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學校建築」:養雞場裡養不出老鷹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作者:俞炫準  譯者:邱麟翔
學校建築神似監獄
60%的韓國人都住在外觀長得一模一樣的公寓大樓裡。其中,由大型建築公司建設的大型公寓社區最受到歡迎。相較於創業,許多年輕人偏好大企業或公務員等在大型組織內的工作。在韓國人的意識中,比起挑戰或冒險,我們更想成為一個大團體的一部分,也比較無法認同與自己相異的人事物。我們甚至會在中國餐館點餐時,想讓所有人都統一點炸醬麵來吃。要是誰點了炒飯,他就會被視為一個「有點出格」的人。每個人想要吃的食物不同,本來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韓國人卻難以肯定多元的特質。當我們看見一個與自己持有不同想法的人,心中想的並不是「不同」,而是「不對」。其實,韓國人時常將「不同」(다르다)和「不對」(틀리다)兩個詞混淆,或許正是因為我們的意識裡,「不同=不對」的想法早已根深蒂固。
會出現這種現象有幾個原因,除了韓戰時期必須在兩種意識形態之中擇一的歷史背景以外,軍隊文化或校服文化也可能是原因之一。若以建築師的角度來看,韓國人之所以會出現無法認同多元的傾向,學校建築是很大的原因。孩童在家以外所經歷的第一個的空間就是學校,足足有12年之久。然而,學校建築與教室自韓國建國以來就從未改變過,校園仍是由一個操場與一個外觀四四方方的校舍所組成,校舍則是由數十間一模一樣的箱型教室所構成。
如果我們要選出韓國最具代表性的擁有圍牆的建築,會有兩個:學校與監獄。這兩個地方的人一旦越牆而出,就會導致事態嚴重。筆者還是學生的時候,某間學校為了防止學生越牆離校,甚至在圍牆上加裝了電線。學校與監獄一樣,都擁有一個操場和一棟四、五層樓高的建築。如果不看窗戶的大小,就難以找出兩者在空間佈局上的差異了。韓國學校的建築形式可以看成是監獄、軍營或練兵場,孩童在這種環境裡度過12年的話,不免會產生一種極權主義式的思考方式。當我看著全國各地的孩童生活在大小和外觀都一樣的大型校舍裡,就會想起那些被關在雞籠裡、住在養雞場裡的雞。每天穿與其他人一樣的校服、待在一樣的教室裡的學生,長大後自然會想住在一樣的公寓裡。
最近,學校裡的極權主義傾向愈來愈深化了。筆者上學的時候是校服自主化的時代,現在的孩童們卻是從中學就開始穿一樣的校服上學。以前我們是各自帶便當到學校吃,朋友之間互相分享,也能看出我的媽媽多麼不會做菜;但是現在的孩童卻穿同樣的校服、拿同樣的餐盤、吃同樣的飯菜。會出現這種景象的地方,在韓國就只有監獄、軍隊和學校了。學校變得愈來愈像監獄,在軍隊裡最多只需度過兩年即可退伍,在學校裡卻要度過12年。我們必須認知到,從空間或其他各方面來看,我們其實是將孩童囚禁了12年。也許,我們要送給高中畢業生的東西不是花束,而是豆腐(註1)。
韓國監獄(左圖)與學校(右圖)的外觀看起來並無太大不同。
形塑人格的時期裡,在這種環境中度過12年的話,孩童長大後會變成什麼樣的大人呢?習慣了同樣的衣服、同樣的餐盤、同樣的食物、同樣的教室,長大後看見與自己有點不同的人,就會視之為奇怪的人,並加以排擠。在這種空間裡長大的人,是無法認同與自己想法不同的人的。如果我們一直都把雞養在養雞場裡面,有一天卻突然把雞從雞籠裡放出來,要牠像老鷹一樣飛上天的話,會發生什麼事呢?我們要求在神似養雞場的學校裡度過12年的孩童畢業後立即創業,就等同於養一隻雞卻要牠像老鷹一樣飛。如果一個三年四班的孩童從小就只是在大型學校建築內那些長得一模一樣的教室裡學習,隨著學年上升,也只是在數字上作變化而已,長大後,他就會安於大型公寓大樓的第304號房裡,住在那裡一輩子,最後也被供奉在長得一模一樣的靈骨塔裡。我們的孩童從出生到死亡,都住在充滿極權主義的空間裡,在這種環境裡長大的人,自然會認為大企業、公務員和大型購物中心更舒適。現有的學校建築只會量產出懼怕多元性的成人,如果想解決我們國家的社會問題,就必須盡快改變學校建築。
