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釀影癡限定|金馬經典影展|現代歐陸,荒誕台灣──費里尼與六〇年代台灣文藝青年

2020/07/30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八又二分之一》劇照/金馬影展
隨著 1945 年二戰結束,世界秩序從此改變。自由陣營與共產鐵幕在歐亞大陸上壁壘分明,透過電影光影折射,我們更能瞥見不同地區的時代風貌。1945 年羅塞里尼(Roberto Rossellini)執導的《不設防城市》(Roma città aperta)震撼全世界,所謂義大利「新寫實」電影不僅由此奠定了美學原則,更肩負著「任重而道遠」的人道關懷精神,在 1948 年狄西嘉(Vittorio De Sica)的《單車失竊記》(Lardi di biciclette)中發揚光大、影響深遠。時序步入五〇年代,1952 年狄西嘉推出《退休生活》(Umberto D.)以其激進的口吻批評義大利階級社會。電影問世,不僅引來了文化官僚的批評非議,票房更是重挫,顯示了觀眾再也不買單這類的電影,也暗示了一個政經文化改變中的義大利社會。1954 年維斯康提(Luchino Visconti)的《戰國妖姬》(Senso)橫空出世,我們才驚覺新寫實導演開始轉向拍攝「耗資更大」的電影,例如維斯康提在六〇年代的超豪華古裝巨片《浩氣蓋山河》(Il gattopardo),又如狄西嘉的《昨日今日明日》(Leri oggi domani),找來兩大巨星蘇菲亞.羅蘭及馬斯楚安尼連袂主演,大卡司、豪華佈景,再再顯示著一個相對富裕的義大利消費社會。
邁入六〇年代,義大利電影作者掀起了「長江後浪推前浪」的世代變革。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安東尼奧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這些電影作者另闢蹊徑,以其充滿「現代性」的電影風格開啟全新的電影世代。作為「現代電影」,它並不肩負「新寫實」的人道關懷使命,反而著力探尋人性內在與道德,將電影藝術元素一一轉化為「符碼」,並透過象徵手段建立。以費里尼為例,曾經吸吮新電影美學成長的他,自推出《生活的甜蜜》(La dolce vita)與《八又二分之一》(8 1/2)後,從此走出獨樹一幟的美學之路──「不規則電影敘事法」、「如夢似幻的電影情節」、「荒誕的造型與場面調度」,都幾乎前所未見。費里尼是要在夢境與幻想世界中,重新召喚信仰救贖並探見真理聖光。
在此,讓我們將視野切回東亞──1949 年後國民政府遷台,從此華人社會分道揚鑣,各自施行不同的政治體制,寶島台灣的文學與文化運動也掀起了新變革。1956 年詩人紀弦成立「現代派」,正式展開「現代主義在台灣」的文學運動。從詩壇開始,台灣文人相繼爭論「現代主義」這個源於西方的美學產物如何適應本土?自 1957 年始,詩壇爆發第一次現代派論戰。同一時間,台灣文壇第一本譯介西方文字作品的刊物《文學雜誌》站上歷史舞台,影響了 1960 年《現代文學》的發刊,繼而帶動了六〇年代雜誌群如雨後春筍般問世,相繼將歐美文學、電影戲劇作品及文藝思潮譯介來台,尤以邱剛健、莊靈、黃華成、陳映真、李志善等人創辦的《劇場》雜誌格外重要。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897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釀電影:專為影癡而生的媒體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4.6K會員
1.7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