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影評|《1917》:我們無法停止觀看他們迎向風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長鏡頭與沉浸感。《1917》是山姆.曼德斯在戲院打造的魔幻空間,它在表現形式上面臨許多質疑,但它的故事核心純粹而動人。

金獎導演山姆.曼德斯的最新作品《1917》採用實時(real-time)敘事,帶觀眾回到一次世界大戰的法國戰線,兩名英國士兵接獲長官命令,他們必須穿越戰場,警告前線部隊緊急停止攻擊行動,否則將會落入德軍設下的死亡陷阱。電影懸念至此建立:兩個士兵,要阻止一場戰事發生。

在 2005 年,山姆.曼德斯已經帶給觀眾戰爭題材傑作《鍋蓋頭》(Jarhead),但《1917》是曼德斯首度撰寫劇本,他與 Krysty Wilson-Cairns 共同編劇,故事取材自曼德斯祖父在一戰期間身為傳令兵的參戰經驗。這是一個非常私人的故事,而曼德斯在其中挖掘普世情感,並選擇用沉浸感強大的長鏡頭表現這個故事。

首先,最讓《1917》難以被忽視的是曼德斯與攝影指導羅傑.狄金斯傑出的合作成果。在《007:空降危機》,曼德斯與狄金斯的合作已經為重視角色塑造的諜報電影立下難以擊破的視覺標竿,而我們更能在《1917》全方位見證狄金斯的大師手筆。電影近乎全外景的拍攝方式,讓自然光源成為電影攝影的重要關鍵,狄金斯在這個刁鑽的攝影形式中找到許多不可思議的光影呈現方法──在一場夜景戲,透過信號彈打亮廢墟景象,觀者可能會想起曼德斯與狄金斯在《鍋蓋頭》中燃燒油田的光源,而戰事造成的末日景色在《1917》顯得更為凌厲。

raw-image

結構上,電影切開上下半場,一個日景與一個夜景,以連貫的長鏡頭營造時間感,這是《1917》給人的直覺印象。當我在 IMAX 影廳觀看這部電影,巨型銀幕帶來很強烈的視覺衝擊,而先拋開電影內容,我馬上開始聯想的是:《1917》能否解釋為曼德斯用傳統戲院電影回應新時代 VR 影像的一個嘗試?在一場 VR 相關的產業論壇,我曾聽過與會者談論《鳥人》導演 Alejandro G. Iñárritu 用 VR 形式拍攝墨西哥移民題材《Carne y Arena》,結合實際互動式空間,帶給觀眾深刻的沉浸感,與會者驚嘆於那個作品的實驗意義──觀眾與移民彷若合為一體,真正體會了被攝對象身在當下的感受。

《1917》可以被視為一種相似的嘗試嗎?我們都理解 VR 影像在剪輯上的難處致使其通常利用長鏡頭敘事,同時以 360 度影像加強沉浸感。《1917》同樣放棄蒙太奇,剪輯的意義回到黏接兩段連貫影像;不僅如此,如同前述提及的全外景拍攝,鏡頭刁鑽的移動方式讓電影近乎不存在傳統燈具打光的空間,反而是在持續的鏡頭運動中,觀眾幾乎能相信周圍 360 度的視覺範圍都是電影空間的一部分。

以上的效果,在龐大的劇院空間中發生,擁有無法中斷的時間進程,以傳統電影手法拍攝的《1917》帶來極為強大的沉浸感,這是一個極為「有效」的作品。

raw-image

但我們馬上就要迎接下一個問題:以沉浸感為號召,帶觀眾去「模擬」體驗一個戰爭煉獄──當一個發生在 1917 年的嚴肅老派人文故事,碰上近年來相當流行的鏡頭語言(註),如果觀眾為它的技巧喝采,又要怎麼同時為它的故事落淚?

我相信問題出在:我們是否會因為被敘事表現吸引,而讓注意力也被帶離故事的嚴肅本質?《1917》帶領觀眾進入一個有些超現實的魔幻空間,山姆.曼德斯在許多場景中堆砌出驚人的奇觀,用壯闊的大奇觀與機巧的小細節去吸引觀眾,而且他得心應手。在攝影之外,我們首先注意到的是電影美術部門的傑出成就,從狹窄的戰壕布置到遼闊的前線平原,和攝影形式呼應的美術布置,在片中無一處不令人折服。

特別讓人欣賞的是那些引人注目的小細節:士兵史考菲注意到德軍宿舍一張被遺落的舊照片,這個看似輕描淡寫的片刻在電影稍後與敘事能量連結;位處在鏡頭背面,卻與主角四目相對的軍人屍首;還有民宅中的洋娃娃,似乎暗示鏡頭外的更多故事。當主角與這些物件互動,觀眾會有一些進入電玩遊戲的錯覺──主角們遭遇險惡的戰事,還有戰火中供以喘息的片刻,這是千禧世代熟悉的第一人稱戰爭遊戲,一種熟悉的視覺語言。而這是否成為對我們主角嚴肅命運的褻瀆?這應該是完整的問題。

raw-image

很顯然地,我不這麼想。回到我的主觀經驗,我認為《1917》的故事張力沒有因為它的形式而鬆弛,這依然是一個關於人性抉擇的敘事方式,也就是觀眾熟悉的人文主義:我們相信人性具有某些特殊的質地,以致於我們會在一次又一次的抉擇中去探索人性,並試圖歸納出那些我們引以為傲、願意繼續保存並捍衛的成分。在那顆美麗的奔跑鏡頭中,史考菲與布雷克的故事體現出人文主義精神之勝利,這是《1917》的迷人之處,重點不只是他奔跑的方式,而是我們從中「看」出他奔跑的原因。

