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錢的交易成本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我在2007年由金融研訓院的薛琦院長支持下,寫了這一本「發現虛擬貨幣藏寶圖」(版權屬於金融研訓院),當年算是華人圈第一本討論虛擬貨幣的專書。只可惜,當年腦袋動得太快,虛擬貨幣的玩意兒,在當年算是被嗤之以鼻,金融業普遍都不懂,央行除了李榮謙之外,我認為大多不認識虛擬貨幣。有一陣子,趁金管會辦理高中營隊時送給高中生,希望他們浸淫在網路打怪時,能夠多思考一下網路金融與虛擬貨幣的觀點。
十二年後,這本書,竟然還沒有絕版!

央行成立「數位貨幣小組」

昨日一則新聞,央行打算成立數位貨幣小組。
中央銀行認為,台灣已建置完善的支付基礎設施,因此尚無發行CBDC(央行數位貨幣)的急迫性,但為與數位時代接軌,央行已成立CBDC研究計畫專案小組,進行相關研究與試驗。
央行的腦袋,十幾年後,總算有點開放了。
其實,各位手上有很多現金以外的支付工具。目前,我最常用的除了現金以外,還是信用卡為主,連悠遊卡都很少用了。各位會不會很奇怪,一個研究支付機制快二十年的人(臺灣第一篇研究小額支付機制的碩士論文及期刊論文作者),甚至擔任支付工具發行公司研究顧問的人,怎會保守到只用現金與信用卡呢?
其實,很簡單,就是因為「交易成本」造成的損失。

交易成本的問題未解決

手上這麼多的儲值卡支付工具,每使用一種工具,都造成損失,我怎會笨到一次擁有多張儲值卡呢?用現金信用卡不是還很方面嗎?意思是,這些儲值卡支付工具的效率,尚未高於現金與信用卡,更何況,還一次擁有多種儲值卡!
想想看,你手上每張儲值卡都是互斥的,你必須分別為不同的交易儲值,但你手上的現金和信用卡,有互斥的問題嗎?沒有,對吧!
你可以拿iCash去星巴克消費嗎?你可以用星巴克隨行卡搭公車,或去便利商店消費嗎?
問題在於,發行業者所稱的電子錢包,其實意涵著電子錢包中儲值的錢,這兩個是綁在一起的!

單純的電子錢包與電子錢

2006與2007年,我在金融研訓院受邀和一些學者官員到中央大學財金EMBA當講座,那時候,我早已對這些EMBA的學生(很多是銀行的主管)說過,儲值卡發行有太多的交易成本限制,而且用公式證明,唯有當支付工具與貨幣實質等值時,支付工具才算突破交易成本的限制。
但事實上,到現在沒有一家業者辦到,也不可能辦到!
當時,我就提出必須把錢與錢包獨立處理,而不是合併發行,這時候就符合數位貨幣(數位通貨)的概念,當然,在權責上屬於中央銀行。
各位可以想像一下,你可能有好幾個錢包,可以隨心情更換,但裡頭的錢只有新臺幣。沒錢時,你不是拿提款卡去ATM領錢嗎?
當數位貨幣的發行就像這個概念時,不就是錢與錢包獨立了嗎?於是乎,電子支付業者只是電子錢包的發行業者,不涉及電子錢的發行,而事實上,他們不就和銀行很像,收受電子錢當存款嗎?
這是一個以通俗經濟角度寫作的垂直自媒體,以臥底的角度探討社會經濟問題與現象,歡迎訂閱。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