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影評|《1917》:我們無法停止觀看他們迎向風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長鏡頭與沉浸感。《1917》是山姆.曼德斯在戲院打造的魔幻空間,它在表現形式上面臨許多質疑,但它的故事核心純粹而動人。
金獎導演山姆.曼德斯的最新作品《1917》採用實時(real-time)敘事,帶觀眾回到一次世界大戰的法國戰線,兩名英國士兵接獲長官命令,他們必須穿越戰場,警告前線部隊緊急停止攻擊行動,否則將會落入德軍設下的死亡陷阱。電影懸念至此建立:兩個士兵,要阻止一場戰事發生。
在 2005 年,山姆.曼德斯已經帶給觀眾戰爭題材傑作《鍋蓋頭》(Jarhead),但《1917》是曼德斯首度撰寫劇本,他與 Krysty Wilson-Cairns 共同編劇,故事取材自曼德斯祖父在一戰期間身為傳令兵的參戰經驗。這是一個非常私人的故事,而曼德斯在其中挖掘普世情感,並選擇用沉浸感強大的長鏡頭表現這個故事。
首先,最讓《1917》難以被忽視的是曼德斯與攝影指導羅傑.狄金斯傑出的合作成果。在《007:空降危機》,曼德斯與狄金斯的合作已經為重視角色塑造的諜報電影立下難以擊破的視覺標竿,而我們更能在《1917》全方位見證狄金斯的大師手筆。電影近乎全外景的拍攝方式,讓自然光源成為電影攝影的重要關鍵,狄金斯在這個刁鑽的攝影形式中找到許多不可思議的光影呈現方法──在一場夜景戲,透過信號彈打亮廢墟景象,觀者可能會想起曼德斯與狄金斯在《鍋蓋頭》中燃燒油田的光源,而戰事造成的末日景色在《1917》顯得更為凌厲。
結構上,電影切開上下半場,一個日景與一個夜景,以連貫的長鏡頭營造時間感,這是《1917》給人的直覺印象。當我在 IMAX 影廳觀看這部電影,巨型銀幕帶來很強烈的視覺衝擊,而先拋開電影內容,我馬上開始聯想的是:《1917》能否解釋為曼德斯用傳統戲院電影回應新時代 VR 影像的一個嘗試?在一場 VR 相關的產業論壇,我曾聽過與會者談論《鳥人》導演 Alejandro G. Iñárritu 用 VR 形式拍攝墨西哥移民題材《Carne y Arena》,結合實際互動式空間,帶給觀眾深刻的沉浸感,與會者驚嘆於那個作品的實驗意義──觀眾與移民彷若合為一體,真正體會了被攝對象身在當下的感受。
《1917》可以被視為一種相似的嘗試嗎?我們都理解 VR 影像在剪輯上的難處致使其通常利用長鏡頭敘事,同時以 360 度影像加強沉浸感。《1917》同樣放棄蒙太奇,剪輯的意義回到黏接兩段連貫影像;不僅如此,如同前述提及的全外景拍攝,鏡頭刁鑽的移動方式讓電影近乎不存在傳統燈具打光的空間,反而是在持續的鏡頭運動中,觀眾幾乎能相信周圍 360 度的視覺範圍都是電影空間的一部分。
以上的效果,在龐大的劇院空間中發生,擁有無法中斷的時間進程,以傳統電影手法拍攝的《1917》帶來極為強大的沉浸感,這是一個極為「有效」的作品。
但我們馬上就要迎接下一個問題:以沉浸感為號召,帶觀眾去「模擬」體驗一個戰爭煉獄──當一個發生在 1917 年的嚴肅老派人文故事,碰上近年來相當流行的鏡頭語言(註),如果觀眾為它的技巧喝采,又要怎麼同時為它的故事落淚?
