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賴耶識在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解深密義經
本經提出的三性(tri-lakṣaṇā/tri-svabhāva)三無性思想是唯識宗的核心理論,也是佛教思想中最深奧的理論之一。 三性中:
  1. 遍計所執性 (parikalpita-svabhāva):人們妄執五蘊、十二處和十八界以及宇宙萬法都是實有,都有自性,並普遍執著這種假有;說明了我們凡夫的我執、法執境界。
  2. 依他起性 (paratantra-svabhāva):一切事物都是依因待緣和合而生的,是相有性空的假有;顯示了客觀世界中依因待緣所生的假有現象。
  3. 圓成實性 (pariṇispanna-svabhāva):徹底遠離虛妄遍計所執自性,真正明瞭一切皆依他起自性,就是圓成實自性;揭示聖人以如實智所認識的宇宙人生實質。
這三性也對應佛法的三轉過程。
  1. 凡夫由無知產生的心外 實有我法境界是沒有的,所以依遍計所執立相無性,相即無性,了不可得。
  2. 依因待緣所生現象雖有,但不是自然有,有而不真,所以依依他起立生無性,蓋無自然性也。
3.宇宙人生的實質,真實不虛,但必須遠離凡夫錯誤觀念,空去遍計所執才能證得,所以依圓成實立勝義無性,由此勝義是依無性所顯,修道人遣除遍計所執性之後,才能證得。
楞嚴經說:一切都是執迷客塵,忘卻妙明真心
因此阿賴耶識在哪這個問題,提問出來就已經是錯誤的。要有一個基準點才能知道在哪,問題是所有的基準點都是因緣和合,暫時假有的相。
因此這不能用問的,要去實證。怎麼實證?
當有一天,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那時候就知在哪了。
而實證步驟就是『六度波羅蜜』
唯有實修六度波羅蜜,升起般若智慧,才能真正徹底斷滅這似真非真的幻相。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本版主要記錄楞嚴咒,次要記錄虛空藏咒,藥師咒的持誦心得以及記錄。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最近很多文章,都發表在粉絲專頁上,沒在這裡更新。
常遇到很多朋友問我一些佛學的問題。但我非出家人,也不符合在家人的規定,只能算是一介凡夫。說要解答任何佛學問題,實在是不太具有資格。 我只能依據我自身修行體會到,盡可能的解答 我創立粉絲頁的宗旨,最大的目的只是有個記錄。若您有緣看到我寫的文章因而有所收穫,那我會非常開心。 我已立下誓
最近天氣變冷了,昨天持誦12部楞嚴咒,竟然還是做夢了。而且夢境有點令人恐慌的感覺,雖然沒耗費很多精神。 所以之前說一天8部楞嚴咒,不會做夢的情況似乎要改寫了 我會再持續觀察,那今天的數量就加到14部試看看
在楞嚴咒持誦過程中會有種種障礙。就我持誦500多天自身經驗當中,就有非常多的障礙如下 首先是哈欠,剛開始數量不多的時期會有哈欠連連來干擾你持咒 再來是莫名的情緒上來,導致你跟親人朋友回嘴發怒。讓你中斷了持誦楞嚴咒 有種種的瑣事打斷你持續持誦楞嚴咒 腦袋紛飛雜亂讓你無法持續持誦楞
已經有科學家發現,你在做決定之前的7秒之前,大腦就已經下了決定,然後大腦再命令身體執行動作。 問題來了,所以不是『我』去指揮大腦產生命令去指揮身體,而是大腦自己本身產生命令,這個你所謂的我在7秒過後覺得自己下了決定,指使身體去完成動作。 這套到八識,就可以很清楚說明一切。一個所謂的假我
耗費了72天,終於在2019.11.29完成 接下來就要持續邁向百萬大關 當初是為了考國家考試才持誦虛空藏咒,而如今計畫可以開始執行了! 持誦虛空藏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執行。所以才有可能一天累積一千部以上的數量。 虛空藏咒可以幫助定力,可以增加記憶力。確實如同經典上所述!
最近很多文章,都發表在粉絲專頁上,沒在這裡更新。
常遇到很多朋友問我一些佛學的問題。但我非出家人,也不符合在家人的規定,只能算是一介凡夫。說要解答任何佛學問題,實在是不太具有資格。 我只能依據我自身修行體會到,盡可能的解答 我創立粉絲頁的宗旨,最大的目的只是有個記錄。若您有緣看到我寫的文章因而有所收穫,那我會非常開心。 我已立下誓
最近天氣變冷了,昨天持誦12部楞嚴咒,竟然還是做夢了。而且夢境有點令人恐慌的感覺,雖然沒耗費很多精神。 所以之前說一天8部楞嚴咒,不會做夢的情況似乎要改寫了 我會再持續觀察,那今天的數量就加到14部試看看
在楞嚴咒持誦過程中會有種種障礙。就我持誦500多天自身經驗當中,就有非常多的障礙如下 首先是哈欠,剛開始數量不多的時期會有哈欠連連來干擾你持咒 再來是莫名的情緒上來,導致你跟親人朋友回嘴發怒。讓你中斷了持誦楞嚴咒 有種種的瑣事打斷你持續持誦楞嚴咒 腦袋紛飛雜亂讓你無法持續持誦楞
已經有科學家發現,你在做決定之前的7秒之前,大腦就已經下了決定,然後大腦再命令身體執行動作。 問題來了,所以不是『我』去指揮大腦產生命令去指揮身體,而是大腦自己本身產生命令,這個你所謂的我在7秒過後覺得自己下了決定,指使身體去完成動作。 這套到八識,就可以很清楚說明一切。一個所謂的假我
耗費了72天,終於在2019.11.29完成 接下來就要持續邁向百萬大關 當初是為了考國家考試才持誦虛空藏咒,而如今計畫可以開始執行了! 持誦虛空藏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執行。所以才有可能一天累積一千部以上的數量。 虛空藏咒可以幫助定力,可以增加記憶力。確實如同經典上所述!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導讀:【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金剛經》前半段經文闡述「緣起性空」的義理,世俗諦緣生,救度諸眾生,勝義諦性空,實無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導讀: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今須菩提已明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於是佛陀再以微塵世界之喻,闡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Thumbnail
二諦指的是世俗諦(俗諦),以及勝義諦(真諦、第一義諦)。諦是道理的意思。  世俗諦是凡夫見,以四大假合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認識世界萬事萬物的現象以及原理,是「有」見。有是如幻假有,因緣生法,因緣和合而生,緣散而滅,無一真實,非恆常不變,是「緣生」、「緣起」的概念,說的是「事」法。   勝義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導讀:【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金剛經》前半段經文闡述「緣起性空」的義理,世俗諦緣生,救度諸眾生,勝義諦性空,實無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導讀: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今須菩提已明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於是佛陀再以微塵世界之喻,闡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Thumbnail
二諦指的是世俗諦(俗諦),以及勝義諦(真諦、第一義諦)。諦是道理的意思。  世俗諦是凡夫見,以四大假合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認識世界萬事萬物的現象以及原理,是「有」見。有是如幻假有,因緣生法,因緣和合而生,緣散而滅,無一真實,非恆常不變,是「緣生」、「緣起」的概念,說的是「事」法。   勝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