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戲劇|末代沙皇 The Last Czars|觀後速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本節目以專家講述搭配演員演出的形式,呈現俄羅斯帝國自 1894 年尼古拉二世登基為沙皇開始,至 1917 年尼古拉二世在革命浪潮中退位並於隔年全家遇害這二十餘年間,造成整個帝國覆滅的始末。
我在看這部之前,雖然已經先知道它會有專家講述的片段,但實際看過後,它比我原先以為的還要更不像戲劇。整部節目的戲劇結構其實有點鬆散,比較像是專家講述的段落在負責推進,而戲劇段落則是作為讓觀眾「親眼見證歷史」的效果因此並沒有很連貫,主要只把大事件演出來而已,所以這齣節目其實是所謂的 docudrama(劇情式紀錄片),形式有點像是台灣的類戲劇《台灣變色龍》。可能我看過的這類節目較少,一開始有點不習慣。還沒看這部但想要看的人,先調整好期待比較不會失望。
至於歷史部分,因為我對俄國歷史不太熟,原本所知大概就是學校所學的那些,而且僅存模糊的記憶。在這種前提下,本節目確實有讓我了解以前不知道的事情,所以整體來說我的觀感還是正面的。
對我來說算是新知的歷史主要有兩點。第一點是皇太子阿列克謝的血友病。歐洲各國皇室常常互相通婚,所以某些遺傳疾病的致病基因一直都存在皇室血脈之中。皇太子的血友病,對一直苦無繼承者的尼古拉二世及皇后而言是重大打擊。第二點是受到皇后寵信、權傾一時的僧人「拉斯普丁」,他對沙皇一家的介入,充分顯示了盲目崇拜的信仰之危險性。在看到拉斯普丁的段落之前,我對他沒什麼印象,後來在查資料時才發現,柯南劇場版《世紀末的魔術師》有提到過(我看過這部但還是不記得)。
其他在本節目中呈現的重大歷史事件還有日俄戰爭、1905 革命及血腥星期日、俄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1917 的二月革命及十月革命,以及小公主安娜斯塔西亞是否倖存等等。看完節目之後,我最大的感慨是,雖然沒有人應當落到慘死的下場,但是當統治者沉浸在君權神授的理所當然和帝國的榮光之中、而完全漠視人民的聲音時,被推翻也只是咎由自取。
整體來說,這部算是值得看的,雖然呈現的歷史並不算非常深入,但對於不熟悉俄國歷史的我而言還是有所收穫。推薦給對歷史有興趣的人。
補充:可參考這位俄國作者的觀點,以及該文章最後附上的另一篇文章(整理劇中的 48 個歷史錯誤)。
歡迎追蹤粉專 影劇業餘觀察團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這裡收錄我的影集觀後文,分為台劇、美劇、歐劇、紀錄影集等類別。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基於事實的推論,未必為真。」本節目共四集,每集針對一項鑑識科學的技術(影像鑑識、血跡噴濺、尋屍犬、微量 DNA),去呈現使用這些技術的辦案人員若是在一知半解或先入為主的情況下,所可能導致的推論瑕疵和錯誤定罪。節目名稱中的 exhibit 原意為「展示品」,作為法律用語則有「呈堂證據」之意。
本紀錄影集橫跨 60 個國家、歷經四年拍攝、總拍攝天數 3375 天,以超高畫質紀錄地球上幾種主要地貌的生態,並由 BBC 節目主持人、知名自然史學家 David Attenboroug 擔任旁白。節目旨在提醒世人環境變遷加劇的事實,若我們不即刻做出改變,鏡頭下的那些美麗景色很快將不復見。
其實這篇並沒有要講非洲豬瘟(別急著離開啊),標題之所以那樣寫,除了吸引點閱(很誠實),同時也想要表達食物從來就不只是食物:除非你吃的東西完全是自產自用,否則無論你是食物的生產者或消費者,幾乎無可避免地要和環境、經濟、政治等發生關係,這就是《盤中腐事》(Rotten)這部紀錄影集所傳達的重要概念。
