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除了生存還能做些什麼?

2020/11/19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原文書名:Station Eleven
作者:艾蜜莉.孟德爾 (Emily St. John Mandel)
譯者:吳品儒
出版社:寂寞
出版日期:2016-03-01

故事結束,我闔上書頁,望向窗外淺藍色的天空,附近機場起飛的飛機剛好飛過。胸口被一股巨大的複雜的情緒塞滿,怎麼也理不清,只想好好大哭一場。
《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如同書名,是個關於我們所熟悉的世界在經歷巨變後已不復存在的故事。轉變來的太過突然,當人們還未意識過來時,未來的模樣早已無法想像;一場由喬治亞而起的流感突然間用驚人的速度肆虐全世界,喬治亞當局被批評在初期隱瞞疫情,但來自各國的指責仍無法挽回什麼,病毒傳染率強、感染後人會在極短的時間內發病死亡。最終這場瘟疫讓世界上99.9%的人死去,也摧毀了人類長久以來建立起的文明。
小說2014年於加拿大出版,兩年後被翻譯成繁體中文在台灣上架。如果閱讀是在那個時候,一定只會將這個故事當成是眾多末日題材中的一個創意,但時間拉到生活有大半年被壟罩在疫情底下的現在再閱讀,感受又是完全不同。彷彿那不是部小說,而是真實在世界上某個角落正發生著的實況。
這場瘟疫發生之前,我以為歷史書上網路上那些一次殺死千百人的跨國流行疾病都已經是過去式,時代進步了,現代的我們有完善的公共衛生與進步的生活方式,我們有醫療有醫院有醫師,對於疾病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的觀念也穩固,已經不可能再有像是西班牙流感或黑死病那樣的傳染病出現的可能性了。
所以當人類文明被傳染病摧毀、國界失去意義只剩下零星的有各自生活方式的小聚落,不管是《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還是《最後生還者》,我都只將之當成一個遙遠的想像世界,在闔上書本與關上螢幕後就與我無關。直到疾病真的襲來,直到疾病控制了我們的生活,直到身邊越來越多能叫出名字或只是見過的人們正在受苦或是逝去,直到日常不再如以往所熟悉,才猛然意識到其實在相隔短到無法想像的距離外,那些都可能成真。
以至於在我閱讀的過程中,常常都感到快要窒息。所有一切我們熟悉的日常竟然都無比脆弱,以為打開電腦就能上網,以為在電話上撥號就能隨時連結到世界上個任何角落,以為缺什麼只要進店裡買就好,以為橘子是一種永恆存在的水果。比對現實生活,的確正在改變,熟悉的事物正在消失,很可能就這樣永遠不見了。我想起了五月天的《諾亞方舟》,從來沒想過有天會需要跟草莓甜甜圈道別,從來沒想過那是真的可能發生的。於是好幾次我都必須要強迫自己從書本字句從抬起頭來,用力甩掉自己身處其中的錯覺,看看周遭,看看窗外的建築車輛與偶爾走過的路人,告訴自己那都還不是真的。
在意識到所有理所當然都如此脆弱不堪而我們的世界真的不斷在失去後,閱讀過程成了恐懼,尤其作者那淡淡的冷冷的筆觸,用站立在一段距離外不帶感情的觀察敘述,隨時等著要給讀者心頭一陣重擊。
《冰與火之歌》的作者喬治‧馬汀將這本書評價為「美」,我花了很多時間咀嚼這個感受,因為我並沒有任何關於美的感觸,反倒是殘酷,這個故事太殘酷了,不管是整個世界的狀況還是每個人身後背負的過去都殘酷的不得了,尤其是關於書中註解的呈現方式,並不像一般書冊以數字編號,而是一個電力格數逐漸下降的電池符號,電池最終沒了電,代表著一種永久的失去。那個圖案每每讓我喘不過氣來。
