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持咒跟禪定關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打坐可獲得以下八種境界
色界禪定
  • 初禪
  • 第二禪
  • 第三禪
  • 第四禪
四無色定
  • 空無邊處定
  • 識無邊處定
  • 無所有處定
  • 非想非非想處定
以上都是精進打坐可獲得的禪定
而持咒,唸佛也可以獲得禪定。也稱三摩地,三昧
基本上都是一種定境。
就我基礎了解,禪定的獲得,只是修行過程中的一小部分。很多人似乎以為獲得禪定就以為證果了?
但就算修到最高境界非想非非想定,也是無法解脫,無法成佛
因此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才教我們要行六度波羅蜜
有了禪定只是第一步驟,要在定境中去思維佛法。往更深的地方探討
。斷滅所有的貪,瞋,痴,慢,疑,我執,分別。
最基本的自性,最基本的妙明真心,最基本的如來藏識
才會顯露出來。
所以當初我沒專研打坐,似乎還算走對方向。持咒一樣可以獲得禪定。我本來以為只有打坐,可以獲得禪定。但後來發現我錯了。
持咒,唸佛一樣可以獲得禪定。看您的根器適合什麼,就挑什麼一門深入下去了。你也可以挑打坐入定。端看個人根器!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本版主要記錄楞嚴咒,次要記錄虛空藏咒,藥師咒的持誦心得以及記錄。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解深密義經 本經提出的三性(tri-lakṣaṇā/tri-svabhāva)三無性思想是唯識宗的核心理論,也是佛教思想中最深奧的理論之一。 三性中: 遍計所執性 (parikalpita-svabhāva):人們妄執五蘊、十二處和十八界以及宇宙萬法都是實有,都有自性,並普遍執著這種假有;說明
最近很多文章,都發表在粉絲專頁上,沒在這裡更新。
常遇到很多朋友問我一些佛學的問題。但我非出家人,也不符合在家人的規定,只能算是一介凡夫。說要解答任何佛學問題,實在是不太具有資格。 我只能依據我自身修行體會到,盡可能的解答 我創立粉絲頁的宗旨,最大的目的只是有個記錄。若您有緣看到我寫的文章因而有所收穫,那我會非常開心。 我已立下誓
最近天氣變冷了,昨天持誦12部楞嚴咒,竟然還是做夢了。而且夢境有點令人恐慌的感覺,雖然沒耗費很多精神。 所以之前說一天8部楞嚴咒,不會做夢的情況似乎要改寫了 我會再持續觀察,那今天的數量就加到14部試看看
在楞嚴咒持誦過程中會有種種障礙。就我持誦500多天自身經驗當中,就有非常多的障礙如下 首先是哈欠,剛開始數量不多的時期會有哈欠連連來干擾你持咒 再來是莫名的情緒上來,導致你跟親人朋友回嘴發怒。讓你中斷了持誦楞嚴咒 有種種的瑣事打斷你持續持誦楞嚴咒 腦袋紛飛雜亂讓你無法持續持誦楞
已經有科學家發現,你在做決定之前的7秒之前,大腦就已經下了決定,然後大腦再命令身體執行動作。 問題來了,所以不是『我』去指揮大腦產生命令去指揮身體,而是大腦自己本身產生命令,這個你所謂的我在7秒過後覺得自己下了決定,指使身體去完成動作。 這套到八識,就可以很清楚說明一切。一個所謂的假我
解深密義經 本經提出的三性(tri-lakṣaṇā/tri-svabhāva)三無性思想是唯識宗的核心理論,也是佛教思想中最深奧的理論之一。 三性中: 遍計所執性 (parikalpita-svabhāva):人們妄執五蘊、十二處和十八界以及宇宙萬法都是實有,都有自性,並普遍執著這種假有;說明
最近很多文章,都發表在粉絲專頁上,沒在這裡更新。
常遇到很多朋友問我一些佛學的問題。但我非出家人,也不符合在家人的規定,只能算是一介凡夫。說要解答任何佛學問題,實在是不太具有資格。 我只能依據我自身修行體會到,盡可能的解答 我創立粉絲頁的宗旨,最大的目的只是有個記錄。若您有緣看到我寫的文章因而有所收穫,那我會非常開心。 我已立下誓
最近天氣變冷了,昨天持誦12部楞嚴咒,竟然還是做夢了。而且夢境有點令人恐慌的感覺,雖然沒耗費很多精神。 所以之前說一天8部楞嚴咒,不會做夢的情況似乎要改寫了 我會再持續觀察,那今天的數量就加到14部試看看
在楞嚴咒持誦過程中會有種種障礙。就我持誦500多天自身經驗當中,就有非常多的障礙如下 首先是哈欠,剛開始數量不多的時期會有哈欠連連來干擾你持咒 再來是莫名的情緒上來,導致你跟親人朋友回嘴發怒。讓你中斷了持誦楞嚴咒 有種種的瑣事打斷你持續持誦楞嚴咒 腦袋紛飛雜亂讓你無法持續持誦楞
