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異域邊緣: 擴張抑鬱的虛實》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身為遭逢失敗不很久的內向者,關於所度過的第一個嚴冬,其實一直都很想說點什麼,但即便僅欲用於紀錄,仍是害怕提筆,害怕某些來自他人對自己的質疑,更多的則是害怕對自身的質疑。
需要什麼樣的理由,才能說服自己不是錯誤發生的主因?
等待霜雪完全地消融並不是易事,但沿途的紀錄絕對不失意義。
故事開始在那年夏秋交替之際,承載著系上敬重的教授與同儕們的關愛與祝福,我奔赴北京準備展開自己的下一段旅程。九月下旬,我開始了在北京大學的碩士生活。我共有三次赴北京的經歷,但說起對北京最初的印象也僅有少數幾個薄弱的夏末風光,包含參訪大學的合作飯店內部裝潢和格局,嗯,也許還有頤和園,一個觀光客幾乎必訪的景點。其他的則都是西安印象,我在北京當地滯留的時間太短,或許嚴格意義上,甚至不能成為一次計數。
第二次的記憶時間其實也不長,但倒是踏實得多,也真實得多。那是兩類相衝突的結構拼湊出的樣態,並存著進步與落後,不存在於媒體鏡頭中,也不存在於政論的口水戰裡,只因那些都不能取代親身所感的震懾。彷彿一切的事物都在霧濛濛的霾害裡顯得晦暗不明,虛實難辨,一會兒穿透肺泡侵入血液,一會兒卻在後來成為晶核,為因面試短暫停留的自己,迎來那年冬天的初雪。我知道自己已經看穿了這個城市的面貌,與自己不甚相容,卻總有個念頭渴望驗證。
面試成功後,我往復的躊躇猶豫是否該與北京進行第三次的面會,最後雖是去了,卻只在那裡生活了半年。
如果要細談待在北京時觀察的任何景況與現象我想會是有趣的,但此刻,我想先省略那些(將在他文詳談),而專注於個人經歷的結果以及後續。
某些人的家,卻是我心鏡裡的異地,半年來的經歷與劇變,使我明確地感受到自己不屬於那裡,異域,近乎完全地失去自我,卻遲遲下不了離開的決定。每日每日,我在心裡三番兩次的質疑自己的受挫力,期待一次又一次的機會帶來改變,文風不動,等待,痛苦,然後循環。所以即便距離學期結束只剩兩三週時間,我還是困窘於作出選擇,也恐懼承擔可能的任何後果。留下,意味著苦痛的繁衍與未盡,自我是否隨波逐流了呢?;而離開表示一切從頭,但可以重新開始的根基又在哪?不順應環境的自己是否過於固執了呢?
年輕或許是籌碼,卻不能任意揮霍,哪種選擇才是揮霍?
等待與消耗了的時間,要從哪裡去補回?滿腦子都是不確定的疑問與擔憂。
可時間還是照常運轉,永遠逃不開抉擇。
真正迫使自己作出決定的,是跨年夜晚上的淚光。
我和當時的男友在結束了同校學長的火鍋聚會後,準備返回校舍。雖不是多遠的距離,但時值寒冬深夜,學長本好意想替我們叫計程車,但我們卻奇葩式地選擇要在零下十幾度徒步返校。
我一直都很喜歡街燈瀰散出的色澤,暈黃的、安然的,和我身上所著的外套交融在一起,引領路的方向,然後相隔著幾個街口,又再出現。 跨年夜的夜晚,我沿著街道走了多長,淚水就流淌了多久而未止過,奇怪的是,當我一次又一次地試圖擦乾雙眼,我似乎越看清了自己的樣子。
我的心緒,我的意識,我的良善都囑咐著我,折返不會是一種耗費。
我離開了北京,回到台灣。
嘗試著鋪墊關於未來的新路途,假裝一切都會好轉,不如意都已結束,只需等待光明之日,我這麼告訴自己。但事實並不是如此,所有的遭遇依然侵蝕著我的骨幹與驕傲,長達數個月,我不能真的好好地睡上一覺。所有不夠圓滿的經歷不分日夜的侵襲著我的腦內世界,我的極限脆弱的可笑。
