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語貫 (11)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十一、一切佛語心品第一之下 (入楞伽經集一切佛法品第三之一。大乘入楞伽經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二)

大慧。法 (佛所作) 依佛。說一切法入 (於) 自相。共相。自心 (所) 現 (過惡) 習氣 (之) 因。相續妄想 (性) 自性計著 (之) 因。(如是等) 種種不實如幻。種種計著。(皆) 不可得。

復次。大慧。(由) 計著緣起 (性) 自性。(亦即。第八阿賴耶藏識。故。而) 生 (相續) 妄想 (性) 自性。(亦即。前七相續轉識。之) 相。

大慧。(譬) 如工幻師。依草木瓦石。作種種幻。起一切眾生若干形色。起種種妄想。彼諸妄想。亦無真實。

如是。大慧。依緣起 (性) 自性。(亦即。第八阿賴耶藏識)。起 (相續) 妄想 (性) 自性。(亦即。前七相續轉識。之妄想)。種種妄想心。(作) 種種 (虛幻之) 相。(及) 行事妄想 (之) 相。(以) 計著 (無始虛偽見愛妄想之) 習氣。(此即。見一處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故)。妄想 (生)。

是為 (相續) 妄想 (性) 自性。(亦即。前七相續轉識。之) 相生。

大慧。是名 (法佛所作) 依佛說法。

大慧。法佛者。離 (乎第八阿賴耶藏識) 心。(及其性) 自性 (之) 相。(而依) 自 (心現量) 覺 (悟) 聖 (智) 所緣 (之究竟差別) 境界。建立。施作。

大慧。化佛者。說 (布) 施。(持) 戒。忍 (辱)。精進。禪定。及心智慧 (之六度。捨) 離 (五) 陰。(十八) 界。(六) 入 (之自。共相。而於轉識成智。諸真識之) 解脫識相。分別觀察。建立。超 (諸) 外道 (婆羅門之作者) 見。(及聲聞。緣覺沙門之) 無色見。

大慧。 又法佛者。離 (於) 攀緣。攀緣 (既) 離。(則) 一切所作。根。量 (之) 相 (亦) 滅。非諸 (愚癡) 凡夫。聲聞。緣覺 (之沙門。及) 外道 (婆羅門等) 計著我相所著 (之) 境界。(乃諸佛如來。依) 自 (心現量) 覺 (悟) 聖 (智之) 究竟差別相。(所) 建立 (之解脫境界)。

是故。大慧。自 (心現量) 覺 (悟) 聖 (智之) 究竟差別相。當勤修學。(而) 自心 (所) 現 (之種種惡) 見。應當 (照令) 除滅。

復次。大慧。有二種聲聞乘通分別相。謂。得自覺聖差別相 (之聲聞)。及性 (相續) 妄想自性計著相 (之聲聞)。

云何得自覺聖差別相 (之) 聲聞。謂。無常。苦。空。無我 (之) 境界。真諦。離欲。寂滅。(內) 息 (五) 陰。(十八) 界。(六) 入 (之) 自。共相。外 (於) 不壞相。如實知。心得寂止。心寂止已。(遂得) 禪定解脫 (之) 三昧道果。正受解脫。

(然彼所證。以) 不離 (無始虛偽妄想根源之) 習氣。(及) 不思議變易死。(亦即。第九菴摩羅識。故。非為無餘涅槃。亦即。非自心現量覺悟聖智之究竟覺。是故。彼乃名為) 得自覺聖 (差別相) 樂住 (之) 聲聞。

是名得自覺聖差別相 (之) 聲聞。

大慧。得自覺聖差別 (相) 樂住 (之) 菩薩摩訶薩。非 (於寂) 滅門樂。(及禪定解脫三昧) 正受 (之) 樂。(生滿足想。更不前進。而因) 顧憫眾生。及 (大悲) 本願 (之力所持)。不 (於彼空法) 作證。

大慧。是名聲聞 (所) 得自覺聖差別相 (之) 樂 (住)。菩薩摩訶薩。於彼 (所) 得自覺聖差別相 (之) 樂。不應修學。

大慧。云何性 (相續) 妄想自性計著相 (之) 聲聞。所謂。(四) 大種 (之地。水。火。風。本具) 青。黃。赤。白。堅。濕。煖。動 (之自相)。非作 (而) 生。(如其次第。成褫持。攝。熟。長之四業。以建立) 自相 (故。復成) 共相。(如是等義。雜阿含經及阿毗達摩) 先 (已) 勝善說。(諸聲聞之沙門) 見已。(思量計著。而) 於彼起 (性) 自性 (之相續) 妄想。

菩薩摩訶薩。於彼。應知。應捨。隨入法無我 (之) 相。(隨入第八菩薩不動之地)。滅 (彼) 人無我相 (之) 見。漸次諸地。相續建立。

是名諸聲聞性 (相續) 妄想自性計著 (之) 相。

avatar-img
11會員
174內容數
禪宗法式,由信心銘開始,始有具體之文字描述。其後石頭參同契、洞山五位、臨濟四料簡等,雖以道家語言外貌,或援引「取坎填離」之理論,然本文指出,其文字背後所欲闡示之內容,實是金剛經三句之變體,與「拈花微笑」之意旨無別。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森愛耦諧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二十、示妙智居士 (方敷文務德)
十九、示永寧郡夫人 (鄭兩府宅)
十八、示妙心居士 (孫通判長文)
十六、示呂機宜 (舜元)
十五、示妙淨居士 (趙觀使師重)
二十、示妙智居士 (方敷文務德)
十九、示永寧郡夫人 (鄭兩府宅)
十八、示妙心居士 (孫通判長文)
十六、示呂機宜 (舜元)
十五、示妙淨居士 (趙觀使師重)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彼,云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心降伏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Thumbnail
※經文: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導讀: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如理實見分第五〉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非相者,非真實恆常不變之相,是如幻之假有,知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導讀:   【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彼,云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心降伏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Thumbnail
※經文: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導讀: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如理實見分第五〉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非相者,非真實恆常不變之相,是如幻之假有,知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導讀:   【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