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廢墟少年》—被拋擲的生命

更新於 2021/07/06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致謝 MPlus|云閱讀 刊登本文:https://www.mplus.com.tw/article/3827

若我們探討著存在主義看到沙特說我們被拋擲進這個世界,面臨這種荒謬我們不得不的自由時,或許可以感到人的能動性。但是這些少年的世界與我們有所不同,我們沒辦法在這裡看到任何的希望,他們就如同報導者所下的書名一般,他們並不是住在廢墟,而是人生就是廢墟,他們不得不寄居於其中。自由所伴隨的責任也必然地生命跟著他們,或許是自己或是家庭成員,或許是家暴、吸毒、賣淫、輟學,這些都是他們避無可避的人生。我們看完可以闔上這本書,寫點什麼,轉貼出去,然後回歸生活;他們被寫下之後也是回歸生活,不,是回歸生存。

報導者的這本書除了彰顯出他們與其他媒體業有所不同的報導取向之外,也真切地是一個「報導」,把事情如實地呈現,同時這個報導也確實告知了我們這個社會沒有告訴我們的事情。主流的媒體只不過一再地重複腥羶色的話題,一家報完另一家跟上,要有流量才有收入,而為了流量當然必須夠吸睛,真正的獨家並不是內容多有價值,或是說確實是有價值,但是是有商業價值,但是商業只不過是社會中的其中一個標準。但這些被推擠到邊緣之外的人生因為沒有任何人關心,就成為了公眾矚目之外的非焦點,慶幸地是仍然有媒體願意揭露這些事情,甚至集結成冊。若說書必須要讓我們有新知,那這本書百分之百是成功的,在結尾中是這麼說的,「將少年的世界與周遭更大的世界連結起來,才是拉他們離開泥沼的關鍵。...走出廢墟,需要的不只是個人的意志,更需要社會的看見、協力與信賴。」而這本書我想就是把廢墟與正常世界連結,也透過對社群發出的邀請函,讓整體能夠協助這些被拋擲的生命。

這些少年、少女不只在前述哲學意義上被拋擲,在現實上也被拋擲,家庭不要、學校不要、機構不要,他們沒有地方歸屬,他們直接被這個世界告訴:「你不屬於這裡。」那他們剩下的選擇是什麼?生命之外,是唯一解。

7歲可能是還在做夢未來要上太空的年紀,13歲可能規劃是將來要去哪個國家的時期,17歲可能是想像要參加什麼大學社團的後青春,但廢墟少年們不是。他們是要怎麼逃離毆打、怎麼賺錢、怎麼找到下一餐、怎麼有地方住。例如其中一個少年土豆,噴農藥噴到中毒還是必須邊做邊吐,更悲哀的是他並不是不知道這對身體的影響,但也只能過一天算一天,畢竟眼前的食衣住行必須要先被滿足,他們沒有未來,只有現在,現在活下去,是最重要的事情。

看到這樣的問題—無關冷血與否—並不能直接把責任推給所有的「主體」說這些你自己的人生,自己的責任。因為問題就在於在成為「主體」之前,這些人的處境與其他成為主體之人有相當的落差,他們沒有經濟基礎,沒有辦法受到教育,沒有辦法受到關懷,更沒有國家社會來協助,這是整體結構的問題。勞基法對於童工有所保障,但是廢墟少年連童工的年齡都沒到就必須要半夜上班、超時上班,甚至連基本薪資都沒有、更不用說福利政策的勞健保,反而雇主還會覺得我用你是給你機會,這是何等扭曲;政府對少年矯正機關的經費有七億多,但對於中輟教育卻只有兩億、少年職訓甚至只有四千萬,「預防勝於治療」只是說說,事情發生了再說是所有人睜眼閉眼的鴕鳥心態;教師與體制的共謀,對於問題學生翹課的默許,因為升學主義的緣故必須要拿出成績,才能招生,才能賺錢,所以問題學生被丟到課堂之外,在操場、賭場、歡場遊蕩,這些都是社會排除,但這麼做的官僚還覺得自己做了對的事。

