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基地2019李鐸 A.G. Riddle【大滅絕首部曲:感染The Extinction Files】生命充滿不確定,我們能掌控的,追根究底就只有思想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raw-image


●奇幻基地2019李鐸 A.G. Riddle【大滅絕首部曲:感染The Extinction Files】生命充滿不確定,我們能掌控的,追根究底就只有思想

「不知是否被船上那個叫拜倫的電腦工程師說中,戴斯蒙一開始就設定了年輕歲月和與珮彤相處的時光,只要有誘因就會自動憶起?比如柏林的寒氣,農舍的牢房,歐威爾的照片,還有與她重逢並肢體接觸等等。每一次的觸發,都彷彿翻開人生一個章節。」

寫著天災人禍的驚險小說不少,可是我從【大滅絕首部曲:感染The Extinction Files】中讀到勇於冒險的勇氣,樂觀大於悲觀,各個角色在作者傑瑞‧李鐸 A.G. Riddle的筆下,即使未知的前方多麼的不確定,也許不安全,仍然盡一己之力在阻止「狀況」惡化,這些「狀況」包含作者刻意安排的他們的人生、疫情、謎境和愛情。(我很喜歡章節首頁的插圖,書裡寫是珮彤哥哥留下的銀針,圖案是象徵醫療的蛇杖。)

李鐸 A.G. Riddle【大滅絕】系列小說有三本書:1感染 2密碼 3未來(奇幻基地陸續出版),我讀了【首部曲:感染The Extinction Files】,作者序中表示最大的靈感來自「公衛人員」,他自述用虛和實的資訊來創作小說,關於「非洲疫情」疾病、衛生管制及醫療在自己的網站設有專區,顯然地超細心並收集資料之廣泛確認的寫作態度,足以讓讀者我尊敬。「公衛人員是在大事件裏最快抵達深入現場的一群人,他們沒有足以保護自己的武器,卻總是最後離開的英雄」,首部曲書名「感染」的確用了大半篇幅來敘述疫情讓人驚恐及一線人員的謹慎,甚至加入了幾乎無法避免的恐攻。對我來說是充滿解謎新鮮感又遺憾疫情擴張而難過的一次閱讀經驗。(當然,首部曲是開始,我沒有看看結局)

美國海岸防衛巡邏艦(破冰船)的秘密探測「改變人類歷史方向的科學奧秘證據」,和貨運船(健太郎丸號)上下達擊沉它的命令….開始並結束「感染」這本書留下來的謎團。最後,讀者應該心裡會有個猜想,知道想找「甚麼」了!不要只用災難視角來讀這本小說,當怪手大力關上潘朵拉的盒子時,裡面還存有「希望」,不是嗎?

從曼德拉轉診醫院接到第一個病患開始,小說情節對不知名的病毒開展成三個猜也猜得到會緊密相連的擴散區塊:落後的曼德拉郡有艾利姆克醫師的細心(他被傳染了);世界最大的難民營達達阿布任其肆虐,美國疾管中心接獲的通報失控蔓延……..但是,章節裡,李鐸 A.G. Riddle放入角色的個人情感描寫,豐富了畫面,除了病痛以外,人與人之間尚存著彼此體貼的溫暖。有些時候人生裡需要取捨,需要戰鬥,需要鬥智,需要接受無可奈何。這些元素把這本書變好看了,不只是慘忍和無可救藥。

戴斯蒙無疑就是男主角。他醒來時,房裡死了一個男人,忘記自己是誰,從此開演了解謎逃脫動作片,情節當然不會太如意,從洗衣條、老司機導覽、網路解碼、拿不到爆料的記者、農舍到船艙囚室到直升機上的心動接觸喚起部分記憶,戴斯蒙的人生際遇一層一層撕開傷疤,他似乎賭上能因此接觸尚未解答的人類存在的真理,卻給讀者丟下了恍如牒戰動作片的煙霧彈,煙霧裡有「魔鏡」:

「你說過魔鏡有三個元件:基石、具現、昇華。」蓋林說。每個人都只知道實情的一部份,而模糊的部分都指向戴斯蒙,你要看到最後才會理解即使記憶不完整,戴斯蒙在首部曲【感染】中已經接受「席捲全球的戰火已燃起,你就是始作俑者!」現在他失憶,代表背叛?「都是我的錯。」

「人類正在抗戰。…..此時此刻,他們就在這個房間裏,在你之中,也在我之中,我們的敵人,就是每個人身上的病原體。」珮彤在前大半的情節裡是個思路清楚的流行病專家,除了私人感情處理不好外沒甚麼可挑剔的。「人類和病毒細菌保持在體內外保持平衡的關係,一旦戰火重燃加上基因突變,成為更大的流行病或瘟疫,這是必須面對的永恆的戰爭。」我很少注意類似的問題,從作者給予珮彤的專業裡,我對傳染病驚見其可怕的世界觀,病毒無所不在。

「阻止疫情爆發的關鍵策略是圍堵」1隔離感染者2接觸者追蹤 3找出「零號病人」。珮彤的小組最先到達曼德拉郡,他們小心執行的每一步驟對我都是「教育」。【感染】裡每篇用感染跟死亡數字的章節名讓人怵目驚心,我知道這不誇張,只是一般人沒想太多,就像搭飛機入境量體溫,明明是防疫第一線,有事被釘,沒事說擾民者多,大部分人不相信自己的「重要」。發作了的盧卡斯對遠方父母親留言的紙條,讓我難過了.........