我相信問題出在:我們是否會因為被敘事表現吸引,而讓注意力也被帶離故事的嚴肅本質?《1917》帶領觀眾進入一個有些超現實的魔幻空間,山姆.曼德斯在許多場景中堆砌出驚人的奇觀,用壯闊的大奇觀與機巧的小細節去吸引觀眾,而且他得心應手。在攝影之外,我們首先注意到的是電影美術部門的傑出成就,從狹窄的戰壕布置到遼闊的前線平原,和攝影形式呼應的美術布置,在片中無一處不令人折服。
特別讓人欣賞的是那些引人注目的小細節:士兵史考菲注意到德軍宿舍一張被遺落的舊照片,這個看似輕描淡寫的片刻在電影稍後與敘事能量連結;位處在鏡頭背面,卻與主角四目相對的軍人屍首;還有民宅中的洋娃娃,似乎暗示鏡頭外的更多故事。當主角與這些物件互動,觀眾會有一些進入電玩遊戲的錯覺──主角們遭遇險惡的戰事,還有戰火中供以喘息的片刻,這是千禧世代熟悉的第一人稱戰爭遊戲,一種熟悉的視覺語言。而這是否成為對我們主角嚴肅命運的褻瀆?這應該是完整的問題。
很顯然地,我不這麼想。回到我的主觀經驗,我認為《1917》的故事張力沒有因為它的形式而鬆弛,這依然是一個關於人性抉擇的敘事方式,也就是觀眾熟悉的人文主義:我們相信人性具有某些特殊的質地,以致於我們會在一次又一次的抉擇中去探索人性,並試圖歸納出那些我們引以為傲、願意繼續保存並捍衛的成分。在那顆美麗的奔跑鏡頭中,史考菲與布雷克的故事體現出人文主義精神之勝利,這是《1917》的迷人之處,重點不只是他奔跑的方式,而是我們從中「看」出他奔跑的原因。
曾經有些人在戰場上做出艱難的選擇,而他們的故事讓後世持續銘記。長鏡頭的刁鑽形式固然搶眼,但一旦觀者確認自己仍在戲劇高潮受到人文精神的召喚,我想我們就不應該因為形式可能帶來的愉悅去否定它。
我們相信這些故事可以被更多不同的形式述說,而觀眾也會反覆再被這種精神召喚,口說、文字、視聽語言、沉浸體驗⋯⋯。身為一個觀眾,我在《1917》數度被主觀鏡頭帶來的衝擊效果打動。身處在和平年代,少有觀眾能輕易宣稱自己體會過戰爭的險惡,但或許我們仍然有機會從靶場上的煙硝味,或是生活中實際遭遇的驚險片刻去試圖想像戰場當下、人類面臨的本能反應:腦袋一片空白、失去方向感──當曼德斯的鏡位帶我從兩位士兵後方窺視眼前的危險,鏡頭帶來一種比傳統觀點鏡頭更驚人的體驗。
實時敘事的妙處是,在無法切斷的時間感受中,因為鏡位連貫,觀者接收到一種承諾:鏡頭並不會在下一秒被切斷,時間是連續的,這意味著角色身處的危險就是觀者身處的危險,他們無法從電影技巧的黏貼中突然跳脫出這個環境,我們也無法停止觀看他們面臨的風險。當他們選擇冒險,觀眾可以感受到真正的勇氣──儘管那種勇氣有時是魯莽的,但我們無法在那樣的環境下,對一個想家的孩子苛求太多。
經過百年之後,戰爭曾經造成的傷痕與經驗,依然在用多種不同的方法提醒後世觀眾,歷史上人類曾經付出的代價。無論我們找到甚麼樣的形式去說故事,只要它仍然吸引觀眾進入故事,我皆相信這種嘗試有助於我們發掘同理的更多可能。這是《1917》的魔法,而我相信,我感同身受。
全文劇照:IMDb
註:許多人認為,艾方索.柯朗的《人類之子》(Children of Men,2006)是讓這種鏡頭語言在近年來如此流行的濫觴,甚至在某些模仿的情境中有炫技之嫌。

釀電影除了臉書粉絲專頁,最近也設立了 IG 帳號,以及 Line@ 帳號,不同平台會以不同方式經營、露出,並提供不一樣的優惠活動,請大家記得追蹤鎖定!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還很喜歡的另一幕,是當喬喬告訴在納粹青年團的好友:「我家牆裡的猶太女孩⋯⋯現在算是我女朋友了。」戴眼鏡的圓臉小男孩一邊推著炸彈一邊驚呼:「哇,太好了,你有女朋友了!」沒有任何一絲猶豫和質疑。彷彿所有美好的、與愛有關的人事物,無論背負了什麼標籤,都不需要被質疑。
綜觀以上「美學、精神、情感」的啟示以及「電影院體驗」的兩大面向,馬丁.史柯西斯的《愛爾蘭人》無疑能成為日前引起非議的言論的最佳辯證,以此部作品來印證導演對於電影始終如一的堅持,同時在科技日益推進造成觀影習慣改變、以及「系列大作」日漸推擠著藝術電影生存空間的困境之中,仍能保護著自身對於電影藝術的信仰。
《婚姻故事》最令旁觀者痛苦的,是看兩個好人懷抱的善意被制度摧毀,順便還破產。曾經充滿真實感情的婚姻,被一堆技術性的、複雜離譜的問題,打成荒謬笑話。查理好不容易贏得的麥克阿瑟「天才」獎,大概全要拿去付律師費了,看起來律師才是天才。但查理與妮可終究走過地獄般的炙熱考驗,從另一端活著出來,成為不同型態⋯⋯