宛如藍色小精靈村莊(註2)的學校
筆者曾經參與過新學校的建設。經由公開競圖後,被委任為計畫的總建築師,負責設計某新市鎮的一個建築計畫,要將幼兒園、小學、中學、高中、複合式社區中心以及公園都設置在同一個街區裡。我的主要構想是,把大自然還給孩童。我先是決定將中學與高中的運動場移到街區中央、與森林公園合併。如此一來,孩童不會再像現在一樣在隔音牆旁邊踢球,而是在樹木的圍繞之中玩耍。孩童放學後,運動場自然會成為當地居民使用的場所。學校體育課時,孩童將不會在塵土飛揚的運動場上奔跑,而是在樹林裡的慢跑步道上跑跳,有1公里、1.5公里、2公里等多種路線,孩童可以依照自己的體力與喜好,從中選擇適合的路線散步或跑步。
將運動場融入公園之後,學校腹地裡面就會空出位置,校舍才有辦法實現低樓化。我設計了一種像是藍色小精靈村莊的學校,每三、四個教室構成只有一、二層樓高、大小如同獨棟住宅的校舍,每棟校舍前方則配有不同形狀的空地。我認為,學校建築應該要分化成獨棟住宅的大小。以前,筆者分別在獨棟住宅與公寓大樓裡住過幾次,但難忘的回憶都是那些住在獨棟住宅裡的時光。我不太會覺得公寓像是我的家,因為公寓大樓太大了,由好幾十個住戶構成一棟大樓的公寓並無法與我的感情形成連結。如果是獨棟住宅,由於建築體積不會過大,還能夠在自家院子裡創造各式各樣的回憶,便會讓住在裡面的人認為「那是我的家」。一般來說,我國學校建築約為人體的580 倍大,但這樣的建築大到孩童難以對它產生情感連結,而且會覺得這種建築只是一種「設施」。在形塑人格的主要時期裡,孩童就是在這種設施裡長大的。
看起來像是藍色小精靈村莊的學校。
學校建築應該被分化與低樓化,孩童應該成長於有多棟約當人體50倍大、像獨棟住宅的校舍,且校舍前方有多種形狀空地的校園裡。如此一來,某個孩童一年級的時候是在三角形的空地裡玩,二年級的時候是在包含池塘的空地裡玩,三年級的時候則是在一個紅色傾斜屋頂教室前方的空地裡玩。這樣,孩童才能擁有多元且美麗的回憶,養成正常的人格。現在,大部分孩童幾乎都是住在體積龐大且外觀統一的公寓大樓裡,希望他們至少能夠在學校裡擺脫那種極權主義「設施」般的建築。現在的孩童在踏入學校正門之後,眼前看到的只會有一個運動場與一棟L字形校舍,即使跑100公尺穿越運動場,所見風景也是一樣。如果往另一個方向跑,學校看起來也不會有任何不同。當孩童在沒有變化的空間裡度過12年,我們卻期望他們長大後擁有正常人格,即是在強人所難。我國孩童之所以會在校內排擠同班同學、出現暴力傾向,就是因為學校環境類似於監獄。學生身上所出現的偏差行為,與監獄裡的現象是很雷同的。人會受到建築環境的影響,所以校園內應該設置多元的建築群落與多種形狀的空地。我們應該讓孩童成長於一個村落般的環境裡,移動幾步就能看見不同的風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註1:韓國習俗裡,要給出獄的人吃白豆腐。
註2:為遊戲軟體Smurfs’ Village 的名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們該住在哪裡?建築師找尋宜居地的標準》

