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簡單介紹一下,Dale C. Copeland所提出的理論,用來解釋大戰發生起源,他稱之為「動態差異理論」(Dynamic Differentials Theory)。這邊分享另外一種現實主義理論給讀者知道,讀者就可大概知道,網路上有些認為某些國家必有一戰,其理由大概是出自何處,以及謬誤與否在哪。
科普蘭解釋發生大戰的原因,基本觀點還是「預防性戰爭」,主要的觀念圍繞在一點上:「力量正在衰弱的強國擔心優勢的喪失因而發起戰爭」。
因為大戰是一種很奇妙的狀態,每一個強國都被扯入其中,投入的資源都是總體性,且不管願意不願意,都有國家因此被分裂、瓦解甚至消失。這照道理說,沒有國家會啟動自殺行為,將命運賭注在一場牽扯大多數國家的大戰,不過現實上就是發生了,討論這種精神異常沒有意義。
科普蘭的認知是,衰退是一種無可避免的狀態,而強國怎樣認知到自己的衰弱,因此發起戰爭?這個認知狀態顯然要配合各種體系,而非是絕對的。他的解釋,主要是在力量的差異上,已經處於下風的國家又正在衰退,沒有理由自殺,所以他認為只有力量最高層級的「強權」才有此動機。
他以多極、雙極、單極體系來大致說明可能的狀態。
在多極體系中,有一個國家在軍事上處於絕對優勢,具有對抗其他國家聯合體系的能力,且此國家面臨衰退,則會認為若不動手先擊垮其他國家,霸權優勢將會失去。
多極體系中,只要力量並非處在霸權地位的國家,沒有發動大戰的理由。因為相對弱小,必須借具同盟的力量才能抗衡霸權國,且因為比較弱小,萬一真的開打,極可能的狀況是讓第三者漁翁得利。
雙極體系中,因為霸權國要擊敗的對手只有一個,所以即使雙方力量差距不大,只要他認為有相對的優勢,就可能動手。
而單極體系,則是霸權國衰退時,為了擔憂自身的地位,則預防性的對任何有威脅性的強權發動攻勢。
讀者可以看到,單單光是這種講法,例外就一堆了,所以科普蘭認為,力量的相比是一回事,同時也要定義衰退,衰退究竟是快速的、緩慢的?是經濟上的還是軍事上的?他認為重點要放在,霸權國衰退時,是處於什麼衰退狀態?他認為有三種衰退狀態需要討論:
- 第一種,是霸權國本身因為過於強大,內部自先腐化,導致經濟逐漸停滯成長,領導人會發現努力改善內政無法挽回頹勢,發動對外戰爭還比較簡單。
- 第二種,是霸權國評估與對手的差距,是否認為這個衰退無法藉由其他方式挽回,衰退將直到霸權地位被取代為止,若是如此的話則可能發動預防性戰爭。
- 第三種,即結盟的狀況,霸權國赫然發現其他國家已經結盟成為一個極具威脅性的對手,且相對來說已經對霸權國產生影響,霸權國則認為若不先一步擊潰這個聯盟,未來則一定處於不利的地位。
讀者到此為止可以看出,科普蘭的想法建構在預防性戰爭,但其基礎仍是「均勢」思想。
這套理論的優點,是在解釋「戰爭機會」上非常有效,幾乎可以涵蓋古今中外所有大戰。但是,對於戰爭動機卻沒有多大解釋能力,讀者應該也知道,戰爭的動機往往是複雜且多元的,很難歸納出大戰的起源,究竟是因為哪一個原因,如同一次大戰的爆發,奧匈帝國太子遇刺是原因,但真的是一切的根源嗎?
再來,動態差異理論也沒有辦法,解釋戰爭以外的外交問題,一個國家的國防與外交,就好比一個人的筆與劍,談判與戰爭都只是一種獲得利益的方法,動刀與動筆的效力也可能是一樣的好。
所以,這套理論整體評估起來,效力是屬於中等。在解釋發動戰爭的均勢上很有效,但對動機與國關外交上的解釋能力就很弱。
不過⋯⋯至少這也可以提供一種解釋法給讀者,起碼用來看懂一些網路上的什麼兩岸大戰等等說法,還蠻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