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從「破壞性創新」理論到產業的解構與重建/謝志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日前Clayton M. Christensen教授驟然離世令人惋惜,但留下了許多知名著作;從談企業因應創新擾動的「兩難」、「解答」、「修煉」,到更具體的「用途理論」、與整理業界創新者的「五個DNA」,都為業界跟學術領域帶來許多啟發。本文以這些思考與案例為起點,討論產業的創新、解構、以及重建。

謝志文
任職於知名消費性電子企業多年,從事商業分析與策略相關工作,融合產業前瞻分析、商業洞察、策略規劃至經營執行的經驗,對產業生態系統經營有深入探討與深厚見解。
raw-image

當然,Christensen從實務整理出理論的過程,也存在過一些爭議;包括他曾認為初代iPhone只是產品面的「延續性創新」(Sustaining Trajectory),並推估不會成功。

這類想法曾經引發一些學術圈內外的交鋒論戰;但辯論是好事,所以才有後續學理上的的補充。

「學問」也是「學會如何問問題」

如果說學問是「學會如何問問題」,那社會科學就是透過展開議題、反覆厚實的解釋道理,找出最符合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的根本問題。

在「問對問題,事情就解決一半」的原則下,有了社會科學的訓練,可以讓你透過雕琢問題來導出答案;而自然科學就更能建構直指產業問題的解決方案。

在我看來,這樣的「能文能武」,才是全人教育所談的跨領域通才。

其實我覺得,認識Christensen理論最好的方式,似乎是從其他學者補充的觀點切入,再回頭去讀他分析企業如何因應「破壞性創新」、因而導致興衰的系列叢書,像是Joshua Gans所寫的《破壞性創新的兩難》等等。

很多人都提到,Christensen所說的「破壞」(disruption)是個遭到濫用的詞,幾乎無法傳達任何意義;而Christensen本人也同意,一開始的理論能解釋的範疇有限,所以造成很多人的誤解。

建議讀者有空可以重讀這篇Christensen等人於2015年所寫的文章,重新檢視它究竟能解釋什麼、不能解釋什麼,以及它的核心理念為何廣受誤解、基本綱領常遭誤用。

Christensen創新兩難的核心立論,是想解釋既然知名企業循著大家熟知的成功模式營運,為何最終仍會落入失效點、甚至倒閉收場。

RIM的案例

就像Nokia在接受微軟併購重整時,前執行長Jorma Ollila說的:

「我們並沒有做錯什麼,但不知為什麼,我們輸了。」

“we didn’t do anything wrong, but somehow, we lost”.

或是原本佔有智慧型手機龍頭地位的RIM公司,旗下的Blackberry手機被後進的iPhone取代;這些都是「模式(曾經)成功、但最後失敗收場」的例子。

所謂的兩難,指的是看似正確的管理決策,不僅未能因應破壞,反而還成為找出因應之道的障礙;甚至過度重視既有客戶的需求,也讓組織成為創新環境之下的受害者。

譬如說,RIM當初曾經認為,iPhone不構成威脅的部分原因,是源自於既有商用客戶表示希望維持實體觸感的鍵盤,剛好小鍵盤也是當初BlackBerry(黑莓=小按鍵)品牌命名所借鑒的意象,因此就一直維持下來。

然而也因為過度重視用戶意見,錯失了「雙邊內容平台、三方應用生態」崛起的產業典範轉移契機,也沒有考慮到因應行動網路的演變,在必須在硬體型態上變革。

這個根深蒂固的意識,直到Android開放平台的勢力崛起,讓更多意想不到的智慧型手機製造商出現,而原有的商務用戶也捨棄實體鍵盤,紛紛改用體驗與應用更加完備的iPhone(半封閉)、Android(開放)系統。

這個改變,使得RIM的市佔與銷售逐漸萎縮到必須裁員的地步,甚至被投資人視為過時落伍失去耐心。

這個小故事,解釋了大企業、或是產業龍頭未能及時因應對手擾動產業局勢,所造成的結果。他們並不是不知道,有時反而是在嚴謹、而且符合自身期望的合理分析之後,所進行的集體決策。

這或許有點像是「後真相」描述的回音室、或是資訊煙囪效應等社會現象,導致同溫層意見反覆強化意識,所形成的市場行銷短視,使得組織無法客觀評估產業形勢發展所形成的盲點。

也因為如此,「導正行銷歧途」也成為Christensen後續著作補充的觀點之一。

精確的說,這是「有意識、甚至是有限理性的盲點」;我想這也是Christensen當初想研究「有意識的企業」如何因應突破性創新的擾動,但最終還是導致衰敗的原因。

為何成功企業持續執行以前讓他們成功的方式,卻反而走上窮途末路?又該如何窮則變、變則通?

