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為「割蓆/不割蓆」來一次盤點

2019/11/11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反修例風波在香港延續多月,抗爭一方期望民間「不割蓆」(1),讓和理非(抗爭過程秉持和平、理性、非暴力)與勇武互補長短;建制陣營呼籲和理非與勇武彼此「割蓆」,劃清界線。靜心思想,「不割蓆」與「割蓆」之間的分歧,難度只差一個「不」字?筆者認為,「割蓆/不割蓆」意涵光譜甚闊,即使同道中人談論割蓆/不割蓆,背後指涉可能大異其趣。筆者嘗試整理一下,免生誤會;尤其是,割蓆與否,背後可能綑綁了未有宣之於口的原委。
近日私了、裝修(破壞特定商店)、破壞地鐵等行動,愈趨激烈,若果質問一名和理非會否因此與前沿抗爭者「割蓆」,可以如何回答?香港的區議會選舉即將舉行,這類質詢、反質詢必然成為選舉活動中的家常便飯。
筆者認為回答割蓆與否,都需要疏解前文後理,當中綑綁了甚麼隱藏動機(hidden agenda),現嘗試分述如下:
  1. 不割蓆=不批評?
    口說不割蓆,就不可批評抗爭者的行為手段?網絡世界卻不如是說。Google一下「不割蓆底線」,會找到大量文章討論武力抗爭,光譜兩端由鼓吹橫越到異見。故此強調不割蓆的群族當中,不一定所有成員都與前沿武力抗爭者高度同步,一起行動。部份成員會提異見、抽後腿,只是未有「篤灰」(告發、出賣)及公開劃清界線而已。
    在此前提下,如何回答質詢?筆者會如是說:不需美化抗爭者,也不需護短,抗爭者行動的對與錯,可以客觀判斷、公開批評、留待法律制裁,但我們需要弄清楚一件事:割離不得的主因,是和理非與抗爭者背後的理念相同。實踐手段未必人人認同,理念與動機卻是這群族的紐帶。
    坊間戲言:核爆也不割蓆,因為兩者皆竭盡所能維護這種最核心的動機理念,也許是自由、公義、人權、平等、人道等等,失去這些核心,盛大的集會、悲壯的犧牲,意義何在?
  2. 割蓆=挖牆腳+賦權
    割蓆有那些「形態」?有人割蓆已久(或壓根兒未有反對過政府),有人輕輕割蓆,間中仍責難警隊惡待疑犯,中間光譜可以非常遼闊:由停止出席各種示威活動、不再為抗爭者送贈糧水交通支援、社交媒體上轉為評擊示威者、公開支持警隊、為致命武力鎮壓(例如實彈槍殺)及違反人道的執法方式鳴鑼響道、告發(篤灰)涉嫌武力抗爭者、甚至主動上街與前沿武力抗爭者對峙等等,形態程度不一。
    假如割蓆是止暴制亂的藥方之一,背後的藥理機制是甚麼,可以「感召」前沿武力抗爭者停止行動?難道大家以為建制陣營口中的「割蓆」,只是單純的輕輕表態一下?
    要「藥到病除」,藥理機制當然不靠「感召」,當中涉及截斷民間支援、賦與政府/警方權力,並爭取民間認同,允許使用更狠毒、更不人道武力進行鎮壓。筆者對於涉及刑事毀壞的「裝修」行動,並不認同,但不會因此輕言割蓆,變相賦權於政府,因為我更不能接受港府入歧途竟不悔,反而欲挾民意行鎮壓!如此理解背後的hidden agenda,割蓆頓然千斤重,絕非搔不著癢處的輕輕表態。
    遇上輕言割蓆的人,不妨以上述hidden agenda反詰之,看看對方是菜鳥一名,純粹對此認識不足;或原來是一個精於包裝、請君入甕的能手。至於宣告割蓆之後,連抗爭理念也可一夜間逆轉,拋諸腦後的人,筆者難以理解,煩請各位指教。
    對急於平息事件的政府而言,當然樂見大家高調割蓆,挖抗爭一方牆腳。然而割蓆之徒,不一定會倒向支持政府及警隊,也許,會出現雙重割蓆,明哲保身,大隱於市。
  3. 沉默:那一方的沉默大多數?
    職場或校園內,有人高聲告知身邊人自己抱持甚麼政治立場,亦有人避免高談闊論,刻意保持沉默。現實中,保持沉默也許與割蓆有關,同樣有廣闊光譜可供解讀。
    有人身處異見陣營,眼見身旁的同僚咄咄逼人,惟有明哲保身,不說不錯,偶爾唯唯諾諾如牆頭草,叫人撲朔迷離。
    有人慨嘆人心險惡幽暗,前沿武力抗爭者與警隊都各走歪路。如前述,出現雙重割蓆,不欲歸向任何一邊,同樣會選擇閉口不言。也許他們間或月旦其中一隅,令人誤以為割蓆某一方。這類雙重割蓆,對特區政府味同雞肋,既不受動員,亦無從責怪,管治政策若一再失誤,雙重割蓆有機會再次倒向支持抗爭者。
    有人視眼前景況如同賭局,兵荒馬亂之中,不宜「下注」,靜候塵埃落定,才決定站方。伺機下賭注既功利也醜陋,但別苛責這類人,中華大地上,自古成王皆向敗寇秋後算帳,誰敢貿然以前途家小押注?
    在未來的候選人活動中,若聽見甚麼人聲稱自己代表「沉默大多數」,不妨一問:閣下代表的是那一方、那一類的「沉默」?或者有人聲稱不再沉默,要割蓆要發聲,也請問個明白,閣下原本屬於那種沉默?
  4. 默許=關鍵時刻來沉默
    默許貌似沉默,骨子裡其實心有所屬,與沉默大大不同,更為前沿積極。容我先引述一段談及默許的文字。隸屬天主教青年牧民委員會的Facebook專頁《沸點》,近日貼文《教會不能失去這一代青年!》,有一段如此說:"......反修例運動持續了四個月,抗爭者做了很多違法行為,但教區文件只讉責了暴力行為,卻沒有明顯反對其他違法行為,這個做法,你是可以解讀為,教會透過對這些違法行為的默許,對政權的不公義作出控訴......"筆者也許斷章取義,大家可以細讀原文(2),尤其留意文中違法、暴力之辨。經常與「不割蓆」攜手同行的「不篤灰」,也許是「默許」的其中一種形態。
    這種默許並不罕見。與不同政見同儕談論時事,總會觸及「為何你偏看/偏聽一方,對另一方受傷折損不發一言?」這個話題。難道筆者看不見警察受傷受襲嗎?但警察與前沿武力抗爭者無論在政治動機、裝備、殺傷力、擁有的公權力、受制裁機會、心裡狀態、政權袒護等,存在極大差異。各打五十大板,已是偏頗傾斜,不是公平!在關鍵時刻不發一言,往往是展示立場所在;對某方作為沉默不語,既是撥亂反正,也是無聲抗議。
    若果問:默許有幫凶之嫌,很邪惡嗎!我想告訴大家:讉責有轉移視線之功,也不見得很良善。
    當然,默許既隱藏無可奈何的「坐視不理」,也包括較為進取的議程及鼓動。筆者迂腐鄉愿,不欲「殺君馬者道旁兒」,當屬前者。