「由於校長的考績取決於教育局處長,中輟率又是評鑑學校的重要指標之一,於是教學現場有不少「作弊」的方法:像是老師跟學生打商量,3天中輟期限前一小時回學校報到;請家長簽病假單……等。...」

確實國家有設置安置機構,但是機構不健全、人力嚴重匱缺、制度不完善,導致不僅社工本身的經濟條件差,安置機構條件也差,根本沒人願意去接這爛攤,真的投入的也必須自己花費更多時間與金錢,但卻是出自於自身的信念。然而信念能維持體制嗎?終究還是必須要有體制,例如增加社會的從業誘因,減少社工與問題少年的比例,這些問題或許不是沒被看見,而是被視而不見,讓循環持續,真正必須要為兒少犯罪負責的或許不是他們自己,因為他們沒有被教導自由與責任,社會化最重要的教育過程他們被忽略,那麼我們再把他們禁錮到監牢也只不過是治標不治本,因為下一個接著還要來。毒販、竊盜、詐欺,這些是制度性產出的產品,而不是偏離(deviation),反而是常態,可預期的常態。

我們的教育忽視了主體形塑最重要的思考,所以不太管學生想要什麼,甚至連需要什麼都不重要。我們的教育只在乎哪些註解要背,哪些考題會考,就像去問學生他們都不會回答想要念什麼系,都只會回答想要念什麼學校,但每個系所才是導向未來自己一輩子從事事務的途徑,學校只是被觀看時的其中一個要點,顯然地我們的教育已經偏離了。

更為悲慘的是,對於廢墟少年們來說,安置機構可能是他們的避風港,或說,應該要是他們的避風港,但實際上卻不是這樣,卻是下一個修羅場。裡頭的規則是叢林式的,強凌弱,也沒有法治觀,主任就是最終權威來源,他就是規則。管理者即便不親自管理,也會透過階級次序的上位者教訓下位者,當然我們都知道每個人都有權利,甚至關於兒童權利還有國際公約,但那些都只是規範,現實總是有落差。尤其這裡與監獄並沒有太大的差異,更嚴重的是在青春期荷爾蒙蓬發的青少年女們卻被告知「性」是禁忌,不能看色情刊物、男女不能交往,理由呢?方便管理。秩序是必須透過犧牲自由來換取的,這兩者之間的抗衡小到安置機構,大到整個國家都可以看見。在這樣的壓抑下,發生性侵害並不是罕見的事,但事件的發生也如同整個體制的統治者一般:要求遺忘。然後再分別轉出,繼續隱匿,責任者就在輪轉中消失,責任也在旋轉中消弭。這當然有現實的考量,機構如果通報就會減損機構的形象,減少募款的吸引力。而這確實是個惡性循環是因為公立機構有著充分的政府補助,但卻不願去承接處在更不良處境的少年少女,而私立機構為了維持生存,就像二戰時的猶太人委員會以為以為自己在做對的事選出那些要被處決的猶太人一般,淘汰成員。、

當然要說出現實就是這樣,無可厚非,是非常簡單的一種作法。那麼當我被激怒我拿刀捅死人也可以說,現實就是我被刺激到所以殺了他,無可厚非。我們若要把任何事件抽取出脈絡來觀察,那麼我們就能得出所有我們想要的結論,斷章取義就是如此的成語。機構教育這些少年並不是如同我們所想要的「愛」的教育,而是讓你感到愧歉的教育。「把你救出來了,這些你還不懂得珍惜嗎?」機構確實有著比原生家庭還好的資源—或說也沒比那樣原生家庭更糟的了:酗酒、吸毒、坐牢—但資源並不是共享,在機構中這些都不是權利,而是恩賜、福利,想要在這裡生存就要看大人臉色,不是孩子開心管理員也開心,是要管理員開心孩子才能開心。例如要孩子學才藝,並不是要他們發展自我,而是在金主前來時能表演增加募款,即便更重要如同考試的事情擺在眼前,還是要逢場作秀表演表演。這樣內化的價值是什麼?「我,永遠在機構之後。」這個國家把這些少年拉住並不是為了拯救,而是收編,這可不令人更加感到恐懼嗎?更可怕的是,這些內化的價值觀會在孩童離開院所後繼續發酵。而我們並沒有讓他們離開廢墟,只是在他們生活的背景放上一層藍綠色布幕,透過動畫欺騙這些人:「你們的生活改善了!」

