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伯格 | 如果說我的故事講得還行,那是因為我善於傾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約翰伯格John Berger可以說是20世紀重要的知名的公共知識份子,畫家、作家、藝術評論家、左翼擁抱者,70年代他以一部《觀看之道》Ways of Seeing顛覆了人們對於傳統西方美學的認知,他走進博物館拿出一把斯坦利刀割破了波提切利的油畫。他說“過去的藝術已不復存在。”有別於過往藝術評論家更多關注的是屬性、鑒定和技術,約翰伯格對歐洲油畫傳統以及繪畫中女性身份的解讀,延展到探討機械複製時代的附庸風雅情緒和觀賞視角的轉變,以及消費主義時代媒介的轉變,從通過質疑視覺圖像背後隱藏的藝術形態問題,批判傳統西方文化和美學,藝術作品的含意已被改變,人們與藝術的關係也被改變,他深刻、直白、獨特的觀點,顛覆了人們對藝術世界的定義,而約翰伯格多重身分註定了他的影響遠不止在藝術領域,他帶著天生的使命感探索藝術、文學、政治和文化之間,他說”我所呈現的,我所說的,都需要你們用自己的實踐去檢驗

1973年,即在伯格顛覆性的紀錄片《觀看之道》播出一年後,同年約翰伯格的小說《G》獲英國布克獎及詹姆斯·泰特·布萊克紀念獎,伯格迎來人生巔峰,他決定隱居只有百人居住法國南部小鎮昆西,伯格出走的原因是他意識到養育了人類文明數千年的自給農業,即將在資本主義和工業化的進程中走向滅亡。於是他決定用他的餘生來見證這份消逝。在長達40餘年的隱居紀錄片昆西四季,如散文般的刻畫出約翰伯格在昆西的生活與創作,由4個獨立卻又相互關聯的紀錄短片組成:《聆聽之道》《春》《政治之歌》和《收穫》,分別由蒂爾達·斯文頓、英國影視文化學者柯林·麥凱布,以及克裏斯托弗·羅斯和巴泰克·茲耶多斯執導。伯格明確表示不希望這部電影成為他成就的編年史,可以看到這部記錄片並不強調伯格生命裏的重大事件,也不刻意追求敘述結構,而是從伯格與他人的對話中,深刻體會這位智者夢想中的烏托邦。

他們的故事

伯格一生都在書寫著格描寫農民的生活,離散、移民和牢獄,描寫歐洲 70s-80s 年代社會問題的文章和書籍,他反抗著世界運轉的方式,斥責真理的消散。伯格"我們生活在極權主義、金融投機的資本主義全球秩序下,媒體不斷地向我們轟炸各種資訊,然而這些資訊大多是計畫好的消遣,分散我們的注意力,使我們不再去關注到底什麼是真實的、重要的和緊迫的。"

對伯格來說,重要的是講故事的方式,他一生都是堅定地馬克思主義者,他的獎金一半捐助給黑豹黨,他反對 Booker McConnell 早年間在加勒比建立的勞工組織,他與攝影師Jean Mohr 合著《第七人》,伯格用摩爾拍下的照片,重構了一次移民工人的歷程。從啟程時的期待與焦慮,到重複性的工作與不受待見的遭遇,最後返鄉時面對旁人羡慕又猶疑的目光,移民工人經歷了從小鄉村到大都市之間生活的轉變,其觀念也變得尤為複雜,通過伯格的特寫,讓人開始重新思考不同族群之間深入而具有的豐富性。伯格"如果一個人對我一無所知想瞭解我,我會推薦他們看我1975年寫的小說《第七人》。這本書的主題是不自由,而不自由的原因來自於兩群不同的人在任何情況下,永遠都是共性大於差異性的。只是由於種種原因,環境蒙蔽了人們的眼睛。"

