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仰戰勝毒癮《黑水風暴》

更新於 2020/02/03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以信仰戰勝毒癮《黑水風暴》
《黑水風暴》是一部表面看來簡單的,典型的小蝦米鬥大鯨魚的電影,比如「改邪歸正」從替化學公司辯護到幫鄉村農夫告杜邦的律師主角,這也使得我剛看完時,其實不太有動力去寫這部電影,直到我反覆思考Todd Haynes說故事的技巧並不在敘事而是在自然而然的氛圍形塑,我才有辦法重新書寫這部電影。換掉那個「大衛對哥利亞」的標題。
這部片我看半個月有了,一直不知道要怎麼開始寫這部電影的另個原因是,因為陶德海恩斯是那麼平舖直敘的來說這個故事,幾乎就是照著紐約時報那篇〈The Lawyer Who Became DuPont’s Worst Nightmare〉來拍,所以你會在這部片裡頭看到很多如報導裡提及的資訊,使得這部片在表面上看來有很多現成以致讓人覺得很輕鬆的東西,如同馬克魯法洛天生的憂鬱臉(不知道跟他過去的病史有無關係,不過那是另一個屬於他的勵志的故事。),讓他演出這個角色簡直輕而易舉,因為他的臉,他只要不說話就看起來在深思,就像是紐時那篇報導裡,放在頁首,站在有些發黃的草地上,身著黑衣,一臉像是要把杜邦高層親手掐死的羅伯比洛特。
另一個問題是,我不想在寫這部電影時,過度重述那篇報導,導致變成在討論那個事件,而非電影本身,對我而言興趣更多的,是在他如何呈現這個事件,而非這個事件是怎麼一回事,所以我對陶德海恩斯如何用那些樸素的事物來呈現這位替大企業辯護以久以致於在公司講話有地位的律師,某天突然轉而感興趣的過程。
至於安海瑟薇飾演的妻子那一場對丈夫的深情告白,也就是那場她打破一如往常的沉默,朝馬克魯法洛飾演的律師所說類似「停止你愚蠢的自責,因為如果你要繼續的話那我也要爆發了,如果不共患難的話我們算什麼一家人」的那一場戲,也是令人印象深刻,作為曾同樣是律師的妻子說話有條理但不失人情,同時禮貌又不軟弱的讓人覺得這是個戲份不多,品質卻很好的角色,又如你可以在電影前頭她與丈夫一起去參加權貴大會的活動上,看到她如何在被位高權重的陌生人羞辱的情況下,不讓丈夫出糗同時利用羞辱她男人的話語彬彬有禮的退場那種彈性。
回到轉性這件事,我想起電影中當主角被一對農夫兄弟拜訪前或者後時發生的事情,也就是他來自西維吉尼亞這件事,電影利用這一點分別出了他與其他律師所的律師的不同處,但在此之前他是隱蔽的用自己的能力將自己融入這個有些瞧不起他的團體,除了一個黑人外清一色的白人群體,這個群體的特色是女性的男性化以及毫不隱藏的男人中心主義,其次便是作為與大企業權貴一丘之貉的階級,這為後面原本與主角交好的杜邦高層因主角查太深而怒噴他:「鄉巴佬!」而做了鋪陳,也為了一個那個黑人嗆他:「你是不是想趁機利用過去對化學領域的了解大加出名。」做了鋪陳
意外的,主角的答案是簡潔的:「是。」沒有任何的慌亂,也沒有任何的慍色,而只是單純的「是。」
這就讓我發現這一場十六年的官司其實是一趟信仰的癮對上毒癮的戰爭,毒癮不只是指杜邦對當地人民下毒成癮(他們知道排放物有問題還是繼續排)也是當地人對杜邦給予的一切成癮(當地人不願相信杜邦這個給當地蓋各種建設,同時提供大量工作機會的公司,居然會在明明知道的情況下,給他們下毒。)主角做的工作是從杜邦過去的資料,那個有一個房間大的紙箱迷宮,慢慢把這個公司曾經有的良心找回來,這個良心是以超越政府規定的方式所制定的污染標準來自我規範,然而當杜邦這樣的巨大企業後來只願依照政府(想想看最好的人才會在企業還是政府?想想看政治獻金的來源?)的低標準來行事時,他們便謀取了一年十億美元的暴利,就算是十六年後主角讓杜邦吞下的三千多件賠償案也不到十億美元。
這是一個失去信仰的公司,與之相對的,則是拾起信仰的主角,這個對上帝的信仰體現在他對土地的關懷還有對鄰人的關懷上,當他回到西維吉尼亞(一個被他同事譏笑的鄉下地方)他開始回憶起一切,而這使得一開始看來不禮貌甚至有些瘋狂的農夫所言越來越為他所信,當農夫告訴他那些他所預知的事情,例如整件事背後的陰謀以及官商勾結的事實,作為一個理應習於見到此事的主角卻花了很長一段時間來接受這件事,農人的恐懼漸漸的擴散到他身上,他開始連自己家都覺得不安全,走在停車場看到黑衣人在遠方監視自己,如同農人家中收藏的受污染的屍體樣本被不知名的人入侵取走,然後有直升機經過附近,沒人能確定幕後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那是杜邦的人嗎?還是某種集體歇斯底里?當主角開始回憶鎮上的一切,他發現每件事似乎都有說不出來的不太對勁,如同雖然上司支持他辦這個案子,公司其他人的耳語仍然折磨著他,有事物在黑暗中騷動,正朝他席捲而來。
更糟的是,他想要幫助的家鄉的人們同樣敵視著他,如果說善意味著使多數人受益,那麼被多數人敵視的他,行的還仍然是善嗎?還是那只是他的自我感覺良好?