看著自己倉皇的背影,我問自己是個逃兵嗎?我的決定是錯的嗎?活下去的目標在哪?所有的精神都置於執著裡被往復摺疊,在白日裡拼湊靈魂的碎片,在黑夜裡蜷縮,又再度破碎,一切都好像只是在浪費時間。
我知道自己受傷了,也明顯需要幫助,但同時卻不願讓他人看見我血淋淋的傷口,這畢竟太難堪了。我預期過自己的失敗,但失敗來得太快了,快得遠遠超乎想像。
我想,在所有邏輯的敘述裡,一個後果的產生必然是兩造雙方都脫離不了的罪責,但現實往往是缺乏邏輯的,而我只是一廂情願的想全攬到身上。
「但如果我真是爛草莓,那也證明了外力的存在吧?」
矛盾的自我解嘲會讓我的心裡好過點,每一天,我設定幾個項目完成,在抑鬱的邊緣,我嘗試從最貼近自身的地方開始撿拾。
而每一天,光是想正當的活下來都不容易,好比寫作,這樣寫,別人會不會覺得怎樣呢?一樣成品出來,總是先挑毛病,才可能試著去欣賞它的優點。
但總好過什麼都不開始,是吧?
「光以為自己是世界上最快的,但它錯了。不管光速有多快,只會發現黑暗早已先一步抵達,好整以暇地等著。」

─泰瑞‧普拉契
積累的確是有效果的,緩慢附加,若有似無,直到翻過山脊,我們才會知曉不是只有光明有能力治癒人。在幽暗裡,我們也時刻在轉化,並且或許比在光輝裡還要深刻。
avatar-img
8會員
18內容數
"黑夜的森林裡,你我都渴望找到來路。 翻開珍愛之書,前人們手持的火炬就在下個瞬間引燃了書的扉頁, 我們在記載裡想像、揣測、探詢,彷彿早已經歷萬千際遇, 而終於不迷失。" 希望在閱讀筆者所撰寫的這些書籍薦文時,都能理出生活萬事裡的頭緒。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俍實 Goodfood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1964年,一篇名為《Nature of Argillaceous Odour》的論文揭示大雨前的氣味是「石頭中的精華」(Petrichor)... "而我,只是想著如實地去表達自己最熟悉的氣味......,用一種近似野性的直覺,與生俱來的靈巧,在欲雨之前先覺。"
《解語花:初見》 雷雨夜  相遇 倉促地你  從東邊跑進 狼狽地我  由西邊踏入 你說你丟失了眼鏡  聽不見雷鳴 我說我掛起了耳罩  沒注意到天色 瀰散著水氣的屋簷下 為彼此的荒唐  相視而笑......
1964年,一篇名為《Nature of Argillaceous Odour》的論文揭示大雨前的氣味是「石頭中的精華」(Petrichor)... "而我,只是想著如實地去表達自己最熟悉的氣味......,用一種近似野性的直覺,與生俱來的靈巧,在欲雨之前先覺。"
《解語花:初見》 雷雨夜  相遇 倉促地你  從東邊跑進 狼狽地我  由西邊踏入 你說你丟失了眼鏡  聽不見雷鳴 我說我掛起了耳罩  沒注意到天色 瀰散著水氣的屋簷下 為彼此的荒唐  相視而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本書由傳主長女、政大台史所副教授李衣雲撰筆,涵蓋家庭生活史、學思歷程、學界故事、翻譯與文化工作、政治與社會運動等內容,是一部透過個人史,反映台灣從威權到民主的傳記,也是一本融合社會與庶民生活史的書。
Thumbnail
近年來韓國作品的內容通常都很貼近日常生活,在呈現固有傳統價值觀的同時,也敢於直接表達對社會現狀的批判,且整體又能兼具娛樂性。本書包含了七篇心理驚悚短篇,每一篇都有一個不太尋常的開頭,隨著故事發展,在你覺得應該要結束的時候,突然整個大翻盤,不到結尾真的是不知道事情的全貌,讀起來非常過癮。
