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戶長崎荷蘭商館長名錄碑的故事

更新 發佈閱讀 9 分鐘

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日本的據點,以1641年為界,之前在平戶,之後在長崎出島。日本是荷蘭東印度公司取得貴金屬的主要貨源,這些貴金屬則要用中國的絲綢和瓷器來換。為了取得中國的貨源,荷蘭東印度公司在1622年佔領澎湖,希望能像葡萄牙人的澳門一樣,就近和中國貿易。但是與明帝國的交涉不成,只好退到帝國領土以外的台灣建立據點。所以在十七世紀中葉,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東亞的主要航線就是:

巴達維亞(印尼雅加達)───臺灣───日本(平戶→長崎)

因為這樣的關係,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平戶商館和後來的長崎出島商館,在十七世紀中葉跟臺灣商館有密切的關係。

raw-image

現在長崎出島成了一座博物館,有數棟根據歷史考證復原的建築物。復原的外觀是以十九世紀初第149任(從平戶時期開始計算為第156任)商館長 Hendrik Doeff(1803-1817 在任)時的樣子重建的,因為 Doeff 是任期最長的商館長,所留下的資料也最多,是日本開國前最具代表性的荷蘭駐長崎商館長。

商館長官邸,日文作「カピタン部屋」,用閩南語常用的漢字表記來寫的話,可能會寫成「甲必丹厝」吧。這棟建築物是現在出島復原建物中最主要的資料展示室,也是最豪華的一棟。這裡面有一塊歷代平戶長崎荷蘭商館長名錄碑複製品,上面有幾個和台灣有關的人名,值得在此一提。

Fredrik Coyett,荷蘭東印度公司長崎第九(1647-1648)、十一任商館長(1652-1653),左圖為第二次任期。Coyett 就是被鄭成功打得慘兮兮的末任荷蘭台灣長官揆一。用《臺灣外記》的話來說,就叫他「揆一王」吧。但不管稱號多威,他還是衰官一名。從第一次長崎商館長的職務卸任後,改駐台灣,1651年時擔任荷蘭東印度公司駐台灣政府的第二人(或可稱為「副長官」或「次長」)。不過這也是台灣政府的官員和傳教士間內鬥最凶的時候,揆一跟當時的台灣長官 Nicolas Verburg 分屬對立的兩派。為了這場內鬥,巴達維亞當局派上席商務員 Willem Verstegen 為特使來台灣調查、調解這件事。特使於11月16日離開那天,揆一還名列出海送行的一員,但下一次他出現在《熱蘭遮城日誌》就已經是1654年3月30日的地方會議(Landdag)。這之間揆一去哪裡了?手邊沒有相關資料,但或許是在1652年夏天或秋天乘著南風離開台灣,1652年11月4日第二次擔任長崎商館長,並在1653年11月10日卸任,再乘著北風回到台灣(這時死對頭 Verburg 已經滾了)。

從上面那張長崎荷蘭商館長名錄碑也可看到,接任揆一第二個任期的人是 Gabriel Happart。這位上席商務員的兄弟 Gilbertus Happart 在台灣當牧師,也是1651年和台灣長官 Verburg 起衝突的人之一。Gilbertus Happart 在台灣史上的重要性,不在於他和長官吵架,而在於他在1650年編了 Favorlang 語辭典。這本辭典在1840年英國傳教士麥都思(Walter H. Medhurst)在巴達維亞英譯重印,是已經消失的 Favorlang 語難得的紀錄。

1652年揆一在長崎接任的人,Adriaan van der Burg 後來也以上席商務員的身分在台灣任職。前面提到1654年3月30日的地方會議上,當天早上七點他隨台灣長官 Cornelis Caesar 和未來會接任長官的揆一離開熱蘭遮城,渡過台江內海去赤崁參加地方會議。當然,這不是他第一次參加地方會議,這位仁兄也是東印度的老資格了。