生活中的詩意

不只有洞察的眼界,伯格的思想更具有一種迷人的詩意,他所書寫的文字中肩負了感性與理性,他與農民為友,從他隱居至昆西後,筆調更有大幅度的改變”溫柔、恬淡”,一切融合到日常的生活中,”不勞而獲三部曲”:包括《豬玀的土地》、《歐羅巴往事》、《丁香花與旗幟》和《婚禮》。在與農民的相處中伯格這樣說"當時,40年前,當我們來到這的時候,這裏就有這樣的人,他們成了我的老師。我從未上過大學,但是與他們相處,就像是去上大學一樣。並不是那種,晚上大家一起喝一杯,然後向他們提問題,這樣是行不通的。你只有主動提出幫他們做體力活,雖然我又笨手笨腳的,但是工作是無休止的,而且長遠來看甚至是不人道的。但除此之外,他們的生活並不糟糕。"

聆聽之道

蒂爾達·斯文頓Tilda Swinton在冬日踏雪來到昆西拜訪伯格。二人結識於上世紀八十年代,遂成莫逆之交。斯文頓和伯格都出生在倫敦,同樣生於11月5日,1926年及1960年相差34年,二人都有一個有著參軍經歷的父親,擁有著相似的思想,約翰伯格跟蒂爾達對彼此更是欣欣相惜。伯格說,“我有時會想,也許我倆曾在前世邂逅,當時我們約定,要在今生重逢。”伯格繼續說:“我們都出生在11月5日,儘管不是同一年,不過無所謂,我倆共存的時空不講這個。”“我們在這個時空的同一個車站相遇了。”蒂爾達回答道。

蒂爾達·斯溫頓在《昆西四季》的第一章結尾處說,"如果每一天我們可以將自己沉浸在各種各樣普通又或者特別的故事中,也許約翰作為一個講故事的人所做的就是認清圍繞在人們身邊的這些故事,讓他們看見這些故事,並且只是簡單地指出那些對讀者健康有益的故事。"

不間斷的故事

伯格擁有一雙犀利的眼睛,他用充滿批判、哲學觀察這個世界,而在他內心又充滿了柔軟,傾訴著他對於世界的熱愛。在昆西四季中《收穫》(Harvest),斯文頓帶著自己的孩子再次拜訪伯格,孩子們在昆西接近著自然,伯格的兒子伊夫也居住在昆西,他們作畫、放牧、耕種。日子就這樣平凡簡單,迎來美好的收穫,這是一個充滿希望的結尾,2016年10月的某一天,當約翰·伯格被他的出版人問及將要怎樣度過他的90歲生日慶典時,伯格回答"那天,我們應該保持寂靜 (沉默) ;就像任何一個普通的一天那樣。"在昆西這個小鎮,約翰伯格與自然為鄰,返璞歸真,他以他獨特的視角述說者故事,他的思想與人生觀,體現他口中那無窮延伸的此時此刻,不斷著延續。