已經有科學家發現,你在做決定之前的7秒之前,大腦就已經下了決定,然後大腦再命令身體執行動作。 問題來了,所以不是『我』去指揮大腦產生命令去指揮身體,而是大腦自己本身產生命令,這個你所謂的我在7秒過後覺得自己下了決定,指使身體去完成動作。 這套到八識,就可以很清楚說明一切。一個所謂的假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釋印順《佛法概論》第十八章 戒定慧的考察: 【禪定的本質,不外乎厭此欣彼,厭塵欲而欣心樂。由於禪定的離欲,所以初下手時,先「呵五欲」。……一般的禪定,也有觀慧,如厭此欣彼的「六行觀」;又如四無色的「唯心觀 」;「不淨觀」與「九想觀」等,……佛法常說依定發慧,所依的定不必是極深的,多少能集中精神就可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第二個「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是說,有了這個善的所緣境之後,你的心要在這個所緣境上專一而且相續地安住,讓心保持在這個境界上
念佛就是以佛號作為所緣境,修密的話可能以咒語或本尊的形相作為所緣境。所有的禪法都是一樣的,不管內外道、大小顯密,都要有個所緣境。這是第一個善緣心。 第二個「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是說,有了這個善的所緣境之後,你的心要在這個所緣境上專一而且相續地安住,讓心保持在這個境界上。
我們接著看「三摩地的特點」。三摩地的基本定義就是「善緣心,心一境性」。第一個你要「善緣心」,就是你要有好的所緣境。 什麼叫好的所緣境?就是這個所緣境能夠讓你的心安住在這個境界上。你在緣著這個所緣境的時候,你的心能夠安定下來。
在修禪過程當中,要依空性的智慧,一方面修無我觀,另一方面破除對境界的執著,不管好的境界、壞的境界,都不要執著。
以布施開闊心胸 以持戒護道修行 以忍辱堅定意志 以精進步步增上 以禪定持守正念 以智慧明心見性
Thumbnail
對於初學者來說,打坐可以從五分鐘、十分鐘開始,先養成習慣。在打坐之前要處理好雜事,放下雜念。文章先介紹打坐的一些基本方法,然後演繹了一個10分鐘的放鬆禪體驗。最後,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了簡單總結,並預告了下一次課的內容。
Thumbnail
「禪」在古印度翻譯過來叫「靜思惟」,當靜思惟到相當寂靜,會有定境。一念不生的時候,不起妄念,它就入定。當然後面還有它的次第和領域。在密宗呢?它也稱「禪修」。但是禪修以後所證悟的境界給它的名稱就不大一樣,有的叫做「證得空正見」證悟空性,或者是講「證大手印」,或者「證大圓滿」。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釋印順《佛法概論》第十八章 戒定慧的考察: 【禪定的本質,不外乎厭此欣彼,厭塵欲而欣心樂。由於禪定的離欲,所以初下手時,先「呵五欲」。……一般的禪定,也有觀慧,如厭此欣彼的「六行觀」;又如四無色的「唯心觀 」;「不淨觀」與「九想觀」等,……佛法常說依定發慧,所依的定不必是極深的,多少能集中精神就可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第二個「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是說,有了這個善的所緣境之後,你的心要在這個所緣境上專一而且相續地安住,讓心保持在這個境界上
念佛就是以佛號作為所緣境,修密的話可能以咒語或本尊的形相作為所緣境。所有的禪法都是一樣的,不管內外道、大小顯密,都要有個所緣境。這是第一個善緣心。 第二個「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是說,有了這個善的所緣境之後,你的心要在這個所緣境上專一而且相續地安住,讓心保持在這個境界上。
我們接著看「三摩地的特點」。三摩地的基本定義就是「善緣心,心一境性」。第一個你要「善緣心」,就是你要有好的所緣境。 什麼叫好的所緣境?就是這個所緣境能夠讓你的心安住在這個境界上。你在緣著這個所緣境的時候,你的心能夠安定下來。
在修禪過程當中,要依空性的智慧,一方面修無我觀,另一方面破除對境界的執著,不管好的境界、壞的境界,都不要執著。
以布施開闊心胸 以持戒護道修行 以忍辱堅定意志 以精進步步增上 以禪定持守正念 以智慧明心見性
Thumbnail
對於初學者來說,打坐可以從五分鐘、十分鐘開始,先養成習慣。在打坐之前要處理好雜事,放下雜念。文章先介紹打坐的一些基本方法,然後演繹了一個10分鐘的放鬆禪體驗。最後,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了簡單總結,並預告了下一次課的內容。
Thumbnail
「禪」在古印度翻譯過來叫「靜思惟」,當靜思惟到相當寂靜,會有定境。一念不生的時候,不起妄念,它就入定。當然後面還有它的次第和領域。在密宗呢?它也稱「禪修」。但是禪修以後所證悟的境界給它的名稱就不大一樣,有的叫做「證得空正見」證悟空性,或者是講「證大手印」,或者「證大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