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詞(33) - 也無風雨也無晴

2019/10/31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前情提要
東坡因生活所需,透過馬夢得的關係,覓得了一塊田地。面對不知盡頭的貶謫生活,產生希望在黃州躬耕終老的願望。
剛到黃州,東坡內心餘悸猶存,面對現實生活更感無奈悵惘。年餘之後,東坡已漸適應逐客生活,心情平靜了許多。但時間推移的哀感,仍隨時襲上心頭,畢竟東坡仍有用世之心,而何時會結束謫居在黃州的時間卻遙遙無期。元豐五年,是東坡情緒相當波動的一年。此年,東坡的詞、賦的創作數量倍增。
如何自處於身心煎熬的貶謫歲月,是黃州時期最要面對的難題,此時理想與現實的衝突更為激烈,而人生如夢之感尤其深刻,之後的名篇如《念奴嬌 大江東去》、《前赤壁賦》、《後赤壁賦》等,呈現了東坡淬鍊出高遠曠達境界的過程。
東坡在創作詞的時候,對於詞牌都是精心挑選,下面這首《滿庭芳》,就是取春暖花開,滿庭芬芳的意義。
滿庭芳
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算來著甚乾忙。事皆前定,誰弱又誰強。且趁閒身未老,須放我、些子疏狂。百年裏,渾教是醉,三萬六千場。
思量。能幾許,憂愁風雨,一半相妨。又何須,抵死說短論長。幸對清風皓月,苔茵展、雲幕高張。江南好,千鍾美酒,一曲滿庭芳。
「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算來著甚乾忙。事皆前定,誰弱又誰強。」
「蝸角」:蝸牛角。比喻極其微小。 《莊子·則陽》:「有國於蝸之左角者 ,曰觸氏;有國於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伏屍數萬 ,逐北旬有五日而後反。」
「蠅頭」:微小之義。
浮世的虛名與蠅頭小利,想來有什麼值得我們如此瞎忙?萬事都已被安排妥當,又何須計較誰比較強?
「且趁閒身未老,須放我、些子疏狂。百年裏,渾教是醉,三萬六千場 」
「些子」:一點兒。
引用李白《襄陽歌》: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
「渾」:整個兒,全部。
不如趁著身體依舊康健,放鬆自己擺脫拘束。在這人生中,醉個三萬六千次。
「思量。能幾許,憂愁風雨,一半相妨。又何須,抵死說短論長」
計算下來,一生中的日子有一半是被憂愁影響。所以又何必鑽牛角尖去計較是非得失。
「幸對清風皓月,苔茵展、雲幕高張。江南好,千鍾美酒,一曲滿庭芳」
「苔茵」:青苔。
面對徐徐清風與朗朗明月,不如以青苔為床,把白雲當帳幕高掛。想著江南如此美好,讓我們一起暢飲美酒,高唱一曲《滿庭芳》。
元豐五年春,東坡寫了《江城子 夢中了了醉中醒》,宣示自己將效法陶淵明躬耕生活。但事與願違,一連下了兩個月的雨,田地都「泡湯」了,完全無法耕種,東坡的心情跌到了谷底,寫了寒食詩二首。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三年了)。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感嘆時光流逝)。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汙燕脂雪。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住所臨皋亭在江邊,雨勢不停,好像江水高漲幾乎要淹到家裡)。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裏。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東坡的經濟情況很差)。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因為下雨都沒出門,看到烏鴉才知道已經是寒食節了)。君門深九重(用世之心無法獲得重用),墳墓在萬里(父母與妻子的墳墓都在萬里外的四川)。也擬哭塗窮,死灰吹不起(灰心喪志)。
國立故宮博物院針對寒食帖的影片介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Nd5EanswcE
前首寫雨中海棠凋謝,自己謫居臥病,兩相對照,惜花自憐,無限傷感;
次首寫居家生活的愁困頓,苦悶隔絕的生活中竟忘了身邊的歲月,結語四句發出了極為沉痛的哀鳴。 正所謂報國無門、歸家不得、進退失據,生活陷入了絕境
關在家裡兩個月後,東坡聽聞黃州東南三十里處的沙湖有塊田地要賣,因此也就跟著朋友去相田,雖然沒有錢可以買,但是走出戶外,心情就大不同。人群中的東坡,比起之前因雨發愁顯得更有精神。作《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