曾經有些人在戰場上做出艱難的選擇,而他們的故事讓後世持續銘記。長鏡頭的刁鑽形式固然搶眼,但一旦觀者確認自己仍在戲劇高潮受到人文精神的召喚,我想我們就不應該因為形式可能帶來的愉悅去否定它。

我們相信這些故事可以被更多不同的形式述說,而觀眾也會反覆再被這種精神召喚,口說、文字、視聽語言、沉浸體驗⋯⋯。身為一個觀眾,我在《1917》數度被主觀鏡頭帶來的衝擊效果打動。身處在和平年代,少有觀眾能輕易宣稱自己體會過戰爭的險惡,但或許我們仍然有機會從靶場上的煙硝味,或是生活中實際遭遇的驚險片刻去試圖想像戰場當下、人類面臨的本能反應:腦袋一片空白、失去方向感──當曼德斯的鏡位帶我從兩位士兵後方窺視眼前的危險,鏡頭帶來一種比傳統觀點鏡頭更驚人的體驗。

raw-image

實時敘事的妙處是,在無法切斷的時間感受中,因為鏡位連貫,觀者接收到一種承諾:鏡頭並不會在下一秒被切斷,時間是連續的,這意味著角色身處的危險就是觀者身處的危險,他們無法從電影技巧的黏貼中突然跳脫出這個環境,我們也無法停止觀看他們面臨的風險。當他們選擇冒險,觀眾可以感受到真正的勇氣──儘管那種勇氣有時是魯莽的,但我們無法在那樣的環境下,對一個想家的孩子苛求太多。

經過百年之後,戰爭曾經造成的傷痕與經驗,依然在用多種不同的方法提醒後世觀眾,歷史上人類曾經付出的代價。無論我們找到甚麼樣的形式去說故事,只要它仍然吸引觀眾進入故事,我皆相信這種嘗試有助於我們發掘同理的更多可能。這是《1917》的魔法,而我相信,我感同身受。

全文劇照:IMDb
註:許多人認為,艾方索.柯朗的《人類之子》(Children of Men,2006)是讓這種鏡頭語言在近年來如此流行的濫觴,甚至在某些模仿的情境中有炫技之嫌。

看更多專為影癡而生的好內容,就一起來支持【釀電影】吧!

