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楚浮:在義大利新寫實之外與之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綜觀楚浮(Truffaut)一生的創作歷程,在電影作品上的創作題材或可粗分為四大類:成人的感情世界(尤其是三角關係或開放式關係)、小孩、劇中劇以及驚悚或懸疑類型;此外也不得不提楚浮的影評,他對希區考克的重視甚至促成他完成了他們倆人的對話錄,對希區考克的每部作品依照創作順序做地毯式搜索般的討論,甚至因而影響到影壇對希區考克的重新評價。既然楚浮受到希區考克的影響是眾所皆知的事,那麼他在驚悚或懸疑之外的創作題材又是受到誰的影響呢?他的作品究竟又是如何受到希區考克的影響呢?

嚴格來說,驚悚或懸疑是類型而非題材;但或許是這種類型在視覺意象上比較直接犀利,使得楚浮儘管溫柔和細膩的天性和這樣的類型多少有先天上的牴觸(在他的《柔膚》(La peau douce)中這個問題尤其嚴重),但他還是持續地在這種類型中鑽研,直到他的最後一部作品《情殺案中案》(Vivement dimanche!)後總算走出自己的風格,但在類型上也從驚悚微調成帶有黑色幽默的懸疑片。針對這個突破,楚浮自己也曾明言:

在此以前的兩三年間,我有點受到希區考克有關默片概念的影響:在一部影片中,對話愈少愈好,這就是《柔膚》以及《華氏451度》(Fahrenheit 451)大量採用視覺畫面的原因。但自此以後,當我回到法國時,我在拍《黑衣新娘》(La Mariée était en noir)一片時得到了補償,在該片中我讓男人們大量地說話,而且從此以後,我就非常高興地讓影片中的人物充分地去表達,而再也不怕他們有機會時喋喋不休了……[1]

而在今年金馬的義大利電影課以後,台灣的影迷們總算得以在大螢幕上重溫義大利新寫實主義,進而更加熟悉羅塞里尼(Rossellini)這位導演。楚浮在開始自己的導演生涯之前也曾擔任他的助手,《四百擊》(Les 400 coups)很明顯受到《德意志零年》(Germania anno zero)的影響,只是場景從二戰後的斷壁殘垣改為破碎的家庭,這部作品也因而不但是法國新浪潮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更是楚浮最私密因而不願公開承認的半自傳[2]。或許因為一般影迷對尚‧維果(Jean Vigo)及其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操行零分》(Zéro de conduite)比較沒那麼熟悉,所以沒有發現這部作品對《四百擊》的影響,但對當時的影迷應該不陌生,因此楚浮也提到:

在我的影片《四百擊》中,有著大家都能看出的維果的影響,這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另外還有一個大家都沒有想到的影響,這就是影片《德意志零年》的影響。[3]

這三部作品都看過的影迷自然會發現,《四百擊》其實揉合了《德意志零年》對生活的悲觀和無助,以及《操行零分》的天真童趣。而《四百擊》中的小主人翁坐上警車無言地望著這個世界流著兩行眼淚時,在雖然情緒上不像《德意志零年》那麼直接強烈,但不直接不代表在視覺意象上不明確;楚浮在這一幕影史的經典場景中,其實也將默片對他的影響巧妙地融合進去,而成就了他真正的個人風格之作。

也因此上述的分類並非只會單一出現在楚浮的某部作品中,其中有不少其實是這些分類的混合,例如《最後一班地鐵》(Le dernier métro)就是三角關係再加上一點點的舞台劇劇中劇題材、而最後一部片《情殺案中案》則是懸疑融合黑色電影(不過這樣的結合的確是相對常見的)。但這些追溯即使都可以找到根源,卻無礙於楚浮個人多元風格的呈現,因為即使元素是舊的,但作品所產生的脈絡卻是新的,而且自古以來幾乎絕大多數的作品都是如此。