而報導者在這本書中的內容更讓我感到認同的就是他們並不訴諸於國家要用更廣大的福利政策來改善這些問題,因為國家福利政策的擴張也是國家權力的擴張,對於嚮往自由的人群來說這也是一種帶著笑容的壓迫。反而,他們文字所訴諸的是整個社群(Community),拉近與廢墟少年的距離就如同報導中的社工一樣,放下主流價值,同理他們生存所必須的舉動(吸菸、玩遊戲、吸毒、賣淫),而並不責怪,而是透過溝通讓他們知道這些事情的利弊,培養他們判斷的能力與行動的能力。這所導向的是良好的公民共識以及其中的社會關係連結的建立,如同報導者所說:

「我們得拋開中產教育裡過度強調公平起點的思維,相信每個孩子起點不同,需要也不同;相信教育不是學校或家庭單方面的責任,而是社群的共養。
那在他們在墜落之際,我們才有機會,接住每一個在懸崖邊的少年。」

如此,我們才能在另一頭接住,那些被拋擲的生命。
avatar-img
82會員
386內容數
雜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曾友俞 的其他內容
中國人問題,是柏楊的首要關懷,這是必須先陳明的事情。固然的大家知道柏楊以針破這些問題為名,也確實地在那個時代他也前衛地願為自身言論擔負代價,然而就如同劉曉波作為一個人格者確實對於人權的堅持不懈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但在他的思想之中終究地是把中華當作一個大團塊,這其實內裡所矛盾的事情是在於若在國際
我國於憲法第155條、憲法增修條文第10條第7項、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與其施行法、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等規範皆有對於障礙者的權利保障,然而,規範與現實是不同的,正因為現實與理想有所差距,規範才存在作為指引。 障礙者,或說殘障,我們認為他們是不健全的人,然而肢體的殘缺或是機能的減損是在生理行動
致謝 微批 Paratext 刊登本文:https://paratext.hk/?p=3429 慕孚(Chantal Mouffe) 在本書中所要處理的問題如同書名所示的是政治的回歸,政治性消弭的當代,也同時是施密特在20世紀提出「政治性的概念」時的背景,那時是韋伯所稱的理性化、官僚化的國
致謝 MPlus|云閱讀 刊登本文:https://www.mplus.com.tw/article/3791 「永遠,我永遠也忘不了這個夜晚,集中營的初夜讓我的一生變成漫漫長夜,並且重重鎖上。 我永遠也忘不了那些煙霧。 我永遠也忘不了那些小孩的臉龐,他們的身體在靜謐的藍空下變成一縷青煙。
致謝 微批 Paratext 刊登本文:https://paratext.hk/?p=3387 社會契約論是理解當代政治社會不可或缺的基礎,而這所特指的正是盧梭(J. J. Rousseau)的著作《社會契約論》。他對於霍布斯的萬人對萬人戰爭(bellum omnium contra om
阿Q,阿Q,是所有使用中文的人都知道的一個人,他並不只是虛構小說的角色,而總是在我們身邊,因為這是中華文化的產物:中華國人。而使用「正傳」為名,可是也有來頭的,畢竟列傳、自傳、內轉、外傳、別傳...等等,都不符其實,所以魯迅用了「本傳」之體,但因自承風格卑下是「引車賣漿者流」,故而不予僭稱。那
中國人問題,是柏楊的首要關懷,這是必須先陳明的事情。固然的大家知道柏楊以針破這些問題為名,也確實地在那個時代他也前衛地願為自身言論擔負代價,然而就如同劉曉波作為一個人格者確實對於人權的堅持不懈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但在他的思想之中終究地是把中華當作一個大團塊,這其實內裡所矛盾的事情是在於若在國際