稍微往上一點,還可以看到1643年度和1645年度的長崎商館長 Pieter Anthony Overtwater。他在長崎的第一個任期是1642年10月29日到1643年8月1日,第二個任期是1644年11月24日-1645年11月30日。他也在1646–1649年間當過台灣長官。1644年 Overtwater 似乎也待在台灣,而且到過北台灣,問了 Kimourij 社原住民 Theodore 五十幾個關於西班牙人統治和台灣北部金礦的問題。這位 Theodore 後來被荷蘭人任命為頭目,不過他「歪哥兼帶衰」,在荷蘭台灣史料中有不少地方提及。

這一張圖片中也可以看到上述來台灣調解內鬥的 Willem Verstegen,他在 1646-1647 年間擔任長崎商館長。他似乎是位正直可靠的人,擔任長崎商館長時曾經致信給東印度議會,說那年在東京(越南北部)的東印度公司職員私自貿易的情況特別囂張。 Verstegen 在台灣的同事,台灣長官 Francois Caron 看到這封信以後,就派前面提到的 Overtwater 偕同另外兩位上席商務員 Cornelis Caesar、Adriaan van der Burg(這兩位前文都提過了)好好檢查進港的船,看看有沒有公司職員膽敢冒犯禁令私自貿易的貨物。

指派 Overtwater 去檢查的第八任台灣長官François Caron本身也是赫赫有名的人物。從他的名字 François 就可以看出他的法裔背景。其實他是出生在現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法國新教徒,他家是逃難到法蘭德斯 Huguenot 教派信徒。當時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員工來自歐洲各國,前面提到的揆一是瑞典人,Caron 是法蘭德斯人(當時還沒有比利時),以廚師助手的身分開始在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職涯,1619年到達日本平戶,之後一直待在亞州,1628年台灣發生濱田彌兵衛挾持台灣長官 Pieter Nuyts 時,Caron 也在場。1639 年 Caron 接任平戶商館長,但他豐富的亞洲經驗,已經在他升任平戶商館長前的1636年,在歐洲出版了關於日本和暹羅的著作:Beschrijvinghe van het Machtigh Coninckryck Japan und Siam(暫譯:強大的日本和暹羅王國詳志)。在Caron 平戶商館長的任期內,荷蘭東印度在日本的據點被江戶幕府命令從平戶遷到長崎出島,讓 Caron 成為最後一任平戶商館長。 遷移在1641年完成,第一任長崎商館長是Maximiliaan La Maire,他曾在台灣擔任議長,1643-1644年台灣長官出缺時是統治台灣的官員。

raw-image

不過還是 Caron 的故事比較有趣。Caron 從日本離職後,1642年回到荷蘭領到他應得的一大筆薪水。但他似乎是個靜不下來的人,1643年他又前往亞洲,當年九月就在錫蘭帶兵攻打葡萄牙人的據點。1644-1646年間 Caron 擔任台灣長官,卸任後回到巴達維亞擔任東印度次官。不過 1651 年 Caron 就跟他的長官東印度總督 Cornelis van der Lijn 一起因為涉嫌私自貿易被叫回國。私自貿易的罪很重,可是 Caron 不知道怎麼幫自己辯護的,竟然還是全身而退了。

離開荷蘭東印度公司後,Caron 的生涯看來完了。但別忘了他還有法國血統,時值法國要開始他們在亞洲的貿易事業,而在十七世紀取代葡萄牙和西班牙成為亞洲主要歐洲勢力的荷蘭是法國的強大對手。法王路易十四任命的財政大臣,有名的 Jean-Baptiste Colbert 說服國王,於1664年成立特許的法國東印度公司,次年從荷蘭把法國裔的 François Caron 請去,帶領法國艦隊在印度和錫蘭設立據點。可惜1673年 Caron 在返回歐洲的途中,在葡萄牙里斯本外海死於海難。Caron 的一生都與大海有關,他透過海洋功成名就,也和許多不同的地方、人群發生關係。他的妻子們和小孩們也有各自的故事,但這還是讓翁佳音的〈她那韃達的馬蹄─大橋浪漫的故事〉來講好了。