就像《破壞性創新的兩難》一書中以百視達(Blockbuster)影帶出租店為例:一家公司在產業新典範正在擴張的階段,仍然堅持延續既有成功的決策模式,反而導致了後來的失敗。

也是說,那些奠基在既有科技革命發展軌跡上的公司都很專注,但同時也讓他們難以客觀評估新科技帶來的變革。或者說,一家被過往文化套牢著的公司,會難以再植入新的架構。

重新認識「破壞」帶來的產業變革

台大管理學院江炯聰教授認為,要溝通「破壞」的觀念,應該更強調它「另立門戶、另起爐灶」,並且「從架構上改變」的內涵;顛覆產生的市場破壞性,其實只是結果,而不是Christensen等作者的核心論述、也不是所有產業變革都符合破壞式創新原先的定義。

而其理論的範疇擴充到最後,不只是「既有成功方法論的低階擾動」 (市場細分)、或是經濟學家熊彼得(Joseph A. Schumpeter)提到的生產要素重組「創造性破壞」,還包含最關鍵的「新方法論的擾動創新」(產業前瞻)。

raw-image

所謂「既有成功方法論的延續創新」,是指持續採用產業過往成功的經驗,以既有市場資訊當作分析母體、以既有客戶回饋為重心,再從技術面去改良、優化既有市場的產品,甚至直接導入競爭產品的功能。

如此一來,產品可能在行銷短視的決策下,充斥著更多盲目擴充的功能,直到遠超乎用戶實質需求為止。

市場在規格的競逐之下,成為軍備競賽的完全競爭市場;市場上充斥沒有差異化的產品,產業動態競爭也趨於均衡,不再存在異質性主張、也不再充滿活力。

「以消費者本身作為分析指標是錯誤的,正確的指標應該是『消費者想做的事』。」

“The consumer is the wrong unit of analysis. The right unit is the job the consumer is trying to get done.”
── Clayton Christensen

而「新方法論的擾動創新突破」(產業前瞻)則像是Christensen在「用途理論」中提到的:顧客買的不是你的商品,而是解決他的問題。如同也提出行銷短視問題的學者Theodore Levitt舉的例子:

人們要買的不是電鑽,而是牆上的那個洞。

以Apple自2001年以來的「後PC」(post-PC)佈局為例:透過音樂為起手式、iTunes為入口,讓消費者養成線上內容消費的習慣,逐漸搭建一個「雙邊服務交易平台模式」;再透過iOS發展出的iPhone、iPad終端搭建「三方應用生態」,逐漸提高消費者的專屬陷入成本與轉換成本。

raw-image

以手機簡單做個例子:一樣是賣手機,但其中最大的差異在於RIM遵循傳統「將手機視為產品」的主體來延續發展、力求創新。

而iPhone為了讓「雙邊內容平台、三方應用生態」後續可以融合,在「電話只是行動設備的其中一支app」架構下,讓硬體與作業系統保留操作介面動態機制、以及應用擴充彈性,在「新架構」與「商業模式」上力求突破,更加符合行動網路世代的需求。

raw-image

有時候回到框架去問問題,問題就解決了

「典範轉移」中所說的典範,是產業在一段時期內的理智行為表現,是遵循既有典範所約束出來的認知基模(Schema);而廠商選擇在不同的階段介入,去加速改變既有的根本假設,整個產業的指導原則跟思維就更容易轉移。

先打破道統、摒除舊思維、跳脫既有思考框架而發動變革的過程,就是產業俗稱的「重新定義」;但這樣的難度在於,不是任何人說要「重新定義產業」就能代表業內的所有人。整個產業都必須經過這些歷程,不然只能說是自己喊過癮的。

在孔恩(Thomas Kuhn)的「科學革命」描述中,已知科學領域的典範轉移過程可被展開、並簡化成:

常態(Normal)⟺ 動搖(Drift)⟺ 危機(Crisis)⟺ 變革(Revolution)⟺ 革命(Shift)

更具體的說,筆者在商學院的論文,將這段描述更細膩的展開成以下的關鍵指標:

  • 異質擾動:既有典範認為是特立獨行的「灰犀牛」;
  • 關鍵多數:具備動搖既有產業典範的基本盤;
  • 顛覆要件:產生的「動」能讓既有產業感到危機;
  • 放大規模:產生的「量」能具備變革既有產業基礎;
  • 擴大範疇:典範轉移已發生、並持續擴大範疇。