「基於事實的推論,未必為真。」本節目共四集,每集針對一項鑑識科學的技術(影像鑑識、血跡噴濺、尋屍犬、微量 DNA),去呈現使用這些技術的辦案人員若是在一知半解或先入為主的情況下,所可能導致的推論瑕疵和錯誤定罪。節目名稱中的 exhibit 原意為「展示品」,作為法律用語則有「呈堂證據」之意。
本紀錄影集橫跨 60 個國家、歷經四年拍攝、總拍攝天數 3375 天,以超高畫質紀錄地球上幾種主要地貌的生態,並由 BBC 節目主持人、知名自然史學家 David Attenboroug 擔任旁白。節目旨在提醒世人環境變遷加劇的事實,若我們不即刻做出改變,鏡頭下的那些美麗景色很快將不復見。
其實這篇並沒有要講非洲豬瘟(別急著離開啊),標題之所以那樣寫,除了吸引點閱(很誠實),同時也想要表達食物從來就不只是食物:除非你吃的東西完全是自產自用,否則無論你是食物的生產者或消費者,幾乎無可避免地要和環境、經濟、政治等發生關係,這就是《盤中腐事》(Rotten)這部紀錄影集所傳達的重要概念。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有一個國家的宰相,因為長年染病未癒,只好跟國王辭掉宰相的工作,返鄉養病。這位辭官宰相帶著全家人以及家當浩浩蕩蕩回到老家休養,養病養了數年也沒有好轉,最後撒手人寰,留下妻兒和一干家僕。兒子長到十四歲,父親留下來的家產也差不多用光了,忍到二十來歲,一貧如洗,每天忍著飢餓過日子。他曾經
Thumbnail
亞哈在位的時候,有伯特利人希伊勒重修耶利哥城;立根基的時候,喪了長子亞比蘭;安門的時候,喪了幼子西割,正如耶和華藉嫩的兒子約書亞所說的話。—‭‭列王紀上‬ ‭16‬:‭34‬ ‭ 觀察北國的發展,好像在看一場權力鬥爭的時代劇。有惡意篡位的、有作王只有七天的、也有徹底行惡掌王權的。
Thumbnail
我這個月選擇的人物是清朝末代皇帝溥儀,我看了關於他的電影<末代皇帝>和看了他一點的自傳<我的上半生> 1.選擇他的原因 末代皇帝溥儀一直是中國歷史人物中我最感興趣幾個,開國將近三百多年的大清,在那時已經是遙遙欲墜的帝國,內有共和的潮流試圖將帝國拉近歷史的墳墓,外有西洋的強槍利砲虎視眈眈,想在這塊
最近開始來把Netflix上的歷史影集看一看。 Netflix的歷史影集都做得非常精良,可以看到美麗雄偉的歐洲建築,室內裝潢,還有中世紀的服裝及盔甲,只看場景也是非常值得一看。 因為前陣子看了狄更斯的雙城記,所以先選看了Netflix的《法國大革命之謎》⋯⋯
  我曾經在歷史教科書中讀到「歷史事實」與「歷史解釋」的差異。當我們理解到歷史書中有一部分屬於纂史者基於其意識形態與身處背景所進行的詮釋後,我們很快就能明白為什麼朝代的開端總有英雄與偉人、朝代的結尾總是昏君與佞臣。我們看到的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但底下存在著更多事實。
Thumbnail
以伊莉莎白二世時期英國王室為主軸的影集, 講述著英國王室的意義與存廢, 也讓人思考文化遺產保留的形式。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Thumbnail
羅曼諾夫王朝覆滅的故事,是影視源源不絕的創作靈感。Netflix於2019年推出的影集《末代沙皇》,便是以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為主角,講述曾經繁盛的羅曼諾夫王朝,如何一步步走向末路,並帶觀眾一睹二十世紀初動盪的俄國歷史。
Thumbnail
