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 Miller,2010,天下遠見,林俊宏譯。
推薦給:
❦想了解「生物群」神祕力量的人!
❦真心尊重及願意虛心了解生物的人!
有一天某人問我有沒有看過一本書《群》,我說沒有,但後來是在架上看到這本《群的智慧》,於是就借了!
果然人不要太自以為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生物的奧妙不是人類能輕易參透的!還是有很多地方可以向動物學習。
看完這本書,讓我比較…不會那麼刻意孤僻了…吧!!
我好喜歡休爾+艾莉森+馴鹿的那一段,好喜歡好喜歡……
~佳句摘錄~
p266
休爾和艾莉森在跟著馴鹿的這幾個月裡,還注意到另外一件事---他們跟著這群馴鹿愈久,就愈覺得自己似乎逐漸成為其中一份子。
在他們出發前,休爾也思考過這件事:這趟科學之旅除了滿足他們的好奇心之外,他們是否也會感受到成為獸群一份子的時候,那種難以言喻的好處?
休爾沒有辦法不去想,究竟當頭馴鹿的感覺會是怎麼樣?而他的這些問題,和其他關心獸群現象的科學家會問的問題很不一樣---休爾關心的,不在於獸群行動的機制,而是身在其中的「體驗」;這對於傳統科學來說,是個大膽的問題。
休爾說:「我受的是生物學家的訓練,過我去也一直以科學家的方式來處理這趟行程,實際走向獸群、觀察牠們做什麼、記錄下來、再把整個所見所聞帶回來。而我們沒想到、但又隨著時間確實發生了的,是我們身為科學家和記錄者的角色認同開始動搖,我們和馴鹿之間的界線也逐漸淡化。」
也難怪,牠們兩人和這群馴鹿一起經歷了許多挑戰:跨過了同樣的冰冷小溪,奮力越過了同樣的泥濘山坡,受苦於同樣的黑蠅,還一起從同樣的熊爪下逃離;這確實產生了某種聯繫。休爾說,這就好像所有的試驗「都是我們必須通過的入會儀式,透過這些重要的程序來滌淨我們的心靈、打開我們和馴鹿群的溝通層次,讓我們注意到那些原本不會注意到的暗示線索及信號。」
休爾說,就實際層面而言,馴鹿群就像是一個警報系統,可以告訴他們周遭的情形,「如果我們和一群馴鹿一起待上好幾天,特別是在棲地的話,我們會特別注意馴鹿群邊上的那幾頭,因為牠們會是最機警的。而我們確實常常能從牠們身上得到警告線索,讓我們知道有熊接近、有會鵰來襲,或是其他的威脅。」
而從情感面來說,待在馴鹿裡會比較有安全感。休爾說:「這就動物行為而言並非新鮮事,但令我驚訝的是,甚至連我們也感受到了。這或許是生物學永遠不會碰觸的議題,但當你覺得自己有歸屬感的時候,就會感到更能享受自由、更有精力做某些事情,而不用將精力浪費在擔心害怕上,」對馴鹿而言,可以放心、有精力做的「某些事情」自然就是吃草和休息;「而對我們夫妻而言,我們可以做做白日夢、讓想像力發揮一下,而不用覺得自己必須全心提防自身安危。」休爾解釋道。
休爾和艾莉森的探險故事似乎在告訴我們,無論我們能否理解,身處一群動物之中,可能會讓人感到舒適、甚至覺得心靈得到滋養,而這或許是現代人難以相信的。休爾說:「動物間的訊息傳遞,很可能用的是一些人類還不知道、或可能永遠都無法理解的方式;而我想其中的祕密,或許有大部分在於生物化學。」
休爾說:「我知道這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但我真的感到樂此不疲。我們夫妻之所以一直回去待在野地,和野生動物相處,這也正是原因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