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平台

含有「數位平台」共 10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聽過「媒體議價法」嗎?簡單來說就是主流的新聞媒體和新聞學者近年來認為,新聞媒體的數位廣告收入太少,都是被搜尋平台和社群平台害的,所以要求Google和Meta付錢給新聞媒體。這集節目我先從支持者最喜歡提的「澳洲版媒體議價法」,來分析一下支持立法的邏輯,最後講一下我覺得整個立法理由的謬誤有哪些。
Thumbnail
2021年5月中旬入列Vocus展開數位平台寫作。在此之前,我是一個在大學中文系任教的專業學者,雖然我也在大陸的〔百度網〕以及台灣UDN報系經營部落格,大多數的心力,其實是放在唐代文學的教學與研究上;目這些部落格仍存在,但是已多年沒有更新。
Thumbnail
恭喜突破!
本文嘗試從Web2、Web3角度來看媒體議價法,並提及數位主權、歐盟數位市場法、著作權、鄰接權等概念,且探討澳洲立法例、我國法規草案等核心問題。
Thumbnail
作為一位數位平台寫作人,必須天天寫作、天天發表,這是毅力的挑戰;而且必須維持水準、內容翻新,所以更是智力的琢磨。自從參與數位寫作以來,我承受過一些挫折,也有過一點點思考。以下是微末的心得,寫出來彼此共勉。
Thumbnail
說的調理分明,同時又很實用。謝謝你的分享。
如果你喜歡這個專題,歡迎 #單筆 或 #定期定額 贊助我們,這將能支持我們持續關心並投入媒體環境監督觀察、兒少閱聽權益、關注新聞自由等工作,謝謝你一直以來的支持與鼓勵!
Thumbnail
在「新媒體宣教」(容我先嘆口氣)喊得震天響的今日,雖然我不太贊同那種強調神學無用或亂拿經文來佐證「新媒體」的作為,但每每逛到那些組織的網站,還是會暗暗驚嘆幾聲,然後不免疑惑「我大批西踢真的沒人才嗎?」
Thumbnail
補充#1:筆者的一位大學長,曾任台北大專中心傳道師,他在閱讀此篇文章後,於臉書做了一些回應,在取得他的同意後,將其回饋意見移植此處,供讀者參考。 1. 目前至少以台北中會的經驗,網路和數位化都是大眾傳播部在負責,所以應該是以整體大傳的角度思考這個問題。(例如我之前的中會主要其實是在弄北中月報XD) 2. (應原書寫者要求,此點刪除) 3. 教會內部的東西,其實會更多使用封閉式的社群媒體,ex.line,大部分資訊其實是在那邊流轉。 4. 某中會網站主要的功能其實是下載公文,而不是讓大家搜尋,因為其實沒事根本很少人會上中會網站(除了研究者?),所以社群媒體可能才是相對重要的。 5. 網站建置的意義性和必要性到底是什麼?人力和經費從何來?中會並沒有足夠的錢,但實際不足以支持網路化,或大量投資到網路社媒。(你可能高估中會的事工費和負擔金了)而就算建制好了之後,實際上中會裡頭的人(應該是運作機體的人)還不一定有時間和能力運作呢~
每周一篇文章的讀書會心得報告摘要與筆記,本次分享的文章為:種菜也數位轉型?以「種番茄」的小農為例,談轉型 3 階段。 1. 數位轉型:用科技轉型企業的營運模式 2. 智慧農業; 3. 數位化→數位優化→數位轉型; 6. 數位轉型是「數據、科技、商業模式」三者持續互動。
Thumbnail
1.  一次看懂各種異星人入侵的手法   異星入侵已經無孔不入,如何找出公式破解異星人的來源,端看各方豪傑解讀與帶入公式。 A.  假欲作真時真亦假 假帳號、人頭帳號大軍大舉入侵滲透我們的日常,透過數位平台試圖取代真實的內容,閱聽成了習慣後,每個人的認知就會被「洗刷刷」,或者因為其輕鬆便利快速內容而
記者這個行業為的是什麼而存在?從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對記者謾罵成了網友最愛做的事情,諸如「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或是「妓者」這樣刻意貶低新聞媒體的詞彙層出不窮,彷彿只要說出這些詞彙,鄉民們就能提高自己的身價,就能成為那個看破一切、高人一等,客觀中立又有批判進步價值的人。
作者:陳華夫 我當初在社交平台Line上,與舊識好友「早安」之餘,還貼了些感觸牢騷的文章,偶而也搏得「按讚」,但貼文不能太長,數百字就會「洗版」掉他人的貼文。於是在友人建議下,我以「部落格」連結代替貼文。一來可以寫點長文,二來不必費勁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