《世紀末遇見你》導演路奇歐卡斯楚曾在訪談中提及自己是個影迷,熱愛觀賞各種電影,第一部作品必然汲取不少前人的養分。儘管如此,《世紀末遇見你》洗鍊的清新質感,及其深邃的情感,依然讓人耳目一新。作為一名新銳導演,他就像電影中的主角奧喬,仍在尋找專屬自己的語言。他沒有迷失於茫茫影史經典之海,他將會找到自己。
自然與人是否有和諧的時候?彼此依賴、互相詮釋,成為密不可分的一體。《擺渡之歌》實現了這個光景。不論是依山傍水的群青、彩霞餘暉的豔紅,還是落雪紛紛的蒼白,都與景中人相映相襯。一場電影像一幅寫意山水畫,寫人時用工筆,寫景時用潑墨,在大開大闔間,呈現最難以明說的空靈之境。
現今在職場上,女性正急起直追,在政治界女性開始取得權利,在家庭裡女性也支撐了部分家庭開銷,若說付出多少義務也代表了擁有多少權力,那麼男性完全掌權的正當性不斷減弱。過去被隱形的家務成本開始越來越被注意,教育程度伴隨著女性就業率的提升,那些立於女性足前、被時代沖刷的門檔已開始出現裂痕。
我還很喜歡的另一幕,是當喬喬告訴在納粹青年團的好友:「我家牆裡的猶太女孩⋯⋯現在算是我女朋友了。」戴眼鏡的圓臉小男孩一邊推著炸彈一邊驚呼:「哇,太好了,你有女朋友了!」沒有任何一絲猶豫和質疑。彷彿所有美好的、與愛有關的人事物,無論背負了什麼標籤,都不需要被質疑。
綜觀以上「美學、精神、情感」的啟示以及「電影院體驗」的兩大面向,馬丁.史柯西斯的《愛爾蘭人》無疑能成為日前引起非議的言論的最佳辯證,以此部作品來印證導演對於電影始終如一的堅持,同時在科技日益推進造成觀影習慣改變、以及「系列大作」日漸推擠著藝術電影生存空間的困境之中,仍能保護著自身對於電影藝術的信仰。
《婚姻故事》最令旁觀者痛苦的,是看兩個好人懷抱的善意被制度摧毀,順便還破產。曾經充滿真實感情的婚姻,被一堆技術性的、複雜離譜的問題,打成荒謬笑話。查理好不容易贏得的麥克阿瑟「天才」獎,大概全要拿去付律師費了,看起來律師才是天才。但查理與妮可終究走過地獄般的炙熱考驗,從另一端活著出來,成為不同型態⋯⋯
《世紀末遇見你》導演路奇歐卡斯楚曾在訪談中提及自己是個影迷,熱愛觀賞各種電影,第一部作品必然汲取不少前人的養分。儘管如此,《世紀末遇見你》洗鍊的清新質感,及其深邃的情感,依然讓人耳目一新。作為一名新銳導演,他就像電影中的主角奧喬,仍在尋找專屬自己的語言。他沒有迷失於茫茫影史經典之海,他將會找到自己。
自然與人是否有和諧的時候?彼此依賴、互相詮釋,成為密不可分的一體。《擺渡之歌》實現了這個光景。不論是依山傍水的群青、彩霞餘暉的豔紅,還是落雪紛紛的蒼白,都與景中人相映相襯。一場電影像一幅寫意山水畫,寫人時用工筆,寫景時用潑墨,在大開大闔間,呈現最難以明說的空靈之境。
現今在職場上,女性正急起直追,在政治界女性開始取得權利,在家庭裡女性也支撐了部分家庭開銷,若說付出多少義務也代表了擁有多少權力,那麼男性完全掌權的正當性不斷減弱。過去被隱形的家務成本開始越來越被注意,教育程度伴隨著女性就業率的提升,那些立於女性足前、被時代沖刷的門檔已開始出現裂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帝國浩劫:美國內戰》以記者的中立視角、採用平實的風格敘事,確實規避掉如《現代啟示錄》那樣意在反戰卻浪漫化戰爭的問題,並且有力地提醒大家,一旦進入戰爭狀態,就沒有文明討論意見的空間了,只剩下求生存與殺敵。至於明瞭這點的人們在真實世界裡有沒有辦法阻止戰爭發生?就是個令人傷感的問題了。
Thumbnail
※本文有院線電影《帝國浩劫:美國內戰(Civil War)》的部分情節劇情透露。
Thumbnail
「我們從不去問,我們拍下來讓大家去問。」《帝國浩劫:美國內戰》表面上是一部戰爭電影,實質上是一部公路電影,並用一個架空的戰爭來包裝的現代警世寓言。
Thumbnail
生於 1935 年的希臘導演泰奧・安哲羅普洛斯,其作品題材向來以國族、歷史、命運見長,並善於運用長鏡頭(Long take)推移來折疊時空變化,營造有別於純粹紀實的魔幻與詩意。約略三十歲才成為導演的他,自陳長鏡頭與畫外空間的美學運用分別受到了溝口健二和安東尼奧尼、以及柏格曼的《假面》啟發
Thumbnail
講者:史惟筑(中央法文系助理教授、法國里昂第二大學文學與藝術博士) 時間:2021.6.15 1. 問題意識:當代電影如何思考電影?電影經驗?電影的意義是什麼? 2. 起源:一般電影史認為電影的起源是1895.12.28盧米埃兄弟在晚上9點的巴黎大咖啡廳放映付費的電影─火車進站
Thumbnail
最近看了改編自電影的影集,包括【史密斯任務】、【真愛挑日子】、【紳士追殺令】,如果沒有先入為主的偏見,或許它們都是好看的吧?!