Thumbnail
當紅幕落下,人們起身鼓掌,為的,也不是美麗的男女,而是那個醜陋的魅影,那個面目畸形、躲藏於歌劇院地窖,因為瘋狂的愛戀而綁架殺人的「邊緣人」。是的,這正是當代史上最「不邊緣」的「邊緣人」:《歌劇魅影》的故事。
Thumbnail
當紅幕落下,人們起身鼓掌,為的,也不是美麗的男女,而是那個醜陋的魅影,那個面目畸形、躲藏於歌劇院地窖,因為瘋狂的愛戀而綁架殺人的「邊緣人」。是的,這正是當代史上最「不邊緣」的「邊緣人」:《歌劇魅影》的故事。
       為了終結亨德里希所說的「記憶之痛」,湯姆希望藉由強行接觸故地,形成一個可以有效忘卻往事的「句點」。很快地他發現此舉無效,差點被痛之海嘯淹沒不說,痛之海嘯還在往事裡胡亂添上一個逗點。
       先讀封底簡介的話,很快就能知道男主角的名字叫「湯姆」;假如換個方式,直接跳過封底簡介,從小說首頁讀起,就必須等到第11頁才會讀到這個名字。
Thumbnail
這一部漫畫與其說是談論唱歌,不如說是在談論發聲,更準確的說,其實是在討論「聲音的頻率」這件事。這種以頻率為主的表達法避開了音樂漫畫單純想以音樂的意境感動人的尷尬處境(畢竟漫畫沒有聲音),但同時也變成了知識跟情節相互交錯而成的結構,以夠感人的情節為主體,而以知識作輔助,就變成了異常有「真實感」的漫畫。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本書由傳主長女、政大台史所副教授李衣雲撰筆,涵蓋家庭生活史、學思歷程、學界故事、翻譯與文化工作、政治與社會運動等內容,是一部透過個人史,反映台灣從威權到民主的傳記,也是一本融合社會與庶民生活史的書。
Thumbnail
近年來韓國作品的內容通常都很貼近日常生活,在呈現固有傳統價值觀的同時,也敢於直接表達對社會現狀的批判,且整體又能兼具娛樂性。本書包含了七篇心理驚悚短篇,每一篇都有一個不太尋常的開頭,隨著故事發展,在你覺得應該要結束的時候,突然整個大翻盤,不到結尾真的是不知道事情的全貌,讀起來非常過癮。
Thumbnail
當紅幕落下,人們起身鼓掌,為的,也不是美麗的男女,而是那個醜陋的魅影,那個面目畸形、躲藏於歌劇院地窖,因為瘋狂的愛戀而綁架殺人的「邊緣人」。是的,這正是當代史上最「不邊緣」的「邊緣人」:《歌劇魅影》的故事。
Thumbnail
當紅幕落下,人們起身鼓掌,為的,也不是美麗的男女,而是那個醜陋的魅影,那個面目畸形、躲藏於歌劇院地窖,因為瘋狂的愛戀而綁架殺人的「邊緣人」。是的,這正是當代史上最「不邊緣」的「邊緣人」:《歌劇魅影》的故事。
       為了終結亨德里希所說的「記憶之痛」,湯姆希望藉由強行接觸故地,形成一個可以有效忘卻往事的「句點」。很快地他發現此舉無效,差點被痛之海嘯淹沒不說,痛之海嘯還在往事裡胡亂添上一個逗點。
       先讀封底簡介的話,很快就能知道男主角的名字叫「湯姆」;假如換個方式,直接跳過封底簡介,從小說首頁讀起,就必須等到第11頁才會讀到這個名字。
Thumbnail
這一部漫畫與其說是談論唱歌,不如說是在談論發聲,更準確的說,其實是在討論「聲音的頻率」這件事。這種以頻率為主的表達法避開了音樂漫畫單純想以音樂的意境感動人的尷尬處境(畢竟漫畫沒有聲音),但同時也變成了知識跟情節相互交錯而成的結構,以夠感人的情節為主體,而以知識作輔助,就變成了異常有「真實感」的漫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