當然也存在著一些作品創造了一些嶄新的元素,因此在該藝術類型中顯得至為關鍵:曾經和他過從甚密的高達(Jean-Luc Godard)不但可能是首次那麼大量地使用了(jump cut),而且儘管已經年事已高,高達到現在還在從事實驗電影的創作,這些都和楚浮細膩而傳統的敘事方式大相逕庭。而這可能正是楚浮和高達(Jean-Luc Godard)後來分道揚鑣的原因之一;儘管有一種婉轉的稱讚則是將楚浮的創作歷程稱之為「無聲的革命」,但其實不革命又何妨?只要不妨礙別人革命,在藝術中最重要的事之一,本來就是在形式與內容之間找到創作者自己的安身立命之處。

[1] 出自《70年電影月刊》第150期

[2] 但個人認為羅塞里尼對楚浮的影響比較是從觀影經驗中直接得到的,而非拍攝現場上的,畢竟拍攝現場就是在趕拍許多零碎而不連貫的鏡頭,所以除非在演員的表演風格上有什麼直接可見的承襲或影響,否則拍攝現場的經驗累積大多都比較是操作實務而非作品風格上的。

[3] 出自其1963年發表的影評〈羅貝托,羅西里尼更喜歡真實的生活〉一文;譯名則改為台灣慣用譯名。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用一部片尾的時間
59會員
57內容數
影評散見於放映週報、週刊編集、香港映畫手民。但偶爾還是會想聊聊最喜歡的音樂,以及曾經發生在你我生長的這塊土地的事。
2024/11/28
這裡一向不太批評國片,因為一方面個人也算是個相關從業人員深知這行不容易;再者,在301條款後,台灣電影只能撿好萊塢吃剩的。但《餘燼》根本就是平庸的邪惡之在台代表作,實在讓人忍不住說上兩句。
Thumbnail
2024/11/28
這裡一向不太批評國片,因為一方面個人也算是個相關從業人員深知這行不容易;再者,在301條款後,台灣電影只能撿好萊塢吃剩的。但《餘燼》根本就是平庸的邪惡之在台代表作,實在讓人忍不住說上兩句。
Thumbnail
2023/07/04
這是一個很強烈的命題,但在開始解釋之前還是要先恭喜阿跨面將成為今年總統府音樂會的表演歌手之一;撇開政治上的風風雨雨不談,阿跨面今年才剛得到大嘻哈時代二的冠軍,就能夠站上這個舞台,其實絕非偶然,這也是為何會寫這篇文章的原因之一。
Thumbnail
2023/07/04
這是一個很強烈的命題,但在開始解釋之前還是要先恭喜阿跨面將成為今年總統府音樂會的表演歌手之一;撇開政治上的風風雨雨不談,阿跨面今年才剛得到大嘻哈時代二的冠軍,就能夠站上這個舞台,其實絕非偶然,這也是為何會寫這篇文章的原因之一。
Thumbnail
2022/03/14
這種東西我覺得在本質上就跟西方的安魂曲沒兩樣,只是因為對來世的想像不同,再加上西方比較系統化,然後又有浪漫主義講究創作者從宮廷或食客文化裡走出來,所以看起來的確是包裝得比較好,在商業性上我不否認這一點。
Thumbnail
2022/03/14
這種東西我覺得在本質上就跟西方的安魂曲沒兩樣,只是因為對來世的想像不同,再加上西方比較系統化,然後又有浪漫主義講究創作者從宮廷或食客文化裡走出來,所以看起來的確是包裝得比較好,在商業性上我不否認這一點。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這張照片為青年楚浮,於拍攝第一部電影-《四百擊》,百忙之中,特別到尚雷諾瓦(Jean Renoir)的拍片現場探班,兩代影人留下的影像。 我們可以從中看到:電影平等性之百年試煉...
Thumbnail