殺君馬者道旁兒?

走筆之際,傳來科技大學墜樓學生去世的消息(3),不禁問了一條老問題:若果我們早一點「割蓆」,對運動減少支持關注,會否沒有後來出現的衝擊?前沿武力抗爭者的死傷是否不會發生?問題的「老」,源自1989年六四事件後,有不少人發問、反省是否「殺君馬者道旁兒」?自己站在安全位置提供物資,辦一個「民主歌聲獻中華」,搖旗吶喊,間接鼓勵天安門前學生久留險境,把他們推向死亡。
這類反省有必要。網絡訊息中,有人鼓勵抗爭者不怕犧牲向前衝,「只有眼前路,沒有身後身」,甚至教唆如何私了敵人等。激烈言論也許出於義憤,怒火蔽目,但有否思量這些鼓動帶來的嚴重後果,並其中的道德責任及法律風險?但反省同時切忌矯枉過正,把不屬於自己的責任包攬。例如只會在安全環境遊行一會兒的和理非,看見男女老少在抗爭過程中被捕受傷,心裡難過自責,乃人之常情。但自責到達「不應上街示威」、「不該對政府口誅筆伐」、甚至「不應讓子女進入大學接觸激進思想」,事件就不會升溫到這個地步......等等,明顯「文不對題」,甚至把加害別人的責任也包攬/搶奪過來了,令始作俑者(政府)可以華麗脫身。
在割蓆這個話題上糾纏不休,進而把抗爭者推向舞台中間,苦口婆心勸大家割蓆,不要害死善良的學生!誰才是始作俑者?早已被遺忘得一乾二淨,甚至在語境中消失(=隱身)掉,正是聚焦割蓆的奇妙功用。
有多奇妙?我會問:原本應該站在被告席上的政府,何時偷偷地溜出來,占據了法官的坐位,若無其事地審問一眾原告們?甚至吩咐庭警驅逐、拘捕庭內叫喧的群眾!然後「法官」誥誡大家:停手吧!看看有多少無辜的人被你們連累!
註:
(1) 坊間「不割蓆」的宣示組合方式有好幾種變形,例如「不割蓆、不分化、不篤灰」,「不受傷、不被捕、不篤灰、不割席」,「不割蓆、不譴責、不篤灰」等等。
(2) 《教會不能失去這一代青年!》 ( 葉泰浩神父) (沸點,7/10/2019) https://www.facebook.com/YouthBoilingPoint/posts/2476926099206631
(3) 《墮樓科大生周梓樂延至今早不治》 (信報,8/11/2019) https://www2.hkej.com/instantnews/current/article/2298684/墮樓科大生周梓樂延至今早不治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8會員
129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