我國於憲法第155條、憲法增修條文第10條第7項、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與其施行法、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等規範皆有對於障礙者的權利保障,然而,規範與現實是不同的,正因為現實與理想有所差距,規範才存在作為指引。 障礙者,或說殘障,我們認為他們是不健全的人,然而肢體的殘缺或是機能的減損是在生理行動
致謝 微批 Paratext 刊登本文:https://paratext.hk/?p=3429 慕孚(Chantal Mouffe) 在本書中所要處理的問題如同書名所示的是政治的回歸,政治性消弭的當代,也同時是施密特在20世紀提出「政治性的概念」時的背景,那時是韋伯所稱的理性化、官僚化的國
致謝 MPlus|云閱讀 刊登本文:https://www.mplus.com.tw/article/3791 「永遠,我永遠也忘不了這個夜晚,集中營的初夜讓我的一生變成漫漫長夜,並且重重鎖上。 我永遠也忘不了那些煙霧。 我永遠也忘不了那些小孩的臉龐,他們的身體在靜謐的藍空下變成一縷青煙。
致謝 微批 Paratext 刊登本文:https://paratext.hk/?p=3387 社會契約論是理解當代政治社會不可或缺的基礎,而這所特指的正是盧梭(J. J. Rousseau)的著作《社會契約論》。他對於霍布斯的萬人對萬人戰爭(bellum omnium contra om
阿Q,阿Q,是所有使用中文的人都知道的一個人,他並不只是虛構小說的角色,而總是在我們身邊,因為這是中華文化的產物:中華國人。而使用「正傳」為名,可是也有來頭的,畢竟列傳、自傳、內轉、外傳、別傳...等等,都不符其實,所以魯迅用了「本傳」之體,但因自承風格卑下是「引車賣漿者流」,故而不予僭稱。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2020東京奧運,台灣選手創下歷年來最多獎牌的紀錄,而在所有得獎選手中,拳擊銅牌得主黃筱雯更因為成長於「父親曾三度入獄」、「由爺爺開計程車養大」等環境中,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然而,這一段逆境重生的佳話,似乎也凸顯了一個問題:「難道我們只會在這種時候,看見高風險家庭嗎?」
Thumbnail
疫情拘束了結黨狂歡的自由,想要見面的心情被無限期地懸擱。這種寂寥蔓延開來,我忍不住想起猜火車裡那種光天化日下的末世景觀。廢墟般的大房子裡滿是頹廢的人們製造出的破敗痕跡。 堆積在門外揉爛的香菸盒、滿是污漬的地毯、充滿濕氣且黏膩的氛圍圍繞著角色們。這是他們的現實,基於這樣的現實,他們試著用自己的方式逃離
Thumbnail
「當你真心渴望某樣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完成。」 「因為渴望是源自於天地之心,因為那就是你來到這世間的任務。」 「何謂天命?那就是你一直想去做的事。」 「勇氣是了解宇宙之語最基本的特質。」   整本書都繞著這些主題發展,簡單的故事架構,卻蘊涵著深刻的反省。故事裡的主人翁聖狄雅各是
Thumbnail
完讀《完美的一年》 推薦:⭐️⭐️⭐️(其實就情節想給2星,但為着手帳的啟發多給1星) 感人:⭐️⭐️ 純粹輕鬆娛樂通俗小說。對手帳編寫、生活清單有啟發,情節、角色不深刻,相信過幾個月便會忘了這些扁平人物。 圖片為本人拍攝 啟發 1. 及時行樂 「接下來的每一天,每一個小時,甚至是每