這張照片為青年楚浮,於拍攝第一部電影-《四百擊》,百忙之中,特別到尚雷諾瓦(Jean Renoir)的拍片現場探班,兩代影人留下的影像。 我們可以從中看到:電影平等性之百年試煉...
Thumbnail
(製圖:Yo Chen) 緣起:有幸參與煌德【無影無蹤】與慧茹【巴黎台灣電影節】共同舉辦的線上對談,將講題〈不斷死而復生的法國影評〉,其中一個重要案例、研討議題,整理成文字,希冀傳達出法國影評文化以至電影生態的演化變遷,形塑法國數十年培育之「藝術電影競爭力」,如此「電影生存策略」被韓國影業深刻學習
Thumbnail
(製圖:Yo Chen) 緣起:有幸參與煌德【無影無蹤】與慧茹【巴黎台灣電影節】共同舉辦的線上對談,將講題〈不斷死而復生的法國影評〉,其中一個重要案例、研討議題,整理成文字,希冀傳達出法國影評文化以至電影生態的演化變遷,形塑法國數十年培育之「藝術電影競爭力」,如此「電影生存策略」被韓國影業深刻學習
Thumbnail
雖然《生活的甜蜜》《八又二分之一》光采奪目,但七零年代的 《小丑》和《羅馬風情畫》在我心中佔了特別的位置。費里尼此時停止拍攝傳統的劇情片,七零年代前半的三部作品,按導演自己在自傳《虛構的筆記本》的說法,像是為了出清他內心對某些事物的概念和情感。
Thumbnail
雖然《生活的甜蜜》《八又二分之一》光采奪目,但七零年代的 《小丑》和《羅馬風情畫》在我心中佔了特別的位置。費里尼此時停止拍攝傳統的劇情片,七零年代前半的三部作品,按導演自己在自傳《虛構的筆記本》的說法,像是為了出清他內心對某些事物的概念和情感。
Thumbnail
在不同性質的橋段採用不同的影像處理方式甚至是底片,是許多導演喜歡使用的重要手法之一。但必須說不是每個導演都用得很好,筆者最近看了一些電影後,突然想起那些傑出的作品是怎麼處理的;而且可能因為這些手法都是對影像作概念正確的處理,因此往往大受觀眾歡迎或是影展的常勝軍。
Thumbnail
在不同性質的橋段採用不同的影像處理方式甚至是底片,是許多導演喜歡使用的重要手法之一。但必須說不是每個導演都用得很好,筆者最近看了一些電影後,突然想起那些傑出的作品是怎麼處理的;而且可能因為這些手法都是對影像作概念正確的處理,因此往往大受觀眾歡迎或是影展的常勝軍。
Thumbnail
如果你真正去看一部默片的話,你會發現它可能會意想不到地喧囂,相比之下,一些有聲電影成熟之後的藝術片,像《紅圈》,反而寂靜到聾啞的地步。這是因為默片自己也知道沉默令人尷尬,所以把配樂鋪得很滿,像一個生怕冷場而不斷切換話題滔滔不絕的主人。
Thumbnail
如果你真正去看一部默片的話,你會發現它可能會意想不到地喧囂,相比之下,一些有聲電影成熟之後的藝術片,像《紅圈》,反而寂靜到聾啞的地步。這是因為默片自己也知道沉默令人尷尬,所以把配樂鋪得很滿,像一個生怕冷場而不斷切換話題滔滔不絕的主人。
Thumbnail
若從導演技法而言,1985 年邱剛健自編自導的《唐朝綺麗男》則是「歐陸荒誕電影在台灣」的一次巧妙實踐。電影開場描繪了送葬隊伍從鏡頭前經過,邱剛健以「白面黑斗篷」將往生者家屬打扮成死神樣貌。緊接著,一群黑衣人撐開粉色紙傘旋轉,如此的「荒誕造型與敘事」竟讓人直接聯想到費里尼電影。
Thumbnail
若從導演技法而言,1985 年邱剛健自編自導的《唐朝綺麗男》則是「歐陸荒誕電影在台灣」的一次巧妙實踐。電影開場描繪了送葬隊伍從鏡頭前經過,邱剛健以「白面黑斗篷」將往生者家屬打扮成死神樣貌。緊接著,一群黑衣人撐開粉色紙傘旋轉,如此的「荒誕造型與敘事」竟讓人直接聯想到費里尼電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