  • 上市日期:2019/07/05
  • 作者:俞炫準
  • 譯者:邱麟翔
  • 出版:典藏藝術家庭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如今,許多跨國企業已掌握了全球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領域。在現在這個時代,除了國家軍事力量以外,就屬全球性的跨國企業最有影響力了。跨國企業會為自己打造總部辦公大樓,就像過去身為最高權位者的帝王或教皇會為自己打造皇宮或教堂一樣。
印象派主義畫家誕生於十九世紀晚期,不同於早先的現實主義畫家,印象派畫家對於攝影、對於畫面的感受,成功提出了思考更為周密的回應。這一代的畫家在作品中所展現的不只是顏色,還有一種相機無法呈現的感性質地。
約翰.伯格(John Berger)在1972年出版《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後,此書堪稱是最普及的藝術理論書籍。編輯尼可斯.史坦哥斯(Nikos Stangos)認為,該是時候再出版一本名為《再現的方式》(Ways of Representing)的書……
至少直到十八世紀西方的理論中,繪畫有一個共同、最低限的定義:繪畫是不同表面上的標記,為了再現可見的事物。在此重述這個被廣為接納的概念:繪畫為我們呈現出事物的景象,然而這種景象或許和我們所看見的不一樣。尤其是繪畫以二維平面形式呈現物品的樣貌,但我們眼見的卻是三維的物品。
圖像化年代的藝術材料不再限於歷史圖像的變造,更多是來自大量當代傳播資訊的衍生。因而,傳播資訊的製造者、繁衍者與接收者亦具有等級之別。其次,在資訊公共化和圖像消費化的今日,圖像化世界的確為大眾化的意識形態,提供了最有效的傳播途徑。面對大眾傳媒和現代科技新途徑,圖像化已然是人類形象思維的一種升等概念。
1952年,羅森伯格(Harold Rosenberg, 1906-1978)在紐約《藝術新聞》發表了有關美國行動藝術家一文,「行動繪畫」(Action Painting)因而成為詮釋這些藝術家創作精神的重要名詞。畫布不再是一個單純的「表現之地」,而是一樁「事件發生的場域」。
如今,許多跨國企業已掌握了全球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領域。在現在這個時代,除了國家軍事力量以外,就屬全球性的跨國企業最有影響力了。跨國企業會為自己打造總部辦公大樓,就像過去身為最高權位者的帝王或教皇會為自己打造皇宮或教堂一樣。
印象派主義畫家誕生於十九世紀晚期,不同於早先的現實主義畫家,印象派畫家對於攝影、對於畫面的感受,成功提出了思考更為周密的回應。這一代的畫家在作品中所展現的不只是顏色,還有一種相機無法呈現的感性質地。
約翰.伯格(John Berger)在1972年出版《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後,此書堪稱是最普及的藝術理論書籍。編輯尼可斯.史坦哥斯(Nikos Stangos)認為,該是時候再出版一本名為《再現的方式》(Ways of Representing)的書……
至少直到十八世紀西方的理論中,繪畫有一個共同、最低限的定義:繪畫是不同表面上的標記,為了再現可見的事物。在此重述這個被廣為接納的概念:繪畫為我們呈現出事物的景象,然而這種景象或許和我們所看見的不一樣。尤其是繪畫以二維平面形式呈現物品的樣貌,但我們眼見的卻是三維的物品。