釀電影除了臉書粉絲專頁,最近也設立了 IG 帳號,以及 Line@ 帳號,不同平台會以不同方式經營、露出,並提供不一樣的優惠活動,請大家記得追蹤鎖定!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釀電影,啜一口電影的美好。
4.8K會員
2.0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7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Thumbnail
2025/04/17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藉由兩位英軍士兵接受一項傳令任務,見證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煉獄環境,並企圖阻止一場浩劫:我深深被電影所呈現的質感、氣氛所吸引,小人物在大時代、大事件、大格局的描述下,成功製造了臨場氣氛外,讓人思考生命的意義與人世間萬事萬物的紛擾,到底我們存在的價值是什麼?
Thumbnail
藉由兩位英軍士兵接受一項傳令任務,見證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煉獄環境,並企圖阻止一場浩劫:我深深被電影所呈現的質感、氣氛所吸引,小人物在大時代、大事件、大格局的描述下,成功製造了臨場氣氛外,讓人思考生命的意義與人世間萬事萬物的紛擾,到底我們存在的價值是什麼?
Thumbnail
第一次被一鏡到底的攝影技法震撼是2007年的《贖罪》,恰巧也是戰爭的場面......
Thumbnail
第一次被一鏡到底的攝影技法震撼是2007年的《贖罪》,恰巧也是戰爭的場面......
Thumbnail
這雖為兩位准下士奮不顧身的傳遞軍令,最後使命必達的故事,也像是出現在章回小說中「過五關斬六將」的傳奇,也彷彿是在「無人之地」絕處逢生的闖關過程,但不論用何種方式來比擬,無疑的,這是一段在死蔭的幽谷中,透過鏡頭的跟拍,尋找溫暖與希望的生命備忘錄。   曾執導過《007:空降危機》(Skyfall)、《
Thumbnail
這雖為兩位准下士奮不顧身的傳遞軍令,最後使命必達的故事,也像是出現在章回小說中「過五關斬六將」的傳奇,也彷彿是在「無人之地」絕處逢生的闖關過程,但不論用何種方式來比擬,無疑的,這是一段在死蔭的幽谷中,透過鏡頭的跟拍,尋找溫暖與希望的生命備忘錄。   曾執導過《007:空降危機》(Skyfall)、《
Thumbnail
慶幸自己看電影前從來不先看預告片或影評,因此對1917沒有任何預設和過多的期望,一進電影院,便跟著鏡頭走,這一入便跟著片中史考菲和布雷克走過一戰搶救德文郡軍團第二營那一日,短短兩小時毫無冷場。
Thumbnail
慶幸自己看電影前從來不先看預告片或影評,因此對1917沒有任何預設和過多的期望,一進電影院,便跟著鏡頭走,這一入便跟著片中史考菲和布雷克走過一戰搶救德文郡軍團第二營那一日,短短兩小時毫無冷場。
Thumbnail
從藝術與體驗的觀點,來看奧斯卡獲獎電影《1917》是如何讓觀眾在近兩小時(119min)的時間裡,讓你愛上他的。
Thumbnail
從藝術與體驗的觀點,來看奧斯卡獲獎電影《1917》是如何讓觀眾在近兩小時(119min)的時間裡,讓你愛上他的。
Thumbnail
實時敘事的妙處是,在無法切斷的時間感受中,因為鏡位連貫,觀者接收到一種承諾:鏡頭並不會在下一秒被切斷,時間是連續的,意味著角色身處的危險就是觀者的危險,他們無法從電影技巧的黏貼中突然跳脫出這環境,我們也無法停止觀看他們面臨的風險。當他們選擇冒險,觀眾可以感受到真正的勇氣──儘管那勇氣有時是魯莽的
Thumbnail
實時敘事的妙處是,在無法切斷的時間感受中,因為鏡位連貫,觀者接收到一種承諾:鏡頭並不會在下一秒被切斷,時間是連續的,意味著角色身處的危險就是觀者的危險,他們無法從電影技巧的黏貼中突然跳脫出這環境,我們也無法停止觀看他們面臨的風險。當他們選擇冒險,觀眾可以感受到真正的勇氣──儘管那勇氣有時是魯莽的
Thumbnail
這是一部強調視覺感受和意象的作品,沒有龐大的戰爭場面或激烈的火力對抗,甚至可以說,這部片絕大多數的戰鬥都是極小規模的武裝衝突。 但觀眾在螢幕裡投射的對象終究是人,我們想看到角色在故事裡發生了那些事情,這點1917完全抓住了觀眾的注意力,它所有的場面都是以「人」為出發點,是人對週遭事物的感官反應。
Thumbnail
這是一部強調視覺感受和意象的作品,沒有龐大的戰爭場面或激烈的火力對抗,甚至可以說,這部片絕大多數的戰鬥都是極小規模的武裝衝突。 但觀眾在螢幕裡投射的對象終究是人,我們想看到角色在故事裡發生了那些事情,這點1917完全抓住了觀眾的注意力,它所有的場面都是以「人」為出發點,是人對週遭事物的感官反應。
Thumbnail
【1917】海報/來源:IMDB         看完電影的當下,我對於電影利用這種偽一鏡到底的拍攝方式所表現出來的效果感到非常震撼,即便它並非第一部利用這種手法拍攝的電影,在得知其的幕後製作過程,完全在外景拍攝與最長的拍攝鏡頭甚至高達9分鐘以上,實在是讓人為之欽佩,導演山姆曼德斯(Sam Mend
Thumbnail
【1917】海報/來源:IMDB         看完電影的當下,我對於電影利用這種偽一鏡到底的拍攝方式所表現出來的效果感到非常震撼,即便它並非第一部利用這種手法拍攝的電影,在得知其的幕後製作過程,完全在外景拍攝與最長的拍攝鏡頭甚至高達9分鐘以上,實在是讓人為之欽佩,導演山姆曼德斯(Sam Mend
Thumbnail
每個世代都有屬於自己的戰爭電影,談到上個世紀的戰爭電影總是不離《搶救雷恩大兵》,而《1917》的出現不僅標誌了這個世代的戰爭電影,更是一部超越以往經典的世紀之作。 除了被熱烈討論的一鏡到底以外,電影對於戰爭的獨特視角,敘事時間與電影時間的精準互文,讓兩個無名小卒的故事,成就了偉大的戰爭史詩。
Thumbnail
每個世代都有屬於自己的戰爭電影,談到上個世紀的戰爭電影總是不離《搶救雷恩大兵》,而《1917》的出現不僅標誌了這個世代的戰爭電影,更是一部超越以往經典的世紀之作。 除了被熱烈討論的一鏡到底以外,電影對於戰爭的獨特視角,敘事時間與電影時間的精準互文,讓兩個無名小卒的故事,成就了偉大的戰爭史詩。
Thumbnail
只有經歷過生離死別的痛苦,才知道我們對彼此的愛有多深   !戰場最可怕的,不是漫天烽火孤獨死寂,而是當你面對從未見面,根本沒有深仇大恨的陌生人,只因為敵我政治立場不同,
Thumbnail
只有經歷過生離死別的痛苦,才知道我們對彼此的愛有多深   !戰場最可怕的,不是漫天烽火孤獨死寂,而是當你面對從未見面,根本沒有深仇大恨的陌生人,只因為敵我政治立場不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