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

含有「因明」共 6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心經除障法」為藏密正統諸多除障法中之最勝法,因為般若佛母為一切諸佛的智慧佛母。往昔佛陀住世時,在一國土中,有惡魔橫行,百姓飽受病痛、飢餓及戰爭等苦難。國王向佛陀請求如何才能消除種種災難?佛陀慈悲地開示:「依心經的法門可除瘟魔、煩惱魔、天子魔和死魔等障礙,四魔降伏,災難自可消除。」國王依照佛陀教導如
Thumbnail
在學生時期讀書都會選修課程學習,增加自我的知識學識,在佛教裡也有必須修學的五類學術。 何謂五明 印順法師在《佛在人間》中說:「從前彌勒菩薩,曾總括應該修學的說:『菩薩求法,應於五明處求。』五明,就是大乘佛弟子應該修學的五類學術。 一、聲明:是語言文字學,包括有語言、訓詁學、文法、音韻(也通於音
Thumbnail
佛教中高僧大德其實才華洋溢的!
邏輯不是真理,但是邏輯可以從語句提煉出真理。自古以來,人們就在尋找一套工具,用來審視事物、分析經驗、組織思想、裁決爭議,也就是能判斷真假對錯的邏輯。
Thumbnail
”因緣塵合”,聽起來好像比較親切
Thumbnail
慕風 早安您好! 有幸聽聞佛法,我更甚是駑鈍的初學者。 透過您以提問的方式,拋出令讀者省思的文章,想必您已經有了體悟和符合自身目前的最佳答案;實在美德,猶如菩薩所教導的「善男子」;善哉! 我也想參與討論和交流,從中獲得佛法的不同體悟和思想提升。 全文關鍵字,如您文章開頭所提之言「文字相」。 我從內文整理以下幾點進一步思索: 1、唯識「無我」觀念 2、佛經的形成 2、「塵」字的差別 3、「假」和「不存在」 4、「空」和「傳法工具」 首先「唯識」的性質,其是不存在語言及文字特性的一種的通訊和溝通方式,意識交流是理念直達,沒有任何猜疑或令人不解的形式。 然而「佛經的形成」是佛在講經說法時,由弟子紀錄下其過程而成的「傳法工具」,是以「文字作為傳法工具」;且佛講經說法的對象,往往不是只有肉體凡身的眾生,甚至菩薩向佛的提問,是解菩薩之未明之事,還是體現給肉體凡身的「因緣和合」的微塵眾生。 故「強調」「無我」才是本來的樣貌,一切「塵」皆是「假的」;這是佛與菩薩「唯識」的境界。 然而,以「文字」來理解佛法,往往著相;因佛於金剛經所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所以,在以皆是虛妄的「以文字作為傳法工具」時,則「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佛法是空的、是假的。 在明心見性下,才能「唯識」見「空」;這是肉體凡身明白「無我」的一個過程;文字看似明確,但存在著考察和探究其真實含義的空間,故為虛妄;我舉個例子說明我的淺薄理解,我以文字聽讀佛法,若以歷史發展下的文字釋義變遷,10個人對佛法的理解可能會有10個不同細微的「唯物」答案。 唯識,則不一樣;是一物兩相中,陰陽,是物體假象和實相存於不同陰陽的實相。 所以,只有明白了真虛之間和為何強調「傳遞佛法的形式」要避免以「空」來作為傳遞佛法的開端;因為佛和菩薩的境界,以實入虛,屬「唯識」,傳遞佛法則更要以假的「空」,讓初修佛之人能循序漸進的明白。 如此,假的並非假的,而是實相中與之糾纏的虛相;故,修佛不應該執迷於文字相。  感謝您的文章分享,讓我又有更深層次的探索與體悟。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惟願 (世尊) 為 (我等) 說。離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 (等惡見妄想)。一切外道所不行。(一切修習) 自 (心現量) 覺 (悟) 聖智 (者) 所行 (之法。
Thumbnail
「心無自性,因境而生。境無自性,因心而有。」—永明延壽大師 第六分別事識是名。取境染心是相。第七現識是名。無明熏妄心是相。第八藏識是名。心清淨是相。第九真識是名。體性不改是相。斯皆是無名之名。無相之相。何者。以名相不出心境故。是以心無自性,因境而生。境無自性,因心而有。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