定風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遂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原以為天氣應該穩定了,便先叫人帶走雨具,不料途中竟又下起雨來,同行的朋友莫不感到狼狽,而東坡卻渾然不覺。沒多久雨後放晴,東坡卻能從中領悟一番道理,發現生活的意義。
張淑香《日常生活中的靈視-淺談東坡詞中的一種經驗結構》:「靈視詩學強調取材於一般日常生活的小事件或情況,使尋常生活經驗搖身一變顯現為發光的靈視,這種轉化的力量,是靈視詩學的核心,強調是來自詩人心智的內在之光。東坡詞充滿了濃厚的生活氣息與對日常生活的記錄,成為自我書寫的寫照。 其中有些作品,在日常化與平易疏放之中,更時時顯現高曠的靈視妙悟,衝破塵雜的縈繞,登高望遠,精神高翔在另外一度超越的空間。」
東坡的思想,主要融合了儒家、道家和佛學。他吸收各家思想的精華,與實際生活結合。東坡的心智,有一種異於常人的靈視觸覺和感悟能力,正所謂奇人有奇遇。因此,常能在紛雜的事物中,發現妙理與逸趣,透悟整個人生的意義。這首《定風波》,顧名思義,何嘗沒有藉此表現平定人生風波的態度,有「風定波止」之寓意在。
同樣寫遇雨和雨後放晴,不妨比較東坡之前在往湖州途中所寫的《南歌子》
帶酒衝山雨,和衣睡晚晴。 不知鐘鼓報天明。 夢裡栩然蝴蝶,一身輕。
老去才都盡,歸來計未成。 求田問舍笑豪英。 自愛湖邊沙路,免泥行。
《南歌子》一首意氣未平,似曠而實豪。 「帶酒衝山雨」,流露了與現實正面對抗的精神,使得下一句的悠閒意味頓減,反而增添了一份掙扎衝突後的寂寞與疲倦。要到夢裡遺忘現實,才能得到真正的放下,並非莊周參透虛實真幻的境界。
《寒食雨》之後,東坡的心境漸趨平和,幾天後所寫的這首《定風波》,見證了他擺脫悲哀以求曠達的一番努力 。
面對突來的風雨,東坡的態度是「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雖然大雨打在葉片上的聲音,有點嚇人,但既然已在雨中,就不要一直被這聲音影響,不如打從心裡接受它,不躲雨、不衝雨,放鬆心情,以雨聲為節拍,邊行邊歌唱,但是不要忘記雨中路滑,慢慢走穩每一步,是踏實而自在的表現。而走在雨中或面對困境,也不能毫無準備,「竹杖芒鞋輕勝馬」,手拿竹杖,腳穿草鞋,雖然只是簡單的裝備,但是能夠擺脫外在的束縛,悠然自得,自有一種比騎馬還來得舒適輕快的感覺。
東坡於此領悟到面對逆境的態度:經過一番風雨的洗禮,更應有一份自信的坦然,縱使一生都在煙雨的困頓中又有什麼好害怕的呢?「一蓑煙雨任平生」,代表了他對現實的體認,個人與社會之間未必都能取得和諧,往往存在著種種矛盾,不可視而不見,也無須刻意避免,那麼,何不以寬廣的心胸面對它,包容它。
下片寫雨過天晴。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突然之間雨停了,身體略感徵寒,觸動了更敏銳的知覺。這裡的「酒醒」,寓有從醉夢人生中轉醒之意,經過現實打擊,有所覺悟。 「山頭斜照卻相迎」,雨後放晴,格外溫馨,呈現了「守得雲開見月明」的欣喜。 這裡創造了一個溫暖、平靜的情境,象徵縱使經歷風雨都不更易的人間溫情,也是人類前瞻時,希望的寄託。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偶然回首,曾經走過的風雨路途,可警惕自己,勿忘初衷,但不要過分耽溺於往日情懷中,繼續人生未竟之志。所謂「也無風雨也無晴」,既寫雨晴之後夜幕降臨的景象,也喻託不受悲喜情緒影響的超然心境。結尾三句是東坡於人生風雨的困境中走出,自我惕勵的心聲,超越人世的風風雨雨,達到得失不縈於懷的坦然自在的境地
劉永濟《唐五代兩宋詞簡析》:
「東坡時在黃州,此詞乃寫途中遇雨之事。中途遇雨,事極尋常,東坡卻能於此尋常事故中寫出其平生學養。上半闋可見作者修養有素,履險如夷,不為憂患所搖動之精神。下半闋則顯示其對於人生經驗之深刻體會,而表現出憂、樂兩忘之胸懷。蓋有學養之人,隨時隨地,皆能表現其精神。」
東坡於元豐五年有這番體驗,可見其意欲超脫的胸懷,但真正要做到於現實的得失禍福,而又了無罣礙,卻需要更多的人生歷練。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89會員
139內容數
過去在求學的過程中,魏晉南北朝的歷史總是被極短的篇幅帶過,而介紹不外乎魏晉南北朝是個分裂又黑暗的時代,因此士大夫開始清談,結果導致亡國。直到後來接觸了魏晉南北朝史,才發現原來以前學的是那麼的偏頗。此系列文章的目的之一,便是想讓大家了解魏晉南北朝其實是非常有趣的一段歷史。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