我很喜歡在停車場那場戲前陶德海恩斯安排的主角在黑暗中質詢杜邦高層們的戲碼,記憶中杜邦高層抱怨整個過程達到八小時,你可以看到黑暗圍繞在背景,宛如卡拉瓦喬的繪畫,前景是一個又一個度杜邦高層,然後主角拿出一份又一份的檔案,丟出一張又一張的照片,一步步的拆穿杜邦高層的謊言,他只有一個人,卻可以孤身在黑暗中面對這一群老謀深算的老狐狸,你看不到馬克魯法洛在這壓制他們的過程中有什麼欣喜,取而代之的是一種連他自己都要被壓垮的憤怒,這個憤怒與他作為律師的冷靜理性形成一種緊張關係,這種緊張關係既是心理的,也是生理的,於是……
他倒下了。
讓他能度過這一切的,是信仰,別忘了當他被上司責罵,因情緒激動而倒地抽搐而被送入醫院後,在妻子與他上司對話之後,下一個畫面是什麼?又是教堂,教堂慢慢從他的家人再帶到他,這象徵了信仰將他從死亡的幽谷給拖了出來,而信仰的具體,則是家,則是土地。他獻祭了珍貴的陪子女成長的時光,大多埋首於工作,而他的家人必須承受著他行為帶來的壓力,稀奇的是我們除了那一場妻子對他小發飆的戲外,幾乎沒有看到他的子女對他抱怨,這是多麼困難?陶德海恩斯用了好幾場他們一家在吃飯的戲,每一次都被主角的工作或他工作的後果給打斷,比如在外頭餐廳吃飯的時候,一個男人走了過來,告訴主角他的兄弟因為杜邦的毒而死,然而主角卻可以在此享天倫之樂,陶德海恩斯用這樣簡單但有效的安排形塑了氛圍的驚悚,那個男人說話時的沮喪與憤怒讓我差點以為他要掏出手槍了。
當摩西要帶領被壓迫的以色列人離開時,除了作為主人的埃及人的阻力,還有作為奴隸的以色列人的阻力,因為他們接受奴役久了,早已對不自由成癮,所以摩西首先要讓他們相信自己,然而在說服成功前,說服人者必然忍受的是被雙方唾棄的孤獨,他只有甚麼?
神的話語,還有家人。
如同在那一場餐廳的戲,馬克魯法洛離開到門口接電話,接了電話對方說的是,在漫長的檢驗等待之後,杜邦打算毀約不賠償,要用律師團拖延時間,安海瑟薇
與她相對,鏡頭慢慢往外帶,在一片黑暗中只有這間餐廳是亮的,而只有這兩人是我們看到的。
總的來說,《黑水風暴》是一部較吃虧的電影,與《1917》那種顯而易見的美比起來,《黑水風暴》需要的是更多耐心,跨過一包又一包的專有名詞與資訊,你可以在其中感受到強大的窒息與絕望,然而也可以感受到強大的堅韌與信仰,如同主角比洛特所言:「「我們在2001年就向環保署舉報了,但十多年來他們基本沒做什麼,整個國家的水裡依然流淌著這種物質。杜邦所做的就是悄悄地把PFOA換成另一種化學合成品,然後繼續和每一個被傷害的人作戰。」
電影停留在比洛特在法庭上,法官有些半逗趣半無奈的說:「又是你。」
戰爭是比最後哪一方仍然站著,堅持其所「是」。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0K會員
417內容數
Lizard的沙龍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Lizard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美國詩人羅伯特‧佛洛斯特(Robert Frost)的詩作〈未行之路〉(The Road Not Taken)可謂家喻戶曉,兩個主因,一是它很短,二是它反應了人的存在焦慮,關於那些未行之路的焦慮,一個簡單又困難的二擇一困境,可以簡化為連續的是或否,而現在一部如〈未行之路〉的電影出現了
作為拉斯馮提爾代表作之一的《在黑暗中漫舞》裡你可以看到許多他偏愛的元素,比如受苦受難的女基督,或者是增強寫實感的手持攝影機,以及與主角形成鮮明對照的險惡環境,而如果說有什麼讓這部作品與他的其他作品不同的,正是碧玉(Björk)的存在,作為一名優秀的導演,拉斯馮提爾將碧玉塞到了一個平凡至極的單親媽媽