送給你們一個故事,你們愛怎麼想就怎麼想吧。故事之所以是故事,就是因為我們並不完全確定,因為我們對其充滿懷疑。而生命最終只能用體驗的方式去獲得意義,充盈神秘,豐滿智慧。 ——約翰伯格John Berger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文藝漫遊陳星潔的沙龍
48會員
22內容數
當城市逐漸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心中的悸動化消散在日常的生活中,日復一日同樣的步調,準時起床準時下班、一個人的晚餐、我打開手機訊息,有這麼一點的懶散,有一點想要一個人,我關掉手機選擇不去回應,後來才知道每一個身處在城市的人們,都帶著孤獨與自己相處著或多或少而已,城市裡的孤獨,總是在不經意出現。
2024/06/02
生命除了處理個人的課題,最與生活切切相關的即是人際關係的經營,阿德勒曾說「人類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被討厭的勇氣》給予人們勇氣成為自己,接受自己被討厭的事實,對於與人相處也給予了課題分離的重要分界,這也是本影響我非常深的書,人際關係尤關著健康的心靈,而通過人際關係,可以建立強大的內心支柱。
Thumbnail
2024/06/02
生命除了處理個人的課題,最與生活切切相關的即是人際關係的經營,阿德勒曾說「人類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被討厭的勇氣》給予人們勇氣成為自己,接受自己被討厭的事實,對於與人相處也給予了課題分離的重要分界,這也是本影響我非常深的書,人際關係尤關著健康的心靈,而通過人際關係,可以建立強大的內心支柱。
Thumbnail
2024/05/23
每天我放鬆的方式,除了看迷因外,大概最愛的就是關乎心理學、哲學的書籍、文章、學術等(好像還滿變態的,怎麼會有人放鬆方式是看這些),這幾年也逐漸從中算是找到了自我的屬性、人生的信念,及適合執行的方式,通常我看完一個理論或方向,會從生活中開始實踐,畢竟要找出自己適宜的方式,要能夠長久且穩定。
Thumbnail
2024/05/23
每天我放鬆的方式,除了看迷因外,大概最愛的就是關乎心理學、哲學的書籍、文章、學術等(好像還滿變態的,怎麼會有人放鬆方式是看這些),這幾年也逐漸從中算是找到了自我的屬性、人生的信念,及適合執行的方式,通常我看完一個理論或方向,會從生活中開始實踐,畢竟要找出自己適宜的方式,要能夠長久且穩定。
Thumbnail
2022/05/30
波娃在《第二性》中說到愛與奉獻的倫理學,愛這個字在男女之間存在不一樣的意義,男性在愛情中保有“絕對主權”的身份,女性是生命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但同時仍擁有其他人生追求,而女性被賦予“得有男人愛她們,她們才有價值。”愛情是女性的全部,女性被物化的程度嚴重到女性連女性也開始物化自己,許多女人不被視為主體
Thumbnail
2022/05/30
波娃在《第二性》中說到愛與奉獻的倫理學,愛這個字在男女之間存在不一樣的意義,男性在愛情中保有“絕對主權”的身份,女性是生命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但同時仍擁有其他人生追求,而女性被賦予“得有男人愛她們,她們才有價值。”愛情是女性的全部,女性被物化的程度嚴重到女性連女性也開始物化自己,許多女人不被視為主體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John Berger是一位藝評家,他的藝術生涯起自於畫家,而真正讓他開始被大眾看見的作品為《觀看的方式》這部藝評作品,閒談則是他逝前出版的最後一本散文集。
Thumbnail
John Berger是一位藝評家,他的藝術生涯起自於畫家,而真正讓他開始被大眾看見的作品為《觀看的方式》這部藝評作品,閒談則是他逝前出版的最後一本散文集。
Thumbnail
談繪畫,談影像,是永恆,是流逝,是觀看藝術的方式,更是理解世界的法則。精煉且充滿思辯,既衝擊又代表了不朽。
Thumbnail
談繪畫,談影像,是永恆,是流逝,是觀看藝術的方式,更是理解世界的法則。精煉且充滿思辯,既衝擊又代表了不朽。
Thumbnail
純粹的攝影序列能否敘事? 作者於第三部分使用150張沒有任何文字的照片序列,由觀眾自行解讀。這些影像也許是當地農婦的生存記憶片段,卻無法拼湊出一個完整時間軸線的故事。讀完只會存在模糊的鄉村農婦記憶。 作者先講述兩種過去類似於影像敘事的呈現方式,卻又不完全能表達影像敘事的方式: 作者以星座為舉例:
Thumbnail
純粹的攝影序列能否敘事? 作者於第三部分使用150張沒有任何文字的照片序列,由觀眾自行解讀。這些影像也許是當地農婦的生存記憶片段,卻無法拼湊出一個完整時間軸線的故事。讀完只會存在模糊的鄉村農婦記憶。 作者先講述兩種過去類似於影像敘事的呈現方式,卻又不完全能表達影像敘事的方式: 作者以星座為舉例:
Thumbnail
我是上大學修了教育學分,才接觸到「#社會學」。 一學期的課雖然很匆促,但至少最重要的觀念從此烙印在腦海中: 「你所擁有的,比你想像中擁有的還多。」 我們的社會資本,我們的文化資本,我們的家庭資本--「#階級」也許逐漸隱形,但脫離學校後最明顯的就是「財富」所帶來的影響力,縱使教育就是要讓人有機會跳脫
Thumbnail
我是上大學修了教育學分,才接觸到「#社會學」。 一學期的課雖然很匆促,但至少最重要的觀念從此烙印在腦海中: 「你所擁有的,比你想像中擁有的還多。」 我們的社會資本,我們的文化資本,我們的家庭資本--「#階級」也許逐漸隱形,但脫離學校後最明顯的就是「財富」所帶來的影響力,縱使教育就是要讓人有機會跳脫
Thumbnail
這幾天介紹的書,會圍繞著#約翰伯格JohnBerger 打轉--他是誰呢? 會認識他,是由於之前 #美術週 時討論到「何謂美」,朋友就介紹了這位20世紀享譽盛名的英國藝術評論家;也將他於BBC錄製的代表作《觀看之道Ways of Seeing》一併推薦給我,沒想到後來會如此頻繁地與他「相遇」。 在
Thumbnail
這幾天介紹的書,會圍繞著#約翰伯格JohnBerger 打轉--他是誰呢? 會認識他,是由於之前 #美術週 時討論到「何謂美」,朋友就介紹了這位20世紀享譽盛名的英國藝術評論家;也將他於BBC錄製的代表作《觀看之道Ways of Seeing》一併推薦給我,沒想到後來會如此頻繁地與他「相遇」。 在
Thumbnail
〈畫下那一刻〉,是我書中最喜歡的篇章。回扣標題,觀看似乎就是切割出一方結界,在裡頭,你可以保留當下、確認時間以可掌握的速度消失,一秒、一秒,然一旦離開,「眼前所見之物其實向來都是無法複製的瞬間相遇」,都只是偶然於世界角落中浮現。
Thumbnail
〈畫下那一刻〉,是我書中最喜歡的篇章。回扣標題,觀看似乎就是切割出一方結界,在裡頭,你可以保留當下、確認時間以可掌握的速度消失,一秒、一秒,然一旦離開,「眼前所見之物其實向來都是無法複製的瞬間相遇」,都只是偶然於世界角落中浮現。
Thumbnail
如果每一天我們可以將自己沉浸在各種各樣普通又或者特別的故事中,也許約翰作為一個講故事的人所做的就是認清圍繞在人們身邊的這些故事,讓他們看見這些故事,並且只是簡單地指出那些對讀者健康有益的故事。
Thumbnail
如果每一天我們可以將自己沉浸在各種各樣普通又或者特別的故事中,也許約翰作為一個講故事的人所做的就是認清圍繞在人們身邊的這些故事,讓他們看見這些故事,並且只是簡單地指出那些對讀者健康有益的故事。
Thumbnail
The Sense of Sight,如組曲,亦如一種行進的過程,是透過詩、敘事、故事、藝術創作或畫作之關注,綿綴而成在鉛字印刷字裡行間,觀照透見對於本相的逡視與詰問,是讀者透過Berger所構築的視界,進而去探索自我的Inner Sight,並從中如微光透見般地慢慢形塑為Your Insight
Thumbnail
The Sense of Sight,如組曲,亦如一種行進的過程,是透過詩、敘事、故事、藝術創作或畫作之關注,綿綴而成在鉛字印刷字裡行間,觀照透見對於本相的逡視與詰問,是讀者透過Berger所構築的視界,進而去探索自我的Inner Sight,並從中如微光透見般地慢慢形塑為Your Insight
Thumbnail
紀金慶老師「雲端哲人」課程第三週的課程提到了約翰伯格,以及其著作《觀看的方式》。對我來說約翰伯格的理念是滿具啟發性的,他不從影像紙本去解析,而是從視覺出發(畢竟視覺也是一幕幕的影像),說明攝影潛在的革命性質,並且呼應到前兩週班雅明與宋塔格的論述。
Thumbnail
紀金慶老師「雲端哲人」課程第三週的課程提到了約翰伯格,以及其著作《觀看的方式》。對我來說約翰伯格的理念是滿具啟發性的,他不從影像紙本去解析,而是從視覺出發(畢竟視覺也是一幕幕的影像),說明攝影潛在的革命性質,並且呼應到前兩週班雅明與宋塔格的論述。
Thumbnail
約翰.伯格(John Berger)在1972年出版《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後,此書堪稱是最普及的藝術理論書籍。編輯尼可斯.史坦哥斯(Nikos Stangos)認為,該是時候再出版一本名為《再現的方式》(Ways of Representing)的書……
Thumbnail
約翰.伯格(John Berger)在1972年出版《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後,此書堪稱是最普及的藝術理論書籍。編輯尼可斯.史坦哥斯(Nikos Stangos)認為,該是時候再出版一本名為《再現的方式》(Ways of Representing)的書……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