原載於ephemeris vierde
https://ephemeris4.blogspot.com/2012/07/blog-post_07.html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FreeLeaf的沙龍
129會員
21內容數
東洋貓所見的長崎與世界
FreeLeaf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0/07/19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校史館中收藏的老照片中,有一張照片中的學生面露微笑,有人步行,有人牽著腳踏車,走在田間小路,左下角的輕便軌道直指背景的拇指山,是一張反映1920年代青春洋溢師範生的經典照片。但我們只要把鏡頭一轉,就會看到剛完工的北二師校舍。意外的是,這張照片中的宿舍和警衛室,在九十幾年後仍然存在。
Thumbnail
2020/07/19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校史館中收藏的老照片中,有一張照片中的學生面露微笑,有人步行,有人牽著腳踏車,走在田間小路,左下角的輕便軌道直指背景的拇指山,是一張反映1920年代青春洋溢師範生的經典照片。但我們只要把鏡頭一轉,就會看到剛完工的北二師校舍。意外的是,這張照片中的宿舍和警衛室,在九十幾年後仍然存在。
Thumbnail
2020/04/09
1643年,荷蘭船 Castricum 號奉命尋找亞洲北部傳說中的大國 Cathay 和太平洋上的金銀島。但他們不僅沒找到 Cathay,也沒找到金銀島,反而在今天的北海道、庫頁島、千島群島繞了一大圈,與當地的原住民 Ainu 人有許多交流。使這場失敗的航海,意外地成為記錄 Ainu 文化的民族誌。
Thumbnail
2020/04/09
1643年,荷蘭船 Castricum 號奉命尋找亞洲北部傳說中的大國 Cathay 和太平洋上的金銀島。但他們不僅沒找到 Cathay,也沒找到金銀島,反而在今天的北海道、庫頁島、千島群島繞了一大圈,與當地的原住民 Ainu 人有許多交流。使這場失敗的航海,意外地成為記錄 Ainu 文化的民族誌。
Thumbnail
2020/04/04
讓崎陽貓來說說金銀島的探險故事。這次會從長崎講到台灣、蝦夷地,再回到台灣。這些都是大航海時代中太平洋西岸被重視的地方。透過人人渴求的黃金,以及探險家實際的腳步,將這些原本各自孤立的地方連結成一張網絡,形成一則令後人感到有趣的故事。
Thumbnail
2020/04/04
讓崎陽貓來說說金銀島的探險故事。這次會從長崎講到台灣、蝦夷地,再回到台灣。這些都是大航海時代中太平洋西岸被重視的地方。透過人人渴求的黃金,以及探險家實際的腳步,將這些原本各自孤立的地方連結成一張網絡,形成一則令後人感到有趣的故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回首台灣歷史荷人統治是個重大轉折,沒有荷人統治並引進漢人農人,台灣不會成為漢人生息之地,歷史如果那樣發展,今天大概不會有人說出「台灣自古以來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樣的話了。
Thumbnail
回首台灣歷史荷人統治是個重大轉折,沒有荷人統治並引進漢人農人,台灣不會成為漢人生息之地,歷史如果那樣發展,今天大概不會有人說出「台灣自古以來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樣的話了。
Thumbnail
身為一個愛看書的秀才,抵達台灣之後弄點資料來讀,也是合情合理又合乎邏輯的。 這個嘛,台灣就是福建東南千里外的地區。過去不與中國往來,中國人也不知道海外有這樣的地方。 不說島,基本上台灣的尺寸比中國人過去定義的「島」要大上太多。以前的地圖、史料,都沒有記載過台灣這兩個字喔。
Thumbnail