圖像化年代的藝術材料不再限於歷史圖像的變造,更多是來自大量當代傳播資訊的衍生。因而,傳播資訊的製造者、繁衍者與接收者亦具有等級之別。其次,在資訊公共化和圖像消費化的今日,圖像化世界的確為大眾化的意識形態,提供了最有效的傳播途徑。面對大眾傳媒和現代科技新途徑,圖像化已然是人類形象思維的一種升等概念。
1952年,羅森伯格(Harold Rosenberg, 1906-1978)在紐約《藝術新聞》發表了有關美國行動藝術家一文,「行動繪畫」(Action Painting)因而成為詮釋這些藝術家創作精神的重要名詞。畫布不再是一個單純的「表現之地」,而是一樁「事件發生的場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關於一個學生為了找出自己的學校突然搬遷到荒廢的購物中心裡的原因,結果發現恐怖的祕密的故事。
Thumbnail
讀到【人類大歷史】這一段,突然懂了之前在看這個私校化浪潮時,總感覺哪裡怪怪的原因。當有資力的家長紛紛將小孩送到私校,而政府繼續放任公立學校青少年犯罪中輟等等問題不管,實質上我們的教育跟我們的下一代也形成了社會隔離,分成有錢有資力有地位的跟弱勢邊緣犯罪的。
Thumbnail
我們大多數人就像一群籠中鳥,習慣了安逸舒適的生活,卻不知不覺中限制了自己的自由。虛假的自我傾向於留在舒適圈,尋求安全感,就像鳥兒呆在籠子裡,即使門敞開著也不願飛出去。 我們身邊的人,家人、朋友,甚至整個社會文化,都可能無形中塑造著我們的思維和行為模式,讓我們習慣於循規蹈矩,不敢突破自我。
如何去定義一段完整且標準的教育歷程,我自己從上了夜校才發現世界其實有不同的階層,興許是國中階層較少有這種的想法。
Thumbnail
提到「學校」,你想到的詞彙會是「學習」抑或是「限制」呢? 我們時常會聽到學校猶如一個小型社會,但當發生霸凌事件的時候又認為學校的場域非常封閉,到底學校應該是開放空間或是封閉的環境呢? 不諱言地,當我翻開《在學校可以學到什麼呢?》這本書的第一頁,深深觸動我的文字即是學校是個「開放」空間
是哪次超出聯絡本的框格,被打上紅色印記的筆記本,印著滿滿日期的考程,試卷與題本,定時定量投餵,早就忘記打獵的滋味了。看出去的世界佈滿黑影,重重鐵柱、手銬、腳鐐,框住想要飛翔的雙翅。儘管衣食無憂,卻還是好想、好想、好想,衝破鐵鍊,再次奮力奔向無垠的天空。
Thumbnail
大學沒住過外面,不算獨立 大學的宿舍可以說是千變萬化,與高中的軍訓化宿舍有明顯的差異,由於宿舍的管理是放任性處理,除了不要把宿舍炸掉以外,其他的幾乎也都沒有什麼管理,所以每間宿舍的環境都要靠個人的維護,所以每個寢室都有不同的風貌,今天就來介紹幾間常見的,還有特殊型態的請示世界吧 這些
Thumbnail
有人說過,一個小孩出生的那一刻就決定了他的個性,是安穩、是狂野。是守序、是破壞。是安逸、是挑戰。內心住著對曠野嚮往的野狼,被關在籠子裡,真的能澆熄牠想回奔曠野的夢想嗎?如果我可以寫一篇故事,結局我一定會寫成:野狼回歸到屬於牠的地方,「曠野」。
Thumbnail
學校老舊, 面臨校舍拆建的需求, 過程中師生如何安置? 有一方案是「搭建組合屋」因應使用, 但組合屋不安全, 不可做為學生上課教室, 所以, 組合屋只能做為老師的辦公室, 而原本教師辦公室騰出作為學生上課教室。 還是有溫暖體貼的孩子聽到這種說法, 會問一聲:「那,組合屋,