如果我們進一步從科學領域的哲學精神與方法論,來談「後現代」(Postmodernism)所蘊涵的思想,所謂的「後」不是大家誤以為的是時間上的先後順序,而是一種對領域常態、甚至權威的一種「 拒絕繼承、解構重構、重新檢視、再次驗證 」的電腦科學領域哲學辯證。

換言之,就是從嚴謹的邏輯上否定傳統原則,並由此帶出新的產業意義。

就像當初所謂的「後PC」試圖帶出「我們不可『不經過懷疑』而理所當然的接受產業主流權威的既有主張」;這才符合科學革命的要義,也是產業提出重新定義的真諦,也才是熊彼得經濟學上經過「生產要素重構」產生「創造性破壞」的精神。

參考閱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吐納商業評論的沙龍
1.4K會員
2.0K內容數
為您送上頂尖作者的最新管理與科技產業思維。
2022/07/07
「管理者」設計流程的真正重點,在於:流程越簡單越不會出錯、沒有作用的動作不要做、尤其是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讓別人產生期待。
Thumbnail
2022/07/07
「管理者」設計流程的真正重點,在於:流程越簡單越不會出錯、沒有作用的動作不要做、尤其是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讓別人產生期待。
Thumbnail
2022/07/06
從企業經營管理的角度,來回顧自己這次確診的經歷,我可以斷定許多問題出在政府的組織架構、和其分工合作上。政府組織架構和企業的不同,造成了在防疫過程中不同單位間的整合問題。
Thumbnail
2022/07/06
從企業經營管理的角度,來回顧自己這次確診的經歷,我可以斷定許多問題出在政府的組織架構、和其分工合作上。政府組織架構和企業的不同,造成了在防疫過程中不同單位間的整合問題。
Thumbnail
2022/07/06
在疫情之中,「恐懼製造鏈」充斥每個角落;不管有意或無意、善意或惡意,每天都有人製造恐懼。但恐懼在傳播之後往往會失控,造成可怕的後果。所以每個人都必須瞭解散佈恐懼之後可能造成的惡果、謹慎發言,避免自己遭到反噬。
Thumbnail
2022/07/06
在疫情之中,「恐懼製造鏈」充斥每個角落;不管有意或無意、善意或惡意,每天都有人製造恐懼。但恐懼在傳播之後往往會失控,造成可怕的後果。所以每個人都必須瞭解散佈恐懼之後可能造成的惡果、謹慎發言,避免自己遭到反噬。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企業持續投入在新科技的研發上,最後卻難逃沒落的命運,像這樣的故事屢見不鮮。在科技快速更迭的時代下,「創新」一直被企業經理人、新創公司討論著,有很多不同的說法和理論,試圖解釋創新的各個面向。
Thumbnail
企業持續投入在新科技的研發上,最後卻難逃沒落的命運,像這樣的故事屢見不鮮。在科技快速更迭的時代下,「創新」一直被企業經理人、新創公司討論著,有很多不同的說法和理論,試圖解釋創新的各個面向。
Thumbnail
今天想來探討全球產業所面臨的挑戰與機遇,以及從不同視角所得出的思考與策略。 以下,將進一步針對目前處於一個充滿變革和機會的時代下,個人觀察到的現狀加以思考所做出的看法和建議,希望能夠為各位在應對這些挑戰時提供實際的指引。畢竟每個時代都帶來危機和轉機,過去的成功經驗未必能解鎖現今的門道 ...
Thumbnail
今天想來探討全球產業所面臨的挑戰與機遇,以及從不同視角所得出的思考與策略。 以下,將進一步針對目前處於一個充滿變革和機會的時代下,個人觀察到的現狀加以思考所做出的看法和建議,希望能夠為各位在應對這些挑戰時提供實際的指引。畢竟每個時代都帶來危機和轉機,過去的成功經驗未必能解鎖現今的門道 ...
Thumbnail
推薦閱讀:想了解如何在現有公司創新突破,並把握時代可能變遷趨勢的人。 前言:第一次接觸克里斯汀生主要是在讀各種商學文章時,偶爾都會帶到他所提出的『破壞式創新』理論 而『破壞式創新』的經典理論來源,創新必讀經典
Thumbnail
推薦閱讀:想了解如何在現有公司創新突破,並把握時代可能變遷趨勢的人。 前言:第一次接觸克里斯汀生主要是在讀各種商學文章時,偶爾都會帶到他所提出的『破壞式創新』理論 而『破壞式創新』的經典理論來源,創新必讀經典
