure Way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1/07
這世界以數不盡的奇數之姿,凌駕任何可具形容的一切。若可行,願你/妳是那唯一明晰的採擷。
Thumbnail
2022/01/07
這世界以數不盡的奇數之姿,凌駕任何可具形容的一切。若可行,願你/妳是那唯一明晰的採擷。
Thumbnail
2021/08/11
觀看隱含一種黏稠度,是觀者與被觀者之間視線的逡巡與纏繞;在認知與互動中彼此共感的不確定、熟悉、陌生與釋然。而「認知」也可能是一種單然的「投映」,透過內在視界的觀觸,或是記憶的勾勒、氣味的引動,那含藏在莫名以為已逝的過往,煙縷映照往昔於今日,即使不見其「型」,活躍生動的「形」仍栩栩可見。
Thumbnail
2021/08/11
觀看隱含一種黏稠度,是觀者與被觀者之間視線的逡巡與纏繞;在認知與互動中彼此共感的不確定、熟悉、陌生與釋然。而「認知」也可能是一種單然的「投映」,透過內在視界的觀觸,或是記憶的勾勒、氣味的引動,那含藏在莫名以為已逝的過往,煙縷映照往昔於今日,即使不見其「型」,活躍生動的「形」仍栩栩可見。
Thumbnail
2021/05/03
俯拾皆是即美,藝術和技藝始終與人之生活、生命牽引相繫。而技藝是意義的彰顯,是汲引在地人文之隱蔽、澄明藝術真理落實於在地日常所醞養之質美與意義。
Thumbnail
2021/05/03
俯拾皆是即美,藝術和技藝始終與人之生活、生命牽引相繫。而技藝是意義的彰顯,是汲引在地人文之隱蔽、澄明藝術真理落實於在地日常所醞養之質美與意義。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詩人李進文的詩作〈現象與觀念〉在 2022 年 10 月 12 日連同同名畫作,發表於詩人李進文的個人臉書(公開貼文),亦收錄於《野薑花詩集.季刊》第 44 期,以及他 2023 年甫出版的新詩畫集《奔蜂志》(時報出版)。
Thumbnail
詩人李進文的詩作〈現象與觀念〉在 2022 年 10 月 12 日連同同名畫作,發表於詩人李進文的個人臉書(公開貼文),亦收錄於《野薑花詩集.季刊》第 44 期,以及他 2023 年甫出版的新詩畫集《奔蜂志》(時報出版)。
Thumbnail
談繪畫,談影像,是永恆,是流逝,是觀看藝術的方式,更是理解世界的法則。精煉且充滿思辯,既衝擊又代表了不朽。
Thumbnail
談繪畫,談影像,是永恆,是流逝,是觀看藝術的方式,更是理解世界的法則。精煉且充滿思辯,既衝擊又代表了不朽。
Thumbnail
江心靜單車環遊世界五大洲三十多國,透名山勝景,旅遊美術館、博物館等方式感知世界與重新發現自己身體,並於過程中積累其豐厚個人生命廣度與厚度,然後再由文學領域跨界進入抽象繪畫。觀賞江心靜的思網系列過程之中,好似時常經歷,彷彿從高空俯視山川大地、或望向一望無際海洋潮浪、或是淹沒於數位資訊時代的洪流中...
Thumbnail
江心靜單車環遊世界五大洲三十多國,透名山勝景,旅遊美術館、博物館等方式感知世界與重新發現自己身體,並於過程中積累其豐厚個人生命廣度與厚度,然後再由文學領域跨界進入抽象繪畫。觀賞江心靜的思網系列過程之中,好似時常經歷,彷彿從高空俯視山川大地、或望向一望無際海洋潮浪、或是淹沒於數位資訊時代的洪流中...
Thumbnail
這幾天介紹的書,會圍繞著#約翰伯格JohnBerger 打轉--他是誰呢? 會認識他,是由於之前 #美術週 時討論到「何謂美」,朋友就介紹了這位20世紀享譽盛名的英國藝術評論家;也將他於BBC錄製的代表作《觀看之道Ways of Seeing》一併推薦給我,沒想到後來會如此頻繁地與他「相遇」。 在
Thumbnail
這幾天介紹的書,會圍繞著#約翰伯格JohnBerger 打轉--他是誰呢? 會認識他,是由於之前 #美術週 時討論到「何謂美」,朋友就介紹了這位20世紀享譽盛名的英國藝術評論家;也將他於BBC錄製的代表作《觀看之道Ways of Seeing》一併推薦給我,沒想到後來會如此頻繁地與他「相遇」。 在
Thumbnail
觀看隱含一種黏稠度,是觀者與被觀者之間視線的逡巡與纏繞;在認知與互動中彼此共感的不確定、熟悉、陌生與釋然。而「認知」也可能是一種單然的「投映」,透過內在視界的觀觸,或是記憶的勾勒、氣味的引動,那含藏在莫名以為已逝的過往,煙縷映照往昔於今日,即使不見其「型」,活躍生動的「形」仍栩栩可見。
Thumbnail
觀看隱含一種黏稠度,是觀者與被觀者之間視線的逡巡與纏繞;在認知與互動中彼此共感的不確定、熟悉、陌生與釋然。而「認知」也可能是一種單然的「投映」,透過內在視界的觀觸,或是記憶的勾勒、氣味的引動,那含藏在莫名以為已逝的過往,煙縷映照往昔於今日,即使不見其「型」,活躍生動的「形」仍栩栩可見。
Thumbnail
江心靜從文學跨界藝術七年,在大墩文中心舉辦個展並榮獲全國美展水墨類入選的肯定。 從文學、哲學到藝術,心靜一次又一次蛻變,在角色轉變同時,始終不變是對於真理的「詩意」提問。自小承襲傳統文脈,青年完成單車環球遊歷,中年研修技術哲學與當代水墨,生命交互激盪演繹成為探索記憶維度的「思網系列」作品。
Thumbnail
江心靜從文學跨界藝術七年,在大墩文中心舉辦個展並榮獲全國美展水墨類入選的肯定。 從文學、哲學到藝術,心靜一次又一次蛻變,在角色轉變同時,始終不變是對於真理的「詩意」提問。自小承襲傳統文脈,青年完成單車環球遊歷,中年研修技術哲學與當代水墨,生命交互激盪演繹成為探索記憶維度的「思網系列」作品。
Thumbnail
〈畫下那一刻〉,是我書中最喜歡的篇章。回扣標題,觀看似乎就是切割出一方結界,在裡頭,你可以保留當下、確認時間以可掌握的速度消失,一秒、一秒,然一旦離開,「眼前所見之物其實向來都是無法複製的瞬間相遇」,都只是偶然於世界角落中浮現。
Thumbnail
〈畫下那一刻〉,是我書中最喜歡的篇章。回扣標題,觀看似乎就是切割出一方結界,在裡頭,你可以保留當下、確認時間以可掌握的速度消失,一秒、一秒,然一旦離開,「眼前所見之物其實向來都是無法複製的瞬間相遇」,都只是偶然於世界角落中浮現。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