Thumbnail
因為我們不太關心新生兒的經驗,使得我們對新生兒的理解很少,少到我們不太知道新生兒的經驗到底是不是糟糕的。因為那麼缺乏理解,對我來說,接納《溫柔的誕生》書中的想像就不是什麼壞事──假如我們可以減少新生兒可能有的痛苦與恐懼感,為什麼不試試看呢?
Thumbnail
鍾志安生長在一個高風險的家庭,是一家子的吸毒樂園,社會局將志安安置在少年家園裡,在這裡每一個人都是受傷的人,遭受虐待、被遺棄,小時候玩火不小心燒死媽媽。某天家園發生竊案,黑夜的家園成了公審的刑堂,逃跑成為這些少年少女唯一的選擇。
Thumbnail
若是沒有附帶條件的說「當你真心渴望某樣東西,全宇宙的力量就會來幫助你」,所造成的負面後遺症會比正面影響還多。我過去所談的「夢想」,並不是一廂情願地主張不顧現實條件、而一昧追求自己的夢想,而是要懂得區分「夢想」跟「目標」的不同。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2020東京奧運,台灣選手創下歷年來最多獎牌的紀錄,而在所有得獎選手中,拳擊銅牌得主黃筱雯更因為成長於「父親曾三度入獄」、「由爺爺開計程車養大」等環境中,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然而,這一段逆境重生的佳話,似乎也凸顯了一個問題:「難道我們只會在這種時候,看見高風險家庭嗎?」
Thumbnail
疫情拘束了結黨狂歡的自由,想要見面的心情被無限期地懸擱。這種寂寥蔓延開來,我忍不住想起猜火車裡那種光天化日下的末世景觀。廢墟般的大房子裡滿是頹廢的人們製造出的破敗痕跡。 堆積在門外揉爛的香菸盒、滿是污漬的地毯、充滿濕氣且黏膩的氛圍圍繞著角色們。這是他們的現實,基於這樣的現實,他們試著用自己的方式逃離
Thumbnail
「當你真心渴望某樣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完成。」 「因為渴望是源自於天地之心,因為那就是你來到這世間的任務。」 「何謂天命?那就是你一直想去做的事。」 「勇氣是了解宇宙之語最基本的特質。」   整本書都繞著這些主題發展,簡單的故事架構,卻蘊涵著深刻的反省。故事裡的主人翁聖狄雅各是
Thumbnail
完讀《完美的一年》 推薦:⭐️⭐️⭐️(其實就情節想給2星,但為着手帳的啟發多給1星) 感人:⭐️⭐️ 純粹輕鬆娛樂通俗小說。對手帳編寫、生活清單有啟發,情節、角色不深刻,相信過幾個月便會忘了這些扁平人物。 圖片為本人拍攝 啟發 1. 及時行樂 「接下來的每一天,每一個小時,甚至是每
Thumbnail
因為我們不太關心新生兒的經驗,使得我們對新生兒的理解很少,少到我們不太知道新生兒的經驗到底是不是糟糕的。因為那麼缺乏理解,對我來說,接納《溫柔的誕生》書中的想像就不是什麼壞事──假如我們可以減少新生兒可能有的痛苦與恐懼感,為什麼不試試看呢?
Thumbnail
鍾志安生長在一個高風險的家庭,是一家子的吸毒樂園,社會局將志安安置在少年家園裡,在這裡每一個人都是受傷的人,遭受虐待、被遺棄,小時候玩火不小心燒死媽媽。某天家園發生竊案,黑夜的家園成了公審的刑堂,逃跑成為這些少年少女唯一的選擇。
Thumbnail
若是沒有附帶條件的說「當你真心渴望某樣東西,全宇宙的力量就會來幫助你」,所造成的負面後遺症會比正面影響還多。我過去所談的「夢想」,並不是一廂情願地主張不顧現實條件、而一昧追求自己的夢想,而是要懂得區分「夢想」跟「目標」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