Thumbnail
《創新者的DNA》一書中提到,創新者總是使用Why(為何)及Why not(為何不)的疑問來獲取重要洞察。以不同的方式來問Why,且不輕易對答案感到滿足,一次又一次地深入下去,將會有相當收穫。
Thumbnail
《創新者的DNA》一書中提到,創新者總是使用Why(為何)及Why not(為何不)的疑問來獲取重要洞察。以不同的方式來問Why,且不輕易對答案感到滿足,一次又一次地深入下去,將會有相當收穫。
Thumbnail
商業創新的重點不在於那個“新”字,創新的目的是為了能創造價值或是解決問題。所以一家企業在尋找創新方向的時候,只要從自身經營現狀和發展需求出發,相信就能找到很多機會!現在全球出貨量排名第三的小米在發展初期的策略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
Thumbnail
商業創新的重點不在於那個“新”字,創新的目的是為了能創造價值或是解決問題。所以一家企業在尋找創新方向的時候,只要從自身經營現狀和發展需求出發,相信就能找到很多機會!現在全球出貨量排名第三的小米在發展初期的策略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
Thumbnail
克雷頓.克里斯汀生在1995年發表在《哈佛商業評論》的這篇文章,就提到了破壞式技術對於產業的影響,以及產業中的領導公司在面對技術變化時,又是如何應對的?​
Thumbnail
克雷頓.克里斯汀生在1995年發表在《哈佛商業評論》的這篇文章,就提到了破壞式技術對於產業的影響,以及產業中的領導公司在面對技術變化時,又是如何應對的?​
Thumbnail
創新者的窘境是哈佛著名管理學者 Christensen 的代表著作,更讓他被譽為「破壞性創新之父」,影響了許多企業對於新市場、新業務的概念和見解。 這本書的核心論述,就是想觀察一些原先公認的大型企業或產業為何會無法維持競爭優勢,進而被取代,尤其在日新月異的科技業中,小蝦米鬥倒大鯨魚的例子更不勝枚舉。
Thumbnail
創新者的窘境是哈佛著名管理學者 Christensen 的代表著作,更讓他被譽為「破壞性創新之父」,影響了許多企業對於新市場、新業務的概念和見解。 這本書的核心論述,就是想觀察一些原先公認的大型企業或產業為何會無法維持競爭優勢,進而被取代,尤其在日新月異的科技業中,小蝦米鬥倒大鯨魚的例子更不勝枚舉。
Thumbnail
日前Clayton M. Christensen教授驟然離世令人惋惜,但留下了許多知名著作;從談企業因應創新擾動的「兩難」、「解答」、「修煉」,到更具體的「用途理論」、與整理業界創新者的「五個DNA」,都為業界跟學術領域帶來許多啟發。本文以這些思考與案例為起點,討論產業的創新、解構、以及重建。
Thumbnail
日前Clayton M. Christensen教授驟然離世令人惋惜,但留下了許多知名著作;從談企業因應創新擾動的「兩難」、「解答」、「修煉」,到更具體的「用途理論」、與整理業界創新者的「五個DNA」,都為業界跟學術領域帶來許多啟發。本文以這些思考與案例為起點,討論產業的創新、解構、以及重建。
Thumbnail
大企業為了追求利潤,會以專利壁壘和規模門檻保護自己,讓技術無法與街頭智慧結合;但在物聯網的時代,生產規模效益將不再是最重要的優勢,而開源設計網站和無所不在的互聯網,也讓技術不再是跨國企業的禁臠。
Thumbnail
大企業為了追求利潤,會以專利壁壘和規模門檻保護自己,讓技術無法與街頭智慧結合;但在物聯網的時代,生產規模效益將不再是最重要的優勢,而開源設計網站和無所不在的互聯網,也讓技術不再是跨國企業的禁臠。
Thumbnail
有人說「Tesla是下一個iPhone」,這句話點出的,是我們該如何看待這個軟體主導一切、新科技改變許多產業的時代。哪些創新是有破壞性的?被破壞的是誰?破壞會讓單一公司主導整個新世界嗎?會的話,是哪一家?
Thumbnail
有人說「Tesla是下一個iPhone」,這句話點出的,是我們該如何看待這個軟體主導一切、新科技改變許多產業的時代。哪些創新是有破壞性的?被破壞的是誰?破壞會讓單一公司主導整個新世界嗎?會的話,是哪一家?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