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擊

含有「四百擊」共 11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付費限定
一九五九年的《四百擊》,距離現在已經超過半世紀,它是法國導演法蘭索瓦·楚浮(François Roland Truffaut)的第一部長片,也是講到經典、法國新浪潮,和探討少年犯罪問題,不能繞過的電影。
Thumbnail
蘿娜自語-avatar-img
2025/04/27
個人觀點:半個世紀後的少年似乎更迷惘和更孤獨,他們被困在網路世界裡,不同的影音社交媒體,就像蛛蜘蛛網一樣緊緊抓著他們不放,而少年人亦沉迷至不能自拔。至於怎樣避免和解決青少年問題,若是找不到根源所在,恐怕政府採取任何政策也是沒有什麼效果。 謝謝林倚首篇的「經典電影」影評文章,很精彩和發人深思,Truffaut 的電影果然是經典,還有 Stolen Kisses 和 The Wild Child …. 都喜歡💕
林倚-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5/09
蘿娜自語 謝謝蘿娜~^^
‧川普上臺,狂言連發,全球股市隨之震盪。2025年3月31日,臺股狂洩逾9百點,為臺股歷年第四大跌幅。PTT股票板哀鴻遍野,頓時出現許多畢業文。沒想到,2025年4月7日,因川普大幅提高美國關稅,引起核彈級世界股災,臺股創下歷年最大跌幅,慘摔2,066點,這使得股民連〈心經〉創作文都來了,讓人看得膽
Thumbnail
付費限定
這顆回看的鏡頭足以與<四百擊>的最後一幕媲美,只是楚浮(Truffaut)將主角Antoine的凝視放在了影片最後,角色內心的何去何從無法就此完結,懸成了人類對於成長的無盡困惑;但侯孝賢卻將Vicky沒有特定意圖的眼神放在了電影最前頭,同樣關於成長,他並不在意人們是走向叛逃或倏乎夢醒,而是在世紀
Thumbnail
敘述青少年的成長電影並不少見,但是多脫不了跟楚浮【四百擊】的比較,【屋頂上的童年時光】在上映時,打的廣告也是「義大利版的【四百擊】」,只是在觀看過程,反而覺得更像同樣來自義大利寫實電影狄西嘉1949年的作品【單車失竊記】。
Thumbnail
「待周圍的喧鬧吵雜安靜下來,我審視我的心。撕下標籤、掙脫枷鎖,我還可以是我最初的模樣。」 四百擊為法國新浪潮導演楚浮的第一部電影。電影主角 Antoine,如片名所述,在大人們、在社會的眼中的確就是叛逆、不服管教的代表,然而在導演如紀錄片式的描繪下,我們得以不帶任何偏見的去看這個孩子。
Thumbnail
寫這篇的時候,Spotify正播放到ReN的《We'll be fine》,我想,真的會是這樣嗎? 偷了打字機的達諾被父親抓到警局,坐上移送車,從柵欄窗看向窗外,眼淚潸潸兩行流。這時候,我也不清楚他在想什麼。
Thumbnail
一九五八年問世的《四百擊》(The 400 Blows),掀起法國電影新浪潮,咸認是現代電影的經典傑作。這部黑白片,於半世紀之後觀賞,依然讓人覺得精采,以及感慨良深。此片敘述一位十三歲少年安端達諾的慘綠歲月,道出學校和家庭教育,影響了孩子的一生。 《四百擊》無疑是導演法蘭索瓦‧楚浮(François
Thumbnail
子穎-avatar-img
2021/11/04
感謝分享經典之作!👍
仰望自己的天星-avatar-img
發文者
2021/11/04
值得一看再看
李康生與陳昭榮演的是九零年代青年的不安躁動、無由的煩悶與無所適從,多年後反覆觀賞,猶能隔著屏幕,感覺到房室的陰溼幽暗,嗅聞及汗水、體液、與雨水混雜的霉氣;並窺見人物眼下的湧動情意,蔡明亮拍空虛卻不乏內容;拍百無聊賴卻不使人打哈欠,一切感官是穿越屏幕與時空的,再現於每一個「青少年」的孤獨與叛逆中。
Thumbnail
No band-aids for the growing pains 年節的平靜是《四百擊》裡小男孩翹家喝的牛奶。咕嘟嘟咕嘟嘟,咕嘟。 母親像一棵樹樁似地杵在客廳,哥哥沒有回家。狗狗在門口樹蔭下,去年死了,悄悄的也許有回來過,搖一下尾巴,看望一圈,「這樣啊,」然後再晃著尾巴離開。但我沒看見,不算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