身為一個愛看書的秀才,抵達台灣之後弄點資料來讀,也是合情合理又合乎邏輯的。 這個嘛,台灣就是福建東南千里外的地區。過去不與中國往來,中國人也不知道海外有這樣的地方。 不說島,基本上台灣的尺寸比中國人過去定義的「島」要大上太多。以前的地圖、史料,都沒有記載過台灣這兩個字喔。
Thumbnail
15世紀,素有航海王子之稱的葡萄牙英雄「亨利」推動了歷史新氣象───大航海時代的來臨。掀起了歐洲商業革命及帝國主義思潮,歐洲國家紛紛尋求海外殖民與貿易。而15世紀末,葡萄牙人東來,觀其美麗之島,不禁讚歎「FORMOSA」,至此,臺灣即有「福爾摩莎」美名之稱。 史前文化 臺灣史前時代文化,最早於距今五
Thumbnail
15世紀,素有航海王子之稱的葡萄牙英雄「亨利」推動了歷史新氣象───大航海時代的來臨。掀起了歐洲商業革命及帝國主義思潮,歐洲國家紛紛尋求海外殖民與貿易。而15世紀末,葡萄牙人東來,觀其美麗之島,不禁讚歎「FORMOSA」,至此,臺灣即有「福爾摩莎」美名之稱。 史前文化 臺灣史前時代文化,最早於距今五
Thumbnail
荷蘭人占據台灣的原始目的是在經營中日之間的轉口貿易,以圖舒緩VOC的財務壓力。幾經波折,中日轉口貿易終於在1630年代末期出現榮景,但至1941年與鄭芝龍交惡後,中國商品的來源幾乎被阻斷。但荷蘭治理台灣卻開啟了漢人殖民的契機,在荷蘭人的軍事保護下,漢人得以進入原住民的獵場狩獵,並拓展農地,從事甘蔗
Thumbnail
荷蘭人占據台灣的原始目的是在經營中日之間的轉口貿易,以圖舒緩VOC的財務壓力。幾經波折,中日轉口貿易終於在1630年代末期出現榮景,但至1941年與鄭芝龍交惡後,中國商品的來源幾乎被阻斷。但荷蘭治理台灣卻開啟了漢人殖民的契機,在荷蘭人的軍事保護下,漢人得以進入原住民的獵場狩獵,並拓展農地,從事甘蔗
Thumbnail
這位匿名為C.E.S.並且大肆「靠北老闆」的人是誰?他正是東印度公司在台灣的最後一任長官(Frederic Coyett,)以及他的同僚。1662年,他在熱蘭遮城遭鄭軍圍困九個月後,被迫投降,搭船回到巴達維亞。然而,揆一不僅沒有獲得公司體恤,還因為丟失台灣而遭到起訴,甚至被判處死刑……
Thumbnail
這位匿名為C.E.S.並且大肆「靠北老闆」的人是誰?他正是東印度公司在台灣的最後一任長官(Frederic Coyett,)以及他的同僚。1662年,他在熱蘭遮城遭鄭軍圍困九個月後,被迫投降,搭船回到巴達維亞。然而,揆一不僅沒有獲得公司體恤,還因為丟失台灣而遭到起訴,甚至被判處死刑……
Thumbnail
討論荷蘭─中國─日本三角跨國瓷器貿易的著作並不罕見,至今在中國、日本、臺灣、荷蘭、甚至東南亞國家的各大博物館亦有豐富的館藏,而本文希冀藉由荷蘭國立民族學博物館館藏為出發點,進一步將荷蘭東亞收藏的探討範圍擴張至位於荷蘭漢學重鎮萊登市的日本博物館及藍陶起源地臺夫特市的王子博物館,介紹博物館的瓷器收藏。
Thumbnail
討論荷蘭─中國─日本三角跨國瓷器貿易的著作並不罕見,至今在中國、日本、臺灣、荷蘭、甚至東南亞國家的各大博物館亦有豐富的館藏,而本文希冀藉由荷蘭國立民族學博物館館藏為出發點,進一步將荷蘭東亞收藏的探討範圍擴張至位於荷蘭漢學重鎮萊登市的日本博物館及藍陶起源地臺夫特市的王子博物館,介紹博物館的瓷器收藏。
Thumbnail
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日本的據點,以1641年為界,之前在平戶,之後在長崎出島。日本是荷蘭東印度公司取得貴金屬的主要貨源,這些貴金屬則要用中國的絲綢和瓷器來換。為了取得中國的貨源,荷蘭東印度公司在1622年佔領澎湖,希望能像葡萄牙人的澳門一樣,就近和中國貿易。但是與明帝國的交涉不成,只好退到帝國領土以外的
Thumbnail
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日本的據點,以1641年為界,之前在平戶,之後在長崎出島。日本是荷蘭東印度公司取得貴金屬的主要貨源,這些貴金屬則要用中國的絲綢和瓷器來換。為了取得中國的貨源,荷蘭東印度公司在1622年佔領澎湖,希望能像葡萄牙人的澳門一樣,就近和中國貿易。但是與明帝國的交涉不成,只好退到帝國領土以外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