新加坡導演陳哲藝以其對「華人性」細緻的眼光在「爸媽不在家」之後推出「熱帶雨」,美學上可謂全面進化,除了保留其喜愛的「電視機」外,還開始玩起「夢」,「夢」與「電視機」的關係是什麼?其中所反應的焦慮又是什麼?是本文所要試圖處理的問題,尤其兩部電影的主題有關成長,但要往「哪裡」長則是一個問題。   在《
這是我第一次在大銀幕上觀看《海上鋼琴師》,過去我總是在電視上或電腦上觀賞它,即便是這樣被限縮的觀影體驗,其魔力也足以讓我臣服,也讓我對義大利導演朱賽貝‧托納多雷產生了景仰,當我聽到這部電影要回大銀幕時,我非常期待,電影院總是出人意料,當開場某旅客在船上,指著自由女神像,高喊「美國」時,我便流淚
由俄國怪才新秀,基里爾索科洛夫(KirillSokolov)帶來的黑色家庭喜劇,描述一個男孩要上門殺了岳父,於是一場發生在狹小室內的腥風血雨就此展開,我不知道哪一個比較有種,是小成本拍出本片的導演,還是把這部片代理到台灣的麻吉砥加電影,簡直就像是俄羅斯版的《弒婚遊戲》,藉由赤裸裸的暴力將家庭問題攤開
要移開放在大腿上的手有多困難,取決於妳對妳的事業有多執著,妳說這太荒唐了,歡迎來到福斯新聞,保守派的最後壁壘。三大金髮尤物齊聚一堂,共同演出這齣宮廷大戲,包含開國的好色老臣與他的女人們,還有野心勃勃的皇太子們,女權並不是重點,重點是妳如何在權力鬥爭中找到自己的施力點,在物換星移中找到自己的立足點。
美國詩人羅伯特‧佛洛斯特(Robert Frost)的詩作〈未行之路〉(The Road Not Taken)可謂家喻戶曉,兩個主因,一是它很短,二是它反應了人的存在焦慮,關於那些未行之路的焦慮,一個簡單又困難的二擇一困境,可以簡化為連續的是或否,而現在一部如〈未行之路〉的電影出現了
作為拉斯馮提爾代表作之一的《在黑暗中漫舞》裡你可以看到許多他偏愛的元素,比如受苦受難的女基督,或者是增強寫實感的手持攝影機,以及與主角形成鮮明對照的險惡環境,而如果說有什麼讓這部作品與他的其他作品不同的,正是碧玉(Björk)的存在,作為一名優秀的導演,拉斯馮提爾將碧玉塞到了一個平凡至極的單親媽媽
新加坡導演陳哲藝以其對「華人性」細緻的眼光在「爸媽不在家」之後推出「熱帶雨」,美學上可謂全面進化,除了保留其喜愛的「電視機」外,還開始玩起「夢」,「夢」與「電視機」的關係是什麼?其中所反應的焦慮又是什麼?是本文所要試圖處理的問題,尤其兩部電影的主題有關成長,但要往「哪裡」長則是一個問題。   在《
這是我第一次在大銀幕上觀看《海上鋼琴師》,過去我總是在電視上或電腦上觀賞它,即便是這樣被限縮的觀影體驗,其魔力也足以讓我臣服,也讓我對義大利導演朱賽貝‧托納多雷產生了景仰,當我聽到這部電影要回大銀幕時,我非常期待,電影院總是出人意料,當開場某旅客在船上,指著自由女神像,高喊「美國」時,我便流淚
由俄國怪才新秀,基里爾索科洛夫(KirillSokolov)帶來的黑色家庭喜劇,描述一個男孩要上門殺了岳父,於是一場發生在狹小室內的腥風血雨就此展開,我不知道哪一個比較有種,是小成本拍出本片的導演,還是把這部片代理到台灣的麻吉砥加電影,簡直就像是俄羅斯版的《弒婚遊戲》,藉由赤裸裸的暴力將家庭問題攤開
要移開放在大腿上的手有多困難,取決於妳對妳的事業有多執著,妳說這太荒唐了,歡迎來到福斯新聞,保守派的最後壁壘。三大金髮尤物齊聚一堂,共同演出這齣宮廷大戲,包含開國的好色老臣與他的女人們,還有野心勃勃的皇太子們,女權並不是重點,重點是妳如何在權力鬥爭中找到自己的施力點,在物換星移中找到自己的立足點。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縱使宗教場所密集,台灣的社會似乎正在面臨傳統信仰崩解的挑戰,或許是科學教育影響,也或許是資訊太發達,年輕世代有的已擁抱無神論,有的雖然依舊受到父母影響,卻已不如上一代對於神祇如此深信不疑。然而,我們真的不再信仰了嗎?偶像、網紅,以及各式的造神訊息透過社群軟體充斥於現代人的生活,我們依舊信仰,只是
Thumbnail