Thumbnail
還未買票便很常見到一個詞在形容這部電影:史詩感,觀影時便不斷想,什麼是史詩感?
Thumbnail
我本來就愛看電影。電影彷彿是另個世界,讓人可以隨著銀幕上的角色一同喜怒哀樂,演員、聲光、故事、剪輯、特效,都扮演了一定的角色。不同的手法、多變的題材、濃縮的故事,短短2小時的體驗,有時離開電影院後,仍舊念念不忘、甚至跟朋友討論上好幾個月。
Thumbnail
當初會選擇找這部電影DVD來看,是由於出自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產生興趣,因為這部電影提到的主軸故事筆者以前就有耳聞,只是不知道它的詳細經過。整體而言,《死間行動》的故事交代完整,筆者滿意導演的敘事手法,然而仍然有些待改進的部分,筆者將會在文末說明。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帝國浩劫:美國內戰》以記者的中立視角、採用平實的風格敘事,確實規避掉如《現代啟示錄》那樣意在反戰卻浪漫化戰爭的問題,並且有力地提醒大家,一旦進入戰爭狀態,就沒有文明討論意見的空間了,只剩下求生存與殺敵。至於明瞭這點的人們在真實世界裡有沒有辦法阻止戰爭發生?就是個令人傷感的問題了。
Thumbnail
※本文有院線電影《帝國浩劫:美國內戰(Civil War)》的部分情節劇情透露。
Thumbnail
「我們從不去問,我們拍下來讓大家去問。」《帝國浩劫:美國內戰》表面上是一部戰爭電影,實質上是一部公路電影,並用一個架空的戰爭來包裝的現代警世寓言。
Thumbnail
生於 1935 年的希臘導演泰奧・安哲羅普洛斯,其作品題材向來以國族、歷史、命運見長,並善於運用長鏡頭(Long take)推移來折疊時空變化,營造有別於純粹紀實的魔幻與詩意。約略三十歲才成為導演的他,自陳長鏡頭與畫外空間的美學運用分別受到了溝口健二和安東尼奧尼、以及柏格曼的《假面》啟發
Thumbnail
講者:史惟筑(中央法文系助理教授、法國里昂第二大學文學與藝術博士) 時間:2021.6.15 1. 問題意識:當代電影如何思考電影?電影經驗?電影的意義是什麼? 2. 起源:一般電影史認為電影的起源是1895.12.28盧米埃兄弟在晚上9點的巴黎大咖啡廳放映付費的電影─火車進站
Thumbnail
最近看了改編自電影的影集,包括【史密斯任務】、【真愛挑日子】、【紳士追殺令】,如果沒有先入為主的偏見,或許它們都是好看的吧?!
Thumbnail
還未買票便很常見到一個詞在形容這部電影:史詩感,觀影時便不斷想,什麼是史詩感?
Thumbnail
我本來就愛看電影。電影彷彿是另個世界,讓人可以隨著銀幕上的角色一同喜怒哀樂,演員、聲光、故事、剪輯、特效,都扮演了一定的角色。不同的手法、多變的題材、濃縮的故事,短短2小時的體驗,有時離開電影院後,仍舊念念不忘、甚至跟朋友討論上好幾個月。
Thumbnail
當初會選擇找這部電影DVD來看,是由於出自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產生興趣,因為這部電影提到的主軸故事筆者以前就有耳聞,只是不知道它的詳細經過。整體而言,《死間行動》的故事交代完整,筆者滿意導演的敘事手法,然而仍然有些待改進的部分,筆者將會在文末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