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生活驟變前你習以為常的一切?】讀《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

請各位幫我記得艾蜜莉.孟德爾( Emily St. John Mandel)這個人名,我們六月的時候還會再看到她。

某個週末的早晨,在客廳看電視的姊姊突然驚叫,畫面中出現陳時中拿著看板,本土確診病例單日暴增 180 例,雙北即刻宣布進入三級警戒,那天是2021 年 5 月 15 日。
當下電話與社群通知此起彼落,晚上聚會取消,一周後的也通通取消,街道瀰漫著各種不安的氛圍,那時我心裡有個奇怪的預感——就是此刻。疫情開始有了明顯的「之前」與「之後」。

閱讀《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會同時有種感慨與雞皮疙瘩。感慨的是因為她喚起了從 2020 年疫情蔓延以來我們所經歷的各種心境與生活中的驟變,那種「突然」感也直接從故事展現——開場才第二頁就驟逝的演員,其實是整本書的核心,同時間疫情擴散到世界失控崩潰,你還搞不清楚角色關係間狀況的時候,不到 50 頁就講完了我們這個文明的終結。

而雞皮疙瘩的是,這本書出版時是 2014 年(台灣為 2016)卻精準的捕抓到2020 年疫情開始後,整個世界的「之前」與「之後」:醫院人滿為患、機場關閉、超商貨架被一掃而空、人們被迫隔離。只是書中的流感更致命,少數人倖存的後世,只能去適應沒有電力與網路、國家的概念瓦解、沒有任何交通工具,所謂都市是剩幾戶家庭的聚落,一群倖存的人組成「行者交響樂團」,徒步行走於荒蕪的新世界,演出莎士比亞戲劇和音樂,只為了在這個什麼都沒有的後世,留下曾有的美好記憶。

喜歡這本書的元素

「因為光是生存還不夠」
我真的好喜歡行者交響樂團,在他們冒著生命危險於各城鎮巡迴時,也不斷地透過音樂與經典的莎士比亞,去喚起我們僅存的那一點美好。光是生存的確不夠,而當這個世界消失了,我思索了我最想念的,或許就是那些平凡無奇,卻意外能刻印至心底的日常,比如便利商店的燈光、比如能馬上聯繫彼此的社群、比如能悠遊書店的時間,聽到熟悉音樂的感動。

而更讓我喜歡這本書的原因,在於看似末日科幻小說,卻不著重在任何新科技發展或疫情傳染人體變化的聳動,有的只是當下人心在面對這一切本身,相較其他科幻作品似乎「安靜」了些,卻不斷讓人思考什麼是恆久不變與萬變?
開頭就領便當的核心角色,卻在世界消失的之前與之後穿梭,在許多意想不到之處串起了各角色的連結,看不見全貌的破敗世界就藏在這些微小卻美好的碎片裡,這是專屬艾蜜莉.孟德爾的宇宙彩蛋。
/

書中編排巧思成為閱讀亮點

不管是雙封面來呈現世界消失的「之前」與「之後」;書內的註釋也不是編號,而用逐漸失去電力的電池圖像取代;還有每一章開頭的小插畫卻被劃掉的章節標題,代表著失去;甚至在書末作者自己拍下的那張當世界消失了,最想念的搭飛機雲海照,都時不時在閱讀過程不斷提醒我們熟悉的世界正逐漸淡出。

科幻的想像,會不會只是過去?

「把從前的事情教給孩子們,還有什麼意義嗎?」
「要教到什麼程度呢?有人提到抗生素、引擎的時候,你看看他們眼睛發亮的樣子。對孩子而言那根本是科幻小說吧?」

書中這段對話讓我印象深刻,當舊世界倖存的人面對疫情後出生的人,那種不知道是幸還是不幸,要透露多少的矛盾心情,最後為了保護不要過度失望的他們,將我們習以為常的方便生活封存時,心裡總覺得很惆悵。也讓我不自覺思考,會不會有可能我們現在一堆的科幻電影、對於未來的各種新奇想像,都有可能是極少數人的過去,為了保護我們而隱藏,讓我們於現在自行摸索出自己道路的可能?(瞬間老高頻道上身)


即將推出的新小說

我是看完了艾蜜莉.孟德爾將出版的最新小說《寧靜海的旅人》後(必須要說超級喜歡!就是那本讓我一看就直接到半夜的小說,而且書封好好看!)才回頭找出這本《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但居然絕版了只能去圖書館借!)當時疫情開始後又翻紅,被奉為寓言小說的神奇佳作。

艾蜜莉溫柔又富詩意的筆觸、猜不中開頭角色關連、也完全猜不透結局的驚喜,科幻裡同步呈現出生命的宏觀,也將在下一本中展現!各位可以敬請期待~
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我會記住這本書,直到很久很久。
看IG與更多讀者一起互動:畫說有一天
紀錄最近看完,且好希望讓你們也知道的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