宗教信仰以事實為依據,但是不同的信徒對事實的依賴程度不同。許多神學家、信徒面對不合科學、不合事實的批評,尤其神存在的論證,不但大聲反駁,還挖空心思來對招。可見他們真的在乎宗教說法的真假,而不只是把宗教說法當成心裡受用的虛構故事。神學家常兩面討好,面對學者就說是寓意,面對平信徒就說是事實。
Thumbnail
演化論的證據最少跟菌源說一樣強,許多信徒卻執意不信演化論,卻幾乎沒有人懷疑細菌致病;可見信徒雙重標準,不信演化論,是出於宗教因素。而且完全沒有斟酌餘地:「什麼都無法叫我放棄信仰。」這種盲目、不理性的態度跟科學家截然相反。
Thumbnail
《聖經》有許多故事,作者的動機就算不是寫歷史,最少預期讀者當歷史看。這些史事的背後當然有宗教含意,但史事就是史事。然而,時移世易,觀念、知識進步了,仍然照字面解就有種種問題,於是才認為直解是拘泥文字,設法把經文重新詮釋,而有些本來照字面解的故事就變成比喻。這是宗教經典的詮釋史上不斷重複的現象。
Thumbnail
「神存在」是事實的假設,而事實是需要證據的。調查顯示,大部分基督徒看《聖經》都照字面意思解,而不是把天堂、地獄當比喻。相容論者和某些無神論者常為宗教開脫,把某些罪行的明顯宗教動機看成政治、社會問題;因為他們誤以為信仰的說法跟現實世界無關。信徒往往隨意決定哪些經文直解,哪些經文是比喻,都能自圓其說。
Thumbnail
宗教說法有許多是對現實世界的描述,以現實世界的事實為根據,所以是可能驗證的。宗教影響越大,其事實根據越應該受檢驗。科因強調「宗教信仰基於事實陳述」這一點,因為許多宗教說法被人指出不實時,信徒往往推說「那是比喻」、「那不重要」。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縱使宗教場所密集,台灣的社會似乎正在面臨傳統信仰崩解的挑戰,或許是科學教育影響,也或許是資訊太發達,年輕世代有的已擁抱無神論,有的雖然依舊受到父母影響,卻已不如上一代對於神祇如此深信不疑。然而,我們真的不再信仰了嗎?偶像、網紅,以及各式的造神訊息透過社群軟體充斥於現代人的生活,我們依舊信仰,只是
Thumbnail
宗教信仰以事實為依據,但是不同的信徒對事實的依賴程度不同。許多神學家、信徒面對不合科學、不合事實的批評,尤其神存在的論證,不但大聲反駁,還挖空心思來對招。可見他們真的在乎宗教說法的真假,而不只是把宗教說法當成心裡受用的虛構故事。神學家常兩面討好,面對學者就說是寓意,面對平信徒就說是事實。
Thumbnail
演化論的證據最少跟菌源說一樣強,許多信徒卻執意不信演化論,卻幾乎沒有人懷疑細菌致病;可見信徒雙重標準,不信演化論,是出於宗教因素。而且完全沒有斟酌餘地:「什麼都無法叫我放棄信仰。」這種盲目、不理性的態度跟科學家截然相反。
Thumbnail
《聖經》有許多故事,作者的動機就算不是寫歷史,最少預期讀者當歷史看。這些史事的背後當然有宗教含意,但史事就是史事。然而,時移世易,觀念、知識進步了,仍然照字面解就有種種問題,於是才認為直解是拘泥文字,設法把經文重新詮釋,而有些本來照字面解的故事就變成比喻。這是宗教經典的詮釋史上不斷重複的現象。
Thumbnail
「神存在」是事實的假設,而事實是需要證據的。調查顯示,大部分基督徒看《聖經》都照字面意思解,而不是把天堂、地獄當比喻。相容論者和某些無神論者常為宗教開脫,把某些罪行的明顯宗教動機看成政治、社會問題;因為他們誤以為信仰的說法跟現實世界無關。信徒往往隨意決定哪些經文直解,哪些經文是比喻,都能自圓其說。
Thumbnail
宗教說法有許多是對現實世界的描述,以現實世界的事實為根據,所以是可能驗證的。宗教影響越大,其事實根據越應該受檢驗。科因強調「宗教信仰基於事實陳述」這一點,因為許多宗教說法被人指出不實時,信徒往往推說「那是比喻」、「那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