「生命充滿不確定,我們能掌控的,追根究底就只有思想。」

「她的歸宿不是亞特蘭大那間公寓,而是第三世界的帳篷。」作者形容珮彤,「她在這裡時心靈寧靜,找到人生的意義,儘管壓力巨大、工時超長,仍然樂在其中。」追蹤疫情成了珮彤的生活模式,病毒可以追蹤預測及理解,人跟人之間就沒法子如此,尤其男人之於珮彤是她的盲點痛點。而這一回,珮彤經歷生死瞬間的危險很多次,她和她的夥伴們短短幾天內的苦痛、堅持和運氣,加點冷靜地判斷,彷彿也給了讀者最後救人的希望。

想起來的記憶裡,伯父留下的一封信和錢成了戴斯蒙一個新的轉點,我亂感動的,「我不知道你的歸屬在哪裡,但很肯定不是這種鬼地方。想辦法活得驕傲,往後乘風破浪而去,擁抱毀很只會害你翻船。」不滿20歲的戴斯蒙踏上了矽谷,新工作扭轉了自己,遇見了珮彤.......

「肯亞疫情是你造成的吧?」「只是將不可避免的結果提前了吧!」

珮彤早就對奇怪的疫情起疑,讀者可以從戴斯蒙的「記憶」裡漸漸完成拼圖。是的,「答案就在迷宮實境裡」,那個小說一開始解碼就觸礁的為難裡。傑瑞‧李鐸 A.G. Riddle把「魔鏡」寫大了,有2300年的歷史淵源,還有神話故事裡的暗喻,我承認,後面是閱讀越過癮的,甚至我還「聽」懂了現代新創公司的操作點,「網路公司的X因子是客群接納度。每間公司都以獨特方式來破壞社會的既定規則,也就是改變消費者行為。…奧妙之處在於有多少客戶、以及客戶在甚麼時間點會改變消費習慣。」戴斯蒙說。【大滅絕】這套書不僅僅以疫情嚴重為背景爆發的小說,內容有相當可看性的意義存在。

例如:驚覺到救不了自己也許可以救別人的戴斯蒙回到矽谷創立「依卡洛斯創投」,我喜歡公司名的由來介紹,是希臘神話「牛頭人迷宮」的啟發,市場的漲跌和人生的起落,像故事裡父親給兒子做的翅膀,羽毛和蠟的翅膀,飛太高翅膀會融化,飛太低翅膀會受潮…….「有些人妄想超越自身的極限和界線,所以註定失敗;但不肯把握機會的人,同樣無法成功」。

「DAY 14:61億人感染,1800萬人死亡」,【大滅絕首部曲:感染The Extinction Files】已經讓全世界進入前所未有的疫情威脅中,能繼續找出真相?研發疫苗?作家寫小說,肯定有收尾終結的答案,但劇情是否引人入勝讓讀者繼續往下追?傑瑞‧李鐸 A.G. Riddle的筆耕實力的確很高,佩服。

raw-image

●奇幻基地2019【大滅絕首部曲:感染 The Extinction Files】

作者:傑瑞‧李鐸 A.G. Riddle

譯者: 陳岳辰

出版社:奇幻基地

出版日:2019年5月

語言:繁體中文

●大滅絕檔案三部曲

大滅絕首部曲.感染(2019年5月)

大滅絕二部曲.密碼(2019年6月上市)

