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有一本談老子的書,取名叫《老子不為》,「為」字還注音為四聲,跟我們長年來念第二聲,以為老子之道是「不作為」的觀念,完全相反,並非無為、不爭、消極、避世等一般人以為的那樣。
書中不僅僅是對老子原意的重新解釋,其實,更是一本對現行老子通行本的「勘誤對照本」。
跨越兩千年的軌跡,老子向世人捎來他的信息,也帶來令人震撼的真相,拋下過往學習的《道德經》老子思想,你將開啟知曉「道」的新旅程。
呂尚《老子不為》這本書,並非把大家熟知的道德經拿來重新詮釋發表新意,而是以1970年代大陸新出土的版本,綜合比對,再加上與高靈對話的領悟,重新還原老子的文本及意義。新說法中有很多片段與我們所熟知的老子思想大相逕庭,文字編排也打破現行道德經的順序。
對於受華語文教育的大部分東方人,幾乎都知道老子這個人及這本書,但若說要細讀老子。部分讀書人可能正襟危坐,沐手恭讀,但更多人恐怕是敬之遠之,讓有學問的人去做這件事就好~
然而,不管有沒有看完全書,大部分人都會在各式文章中讀到作者引用的片段,也約略知道:如果可以說出來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而且,我們也大概知道,老子思想是主張清淨無為的,在不爭中達到圓滿境界。
但,如果事實並不是這樣呢?如果道德經經過長期傳抄,已非當初原貌了呢?
本來,這類考據訓詁的工作,歷年來都有許多大學問家投入整理,我們一般人只須坐享其成即可。最近有一本著作,卻是重頭到尾把老子的文字重新改了一遍,意義也重新詮釋一番…對於熟悉目前通行道德經的人,對於這本』新道德經」可能斥為無稽,可能茫然不知如何選擇,也可能瞬時間豁然開朗,相見恨晚了!
古聖先賢的智慧來自宇宙訊息
這本書是以新時代以來西方盛行的高靈對話方式呈現,而且那個對話的另一方,就是老子本人,在地球的這一端的對話者,是台灣研究外星人的專家呂應鐘教授。
《老子不為》是呂教授與高靈對話的第一部書,後來陸續推出的《佛陀的量子世界》、《誰?創造了神》(均由一中心出版),都是在老子之後才出版的。
但他說2015年以前,通行本的《道德經》他根本讀不下,不但自己看不懂,即使透過名家的註解也是一知半解。那手上這本書何以產生?書中靈感見解從何而來?
呂教授說,這不是個人研究的心得,而是宇宙智慧傳下來的。他說,老子、佛陀、孔子大約是同時代的人,他們三人都沒有老師,他們的智慧都是宇宙的訊息來的。
據他形容,他與老子的感應是在2015年,當時腦海中總是湧入老子思想信息,字句清楚,甚至接收到「替老子重寫道德經」的意念,但自己不是研究哲學思想,怎麼適合做這工作?
人法地 人法天 人法道 人法自然
全文以逐句探討逐句糾正的方式進行,重寫了一篇老子本文,節錄一段大家參考(書142頁,論道)
………再來就是很多人朗朗上口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斷句又大錯特錯了,我寫的是「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呂尚:完了完了,又完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二千多年來的經典句子,不知多少人引用過,您老卻說大錯特錯,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才對,所有研究《道德經》的人,不是要撞牆了嗎?
老子:你唸唸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和「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有什麼不同?
呂尚:唉呀是啊,真的是大不同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說人要效法「地、天、道、自然」,不是說人只要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等等。
老子:我講「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指人同時要效法地、天、道、自然四者,也就是說,「人」必須尊重周遭的一切。我習慣用簡潔明白的文字,也喜歡用重複字的句型,只有如此地反反覆覆地思考,一切方能自然明白。
同樣情況,還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一、二、三、萬物都是道所生的,不是甲生乙,乙生丙,丙生丁那一套。再來,翻開老子的書,大家朗朗上口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以說出來道,就不是永恆存在的道;可以叫出來的名字,就不是永恆不變的名字…所以道,無法言說,可以講的宇宙規律就不是宇宙規律。
可是這本書這麼說:原文是「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宇宙真理的「道」,可以用人類語言去形容,但就不是永恆的宇宙真理了。
簡單看一段,如果可以接受老子的新講法,那麼這本書就快去買,跟著作者與老子的導引,全篇讀下來處處都有「是耶?非耶? 」的震撼感,並重新思考老子之道所要講的東西。
其它如:治大國若烹小鮮。烹小鮮真的是指煮魚嗎?要請讀者自己看了。
先德後道 並非先道後德
這本呂教授與老子高靈對話的內容,有幾個基本觀點要先釐清。
一. 目前市面上流行的道德經,九成以上被改過的。
二. 老子與莊子是不同的學說,是後人清談學家把他們放在一起稱為「老莊」,這種連用其實錯的。
三. 老子學說不是高深的哲學思想,而是基本的做人處世道理。
四. 老子原來是先講「德」篇(做人基本),再講「道」篇(宇宙大道),後世人卻重改重編,變成先講道再講德的「道德經」。
五. 原文用了八十三個「无」,只有五個「無」,後人卻全部改為「無」。无,名萬物之始也,是形容萬物源出之前的狀態;有,是萬物源出之後的狀態。真正用「無」,是指本來就沒有的,亡,是指本來有後來變沒有的。
六. 透過老子,這本書重新向世人解析他當年留下的五千字文章,並還原其行文順序,以「德」、「做人」、「做事」、「道」、「聖人」、「治邦」、「軍事」等七種主題進行說明.而不是通行本的八十一章順序。
拿到這本書,很多人可能跟我一樣,並沒有從頭到尾逐頁讀下去,這也無妨。隨意翻頁間,會看到一些較熟悉的字句,一般是流傳廣,影響世人較深的字句,這時可以停下來,看看作者跟老子高靈如何說明。不管你情感上或理智上相信哪種版本,但至少,我們知道,有另外一種版本,完全或部分不同的說法,讓我們的視界,有另一片全然不同的風景可以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