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Markus Spiske on Unsplash
ETF,曾幾何時,在國內從一個不起眼的名詞,演變成連投資新手也能朗朗上口的東西。甚至有許多人認為,只要是ETF,就能代表真正的被動投資、懶人投資。許多金融機構看準了這個風潮,趁勢推出了許多「策略型」、「槓桿型」、甚至是「期貨商品型」ETF,趁機大賺ETF商機。
不只是台灣,美國早就有這些亂象。看在先鋒集團創辦人、推行指數化投資不遺餘力的約翰.柏格先生眼裡,也只能搖搖頭。他在其著作《約翰.柏格投資常識》書中主張,建議投資人投資傳統指數基金TIF(Traditional Index Funds),直接以低成本、複製全市場指數來追蹤全市場績效。在此先以同樣追蹤美國標準普爾500指數的兩檔基金做比較:
TIF–Vanguard 500 Index Fund(先鋒標準普爾500指數基金),代號:VFINX
ETF–Vanguard S&P 500 ETF(先鋒標準普爾500指數ETF),代號:VOO
相同處:
兩者皆對應標準普爾500指數,通常以持有指數內所有商品、依照指數內各商品權重比例決定各商品占比的方式,來達到「複製指數績效」的成果。規模越大的TIF或ETF ,越能夠完善地將資金按照比例投入在指數內所涵蓋的各商品。
相異處:
Expense ratio(操作費用比率):
VFINX:0.14%
VOO:0.03% (優)
買賣方式:
VFINX:在美國券商或基金公司開戶申請交易平台,但「外國人(非美國人)」不能購買
VOO:在美國券商或台灣券商以「複委託」方式購買 (優)
交易方便性:
VFINX:與一般共同基金相同
VOO:與股票相同 (優)
以上各項簡單評比,可發現ETF對於一般大眾投資人來說較為友善,但也因為其便利性,而使得許多人將他們視為「股票」,又衍生出一堆「技術分析派」、「殖利率派」等,號稱在某些技術線型之下買賣可提高獲利、殖利率高於多少時買進,低於多少時賣出。
這些都是忘了指數型ETF的初衷,繼續用「賭徒」的心態把ETF當作股票、甚至是彩券般的投注。這也是為什麼又衍生出了一堆奇怪策略與功能的ETF,因為金融市場就是擅長創造、發現、服務需求。接下來就來列舉金融市場接二連三推出的各種偏門ETF。要記得,雖然它們也都有對應的「指數」,但是指數是可以依照「策略」而編寫的,如果這個策略本身就有賭博色彩,那麼就算依照它的「指數」來操作,也同樣是賭博:
- 槓桿型與反向型ETF:「賭」你對市場的走向看得對不對。藉由「期貨操作」來達到槓桿或反向指數的追蹤。依照證交所編列的《槓桿型及反向型ETF介紹》:除了須簽署風險預告書以外,還必須開設信用帳戶、或是一年內操作權證10筆以上、或是一年內操作過期貨或選擇權10筆以上,才能購買這類槓桿型或反向型ETF。
再者,由於這類商品每天都會動態調整部位,所衍生之費用將侵蝕ETF淨值,進而影響獲利;再加上每日持有的損益受到「複利」影響,因此只適合「短期持有」。
- 商品型ETF:所謂的「商品」,通常是指「原物料」,像是黃金、白銀等「貴金屬」,或是石油、玉米、小麥等商品,它們有其期貨市場,因此商品型ETF也是藉由操作這些商品的期貨來達到追蹤指數的目的。一般這些商品型ETF都稱為Commodity ETF。
- 匯率型ETF:例如美元、日幣等貨幣指數,但其實也是藉由操作這些貨幣指數合約(期貨)來追蹤指數。
- Smart Beta 或策略型ETF:所謂的Beta,就是指你投資於某個商品市場本身就會給你的報酬;Smart Beta意圖藉由捕捉創造獲利差異的微小因子,來達到比單純投入市場還要高的報酬。常見的有這幾類型:
價值型、成交量、低波動、高殖利率、動能投資。
而有時候,也可能綜合以上因子或其他策略來編撰指數,在藉由追蹤指數來達到投資目的。例如台灣的元大台灣高息低波ETF,將台灣市值前250大公司當中依照一年內的殖利率篩選出前60%,再分析其基本面,最後選出50間來做為持股。
策略型ETF就是認為某一種「產業」、「領域」、「面相」可以帶來好的獲利,而編列指數、進而追蹤。常見的0056元大高股息ETF,就是一種策略型 ETF。
問題是,你怎能預測誰今年好、誰明年好?雖說指數會幫你篩選持股,但中間的周轉率以及買賣也都成為費用,侵蝕ETF淨值。
- 主題式ETF:以單一區塊或產業領域、特定選股方式編列指數並追蹤投資。目前最火熱的ETF代表就是元大全球未來通訊ETF(俗稱的5G ETF)。由於是與美國合作,因此這檔標的你可以買到不只是台灣、甚至是美國前幾大與「通訊科技產業」有關的龍頭,諸如蘋果、高通、思科等。
你覺得擁有這檔就等於是布局全球了嗎?這檔ETF持股過於集中於美國、台灣,而且總內扣費用為1.13%,更不發放股息,是個標準以價差獲利的ETF。這類型的ETF又將我們帶領到一個老掉牙的迷思:
我怎麼知道它會漲到多高?什麼時候賣掉才好?賣掉又漲了怎麼辦?萬一這產業和太陽能、2000年的網路泡沫一樣怎麼辦?
沒辦法,這是賭徒的高級煩惱,如果你決定要賭,請樂在其中。
另外還有最近熱門的「ESG公司治理」ETF、「AI」產業ETF、「機器人」產業ETF,都屬於「主題型」ETF,他們都不是真正的「被動投資」。當然,並不是每個主動型ETF都帶有賭博色彩,有些ETF的策略是基於國際趨勢與共識,例如「ESG公司治理」ETF,就是一種希望藉由投資兼顧永續經營與社會責任、環境保護來反轉某些對地球有害的商業投資,而其陣營越來越龐大,也漸漸喚起投資人對於「永續」的關注。
我認為,在談論ETF之前,必須要知道它就是一種對應指數的工具。工具本身並無好壞,端看使用者的心態。如果以單純的「低成本全球化指數被動投資」來說,真正合格的ETF真是少之又少;但對於想要在某些領域試試運氣的人,ETF卻仍是許多商品當中最划算、最節省管理時間成本的工具。
請追蹤我們的「文青的理財溫室」專題,若是您覺得文章有幫助到您,請您不吝「付費訂閱」我們的專題,來支持我們繼續提供對大家有幫助的內容喔!
或是,歡迎您成為「讚賞公民」(免費),並按下下面的「Like」5下,來支持我繼續寫作喔!謝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