大滅絕三部曲.未來(2019年7月上市)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視界是不是優雅
46會員
655內容數
不想忘記我看過的電視劇/電影/旅遊景區筆記
視界是不是優雅的其他內容
2022/10/14
📷📷​ 我相當佩服貌似「半架空歷史」的小說作品,作者必須在讀者早知道或網查不違背史地人物的熟悉感下創作,偶而還得為些許場景或用語備註,引導讀者更進入狀況。
Thumbnail
2022/10/14
📷📷​ 我相當佩服貌似「半架空歷史」的小說作品,作者必須在讀者早知道或網查不違背史地人物的熟悉感下創作,偶而還得為些許場景或用語備註,引導讀者更進入狀況。
Thumbnail
2022/06/02
看來,我是誤會書名【人工少女】的意思了。 我原本以為這本小說很科幻怪異,也許會充滿人性的衝突對立,畢竟書名裡「人工」兩字先帶出「不自然」。【人工少女】內容不少,我著實花了點時間閱讀,不算輕鬆。
Thumbnail
2022/06/02
看來,我是誤會書名【人工少女】的意思了。 我原本以為這本小說很科幻怪異,也許會充滿人性的衝突對立,畢竟書名裡「人工」兩字先帶出「不自然」。【人工少女】內容不少,我著實花了點時間閱讀,不算輕鬆。
Thumbnail
2022/03/29
📷📷​ 乍看書名時,我誤會了「大聲」的意思,讀完後才明白「大聲」是「影響力」。
Thumbnail
2022/03/29
📷📷​ 乍看書名時,我誤會了「大聲」的意思,讀完後才明白「大聲」是「影響力」。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瘟疫:某種形式的「禁錮」 卡繆『鼠疫』第一章以魯賓遜漂流記中的一段話開頭: 【以一種禁錮來表現另一種禁錮,就如同以任何不存在的東西來表現任何真正存在的東西,一樣合理。】
Thumbnail
瘟疫:某種形式的「禁錮」 卡繆『鼠疫』第一章以魯賓遜漂流記中的一段話開頭: 【以一種禁錮來表現另一種禁錮,就如同以任何不存在的東西來表現任何真正存在的東西,一樣合理。】
Thumbnail
無時間之境,無意義之餘生,仍有回憶,仍有夢境,誘惑著你去撈捕,「即使你是最黑暗的深海,最後一隻螢光烏賊」。
Thumbnail
無時間之境,無意義之餘生,仍有回憶,仍有夢境,誘惑著你去撈捕,「即使你是最黑暗的深海,最後一隻螢光烏賊」。
Thumbnail
讓我喜歡這本書的原因,在於看似末日科幻小說,卻不著重在任何新科技發展或疫情傳染人體變化的聳動,有的只是當下人心在面對這一切本身,相較其他科幻作品似乎「安靜」了些,卻不斷讓人思考什麼是恆久不變與萬變?
Thumbnail
讓我喜歡這本書的原因,在於看似末日科幻小說,卻不著重在任何新科技發展或疫情傳染人體變化的聳動,有的只是當下人心在面對這一切本身,相較其他科幻作品似乎「安靜」了些,卻不斷讓人思考什麼是恆久不變與萬變?
Thumbnail
從2020到2022,身處疫情風暴中的地球人,是否還需要一本疫情文學呢?歷史上不乏許多赫赫有名的關於瘟疫的經典之作,究竟二十一世紀的流行病會有什麼不同? 也許讀一讀這本「十月終結戰」會有更多思考與反省。
Thumbnail
從2020到2022,身處疫情風暴中的地球人,是否還需要一本疫情文學呢?歷史上不乏許多赫赫有名的關於瘟疫的經典之作,究竟二十一世紀的流行病會有什麼不同? 也許讀一讀這本「十月終結戰」會有更多思考與反省。
Thumbnail
1947 年 34 歲的卡謬出版了《瘟疫》,這本書因為這兩年的肺炎,有了陡升性的流行。尤其在七十年過去後,版權不再是阻止各家出版社的問題,一時之間各種譯版紛紛出籠。我個人則是選擇了大塊文化的版本,最初的理由是因為封面設計,雖然我不太懂意境,但他的色塊設計讓我很喜歡⋯⋯
Thumbnail
1947 年 34 歲的卡謬出版了《瘟疫》,這本書因為這兩年的肺炎,有了陡升性的流行。尤其在七十年過去後,版權不再是阻止各家出版社的問題,一時之間各種譯版紛紛出籠。我個人則是選擇了大塊文化的版本,最初的理由是因為封面設計,雖然我不太懂意境,但他的色塊設計讓我很喜歡⋯⋯
Thumbnail
2020年因為我都在家工作,導致我必須更改閱讀習慣,平常都是利用搭地鐵的通勤時間來看書,但完全不進辦公室之後就沒有在通勤看書的空檔了,所以前半年讀書的速度比前一年慢很多,後來有特別分時間出來讀書之後有變快一點,我想要用這篇文章來回顧我這一年看的書,以及我對他們的一些看法。
Thumbnail
2020年因為我都在家工作,導致我必須更改閱讀習慣,平常都是利用搭地鐵的通勤時間來看書,但完全不進辦公室之後就沒有在通勤看書的空檔了,所以前半年讀書的速度比前一年慢很多,後來有特別分時間出來讀書之後有變快一點,我想要用這篇文章來回顧我這一年看的書,以及我對他們的一些看法。
Thumbnail
原文書名:Station Eleven 作者:艾蜜莉.孟德爾 (Emily St. John Mandel) 譯者:吳品儒 出版社:寂寞 出版日期:2016-03-01
Thumbnail
原文書名:Station Eleven 作者:艾蜜莉.孟德爾 (Emily St. John Mandel) 譯者:吳品儒 出版社:寂寞 出版日期:2016-03-01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