我一向不喜歡末日題材的作品,不喜歡對於災禍鉅細靡遺的描述,不喜歡生命如免洗般死去,更不喜歡為了凸顯人性光輝而被擺上的英雄們。幸好那一些在這本書裡都沒有,作者悄悄的忽略了那些任人都不願見到的悲傷,只是隱晦的漏露些許痕跡讓我們知道所有壞事髒事都依舊存在;文明毀滅了二十年,存活下來的人類開始了新的生活方式將目標轉為追求平靜,只是偶爾回想起世界毀滅之前,讓讀者可以從中拼湊出整件事的樣貌,並不全面,如同我們活在現實中也不可能知道每一件事,只能跟著角色們的步伐,找出解答或陷入更深的謎團,讓這帶有遺憾的過程更加真實。
如果要選出一個最讓這個故事在其他末日類型創作中最突出的一點,我會說是貫穿整個故事的「行者交響樂團」,一群人來自各地、背負各自悲傷,用最克難的方式巡迴不同聚落演出莎劇與交響樂。文明都結束了,當活下來成為最重要的議題時,藝術還有必要嗎?我想起了電影《大尋寶家》,藝術品或許毫無生產力,卻是反映社會的一個最直接的成果,當藝術品消逝,也代表這個時代的消逝,彷彿從未存在過。跟著書中的文字,我的腦子跟著描繪出一群努力將舊世界保存下來的人們,背負著這個偉大的使命將一份不能幫助大家活下來卻能扎扎實實撫慰人心的力量傳遞,在荒蕪的世界不停歇地走著,從中我彷彿能感受到美。
而讓我確認了這個故事之所以美的地方,其實在最後的部分。當世界已經改變,當新生的下一代已經完全無法理解舊世界的樣貌,除了腳踏實地的過生活外,人類還能再做些什麼?這同樣也是這整個故事所要探討的,出自《星際爭霸戰》的台詞、被「行者交響樂團」寫在篷車上的「除了生存還是不夠」,我們是被稱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曾經有能力創造出如此偉大的文明,就算毀滅了一定還能再次站起來。這個大轉折瞬間治癒了我,撫平了先前被所有殘忍刺傷的情緒,原來這就是美,作者筆下的世界好美。
後來有好幾天的時間裡我都無法自拔的繼續沉溺在書中世界中,總是伸手想拿起書後才想起故事已經讀完了,然後感到一股惆悵,覺得還想要知道更多關於那個世界裡的事,想繼續陪著角色們一同旅行,一同看看未來會怎麼樣。
對我而言這是個特別的閱讀體驗,閱讀文字一向緩慢的我一頭栽進其中,抱著書捨不得放下,還打破了我人生讀完一本書的最快紀錄,途中好幾度出現不想快點把書讀完但又忍不住想知道後來那些人怎麼了的糾結。作者的文筆好,把各式細節巧妙的穿在一起,必須要時時注意當下場景的小細節,記住後等著往後的篇幅解開其意義。中文翻譯的水準也很高,用字遣詞符合台灣人的語法習慣,句子也通順,讀起來流暢而感覺不到翻譯文學中常有的外文文法,大大提升了閱讀的舒適度,也更能幫助讀者進入故事當中。除此之外中文版書封遠比英文版有意境,美術設計上也充滿巧思,巧妙的與末世狀態串聯起來,等著讀者發掘。
翻開書扉頁,首先映入眼的是一段其實很沉重的問句:如果我們此刻生活的世界消失了,你最想念的會是什麼?
這個問題自疫情剛起、政府下令限制生活活動後我就一直在問自己。
作者最想念的是搭飛機,我最想念的,可能是可以毫無顧慮站在藍天底下讓陽光撫上我的皮膚時的溫度。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影山潮
影山潮
對電影與小說上癮,認為生活沒有故事就面目全非。 是理查哈蒙德的無腦粉,愛他沒有理智。 最喜歡的演員是賽門佩吉,如果有班史提勒、傑克布萊克的戲會追。還蠻喜歡黃渤的。 我叫影山潮。 貓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