就在除夕夜當天,當代的羅斯人首領普丁,兩年來首次破例接受外媒採訪;好為人師的普京,又大方地給大家上歷史課,偏偏給我扯到維京時代。他重申羅斯人曾統治過基輔與今烏克蘭東半部,言外之意很明顯;但是,這份言外之意,瑞典人也 Get 到了,他們大概也會笑得合不龍嘴,龍年行大運。
Thumbnail
從1952年即位,到2022年逝世,在這長達70年的統治期間,可說是人類歷史上變動最大的時期,除了讓觀眾了解身為少數碩果僅存的貴族,所必須面對的掙扎,《王冠》本身也是一部近現代史,紀錄了英國如何從二戰後蛻變成現在的模樣。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有一個國家的宰相,因為長年染病未癒,只好跟國王辭掉宰相的工作,返鄉養病。這位辭官宰相帶著全家人以及家當浩浩蕩蕩回到老家休養,養病養了數年也沒有好轉,最後撒手人寰,留下妻兒和一干家僕。兒子長到十四歲,父親留下來的家產也差不多用光了,忍到二十來歲,一貧如洗,每天忍著飢餓過日子。他曾經
Thumbnail
亞哈在位的時候,有伯特利人希伊勒重修耶利哥城;立根基的時候,喪了長子亞比蘭;安門的時候,喪了幼子西割,正如耶和華藉嫩的兒子約書亞所說的話。—‭‭列王紀上‬ ‭16‬:‭34‬ ‭ 觀察北國的發展,好像在看一場權力鬥爭的時代劇。有惡意篡位的、有作王只有七天的、也有徹底行惡掌王權的。
Thumbnail
我這個月選擇的人物是清朝末代皇帝溥儀,我看了關於他的電影<末代皇帝>和看了他一點的自傳<我的上半生> 1.選擇他的原因 末代皇帝溥儀一直是中國歷史人物中我最感興趣幾個,開國將近三百多年的大清,在那時已經是遙遙欲墜的帝國,內有共和的潮流試圖將帝國拉近歷史的墳墓,外有西洋的強槍利砲虎視眈眈,想在這塊
最近開始來把Netflix上的歷史影集看一看。 Netflix的歷史影集都做得非常精良,可以看到美麗雄偉的歐洲建築,室內裝潢,還有中世紀的服裝及盔甲,只看場景也是非常值得一看。 因為前陣子看了狄更斯的雙城記,所以先選看了Netflix的《法國大革命之謎》⋯⋯
  我曾經在歷史教科書中讀到「歷史事實」與「歷史解釋」的差異。當我們理解到歷史書中有一部分屬於纂史者基於其意識形態與身處背景所進行的詮釋後,我們很快就能明白為什麼朝代的開端總有英雄與偉人、朝代的結尾總是昏君與佞臣。我們看到的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但底下存在著更多事實。
Thumbnail
以伊莉莎白二世時期英國王室為主軸的影集, 講述著英國王室的意義與存廢, 也讓人思考文化遺產保留的形式。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Thumbnail
羅曼諾夫王朝覆滅的故事,是影視源源不絕的創作靈感。Netflix於2019年推出的影集《末代沙皇》,便是以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為主角,講述曾經繁盛的羅曼諾夫王朝,如何一步步走向末路,並帶觀眾一睹二十世紀初動盪的俄國歷史。
Thumbnail
就在除夕夜當天,當代的羅斯人首領普丁,兩年來首次破例接受外媒採訪;好為人師的普京,又大方地給大家上歷史課,偏偏給我扯到維京時代。他重申羅斯人曾統治過基輔與今烏克蘭東半部,言外之意很明顯;但是,這份言外之意,瑞典人也 Get 到了,他們大概也會笑得合不龍嘴,龍年行大運。
Thumbnail
從1952年即位,到2022年逝世,在這長達70年的統治期間,可說是人類歷史上變動最大的時期,除了讓觀眾了解身為少數碩果僅存的貴族,所必須面對的掙扎,《王冠》本身也是一部近現代史,紀錄了英國如何從二戰後蛻變成現在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