一直以來我覺得學校是一個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先接觸到的小社會,還有適應社會的環境,這個小社會裡面有老師還有學校的總總行政人員跟教學人員去規範學生的行為。 看到一名高中代課老師被特教學生毆打的新聞 詳見→老師被高中生狂毆! 台灣自民國一○三年起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將原來的九年國教延長至十二年,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關於一個學生為了找出自己的學校突然搬遷到荒廢的購物中心裡的原因,結果發現恐怖的祕密的故事。
Thumbnail
讀到【人類大歷史】這一段,突然懂了之前在看這個私校化浪潮時,總感覺哪裡怪怪的原因。當有資力的家長紛紛將小孩送到私校,而政府繼續放任公立學校青少年犯罪中輟等等問題不管,實質上我們的教育跟我們的下一代也形成了社會隔離,分成有錢有資力有地位的跟弱勢邊緣犯罪的。
Thumbnail
我們大多數人就像一群籠中鳥,習慣了安逸舒適的生活,卻不知不覺中限制了自己的自由。虛假的自我傾向於留在舒適圈,尋求安全感,就像鳥兒呆在籠子裡,即使門敞開著也不願飛出去。 我們身邊的人,家人、朋友,甚至整個社會文化,都可能無形中塑造著我們的思維和行為模式,讓我們習慣於循規蹈矩,不敢突破自我。
如何去定義一段完整且標準的教育歷程,我自己從上了夜校才發現世界其實有不同的階層,興許是國中階層較少有這種的想法。
Thumbnail
提到「學校」,你想到的詞彙會是「學習」抑或是「限制」呢? 我們時常會聽到學校猶如一個小型社會,但當發生霸凌事件的時候又認為學校的場域非常封閉,到底學校應該是開放空間或是封閉的環境呢? 不諱言地,當我翻開《在學校可以學到什麼呢?》這本書的第一頁,深深觸動我的文字即是學校是個「開放」空間
是哪次超出聯絡本的框格,被打上紅色印記的筆記本,印著滿滿日期的考程,試卷與題本,定時定量投餵,早就忘記打獵的滋味了。看出去的世界佈滿黑影,重重鐵柱、手銬、腳鐐,框住想要飛翔的雙翅。儘管衣食無憂,卻還是好想、好想、好想,衝破鐵鍊,再次奮力奔向無垠的天空。
Thumbnail
大學沒住過外面,不算獨立 大學的宿舍可以說是千變萬化,與高中的軍訓化宿舍有明顯的差異,由於宿舍的管理是放任性處理,除了不要把宿舍炸掉以外,其他的幾乎也都沒有什麼管理,所以每間宿舍的環境都要靠個人的維護,所以每個寢室都有不同的風貌,今天就來介紹幾間常見的,還有特殊型態的請示世界吧 這些
Thumbnail
有人說過,一個小孩出生的那一刻就決定了他的個性,是安穩、是狂野。是守序、是破壞。是安逸、是挑戰。內心住著對曠野嚮往的野狼,被關在籠子裡,真的能澆熄牠想回奔曠野的夢想嗎?如果我可以寫一篇故事,結局我一定會寫成:野狼回歸到屬於牠的地方,「曠野」。
Thumbnail
學校老舊, 面臨校舍拆建的需求, 過程中師生如何安置? 有一方案是「搭建組合屋」因應使用, 但組合屋不安全, 不可做為學生上課教室, 所以, 組合屋只能做為老師的辦公室, 而原本教師辦公室騰出作為學生上課教室。 還是有溫暖體貼的孩子聽到這種說法, 會問一聲:「那,組合屋,
一直以來我覺得學校是一個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先接觸到的小社會,還有適應社會的環境,這個小社會裡面有老師還有學校的總總行政人員跟教學人員去規範學生的行為。 看到一名高中代課老師被特教學生毆打的新聞 詳見→老師被高中生狂毆! 台灣自民國一○三年起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將原來的九年國教延長至十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