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外戰略(外行人初級者向)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回到老本行上,這邊稍為介紹一下中國的對外戰略,對於專業的軍事迷跟專家來說,這應該都是老掉牙的題目。但不少新同學跟年輕的朋友,好像對中國的思維都有一些…呃,不大對的想法。
談戰略一定要分短期、長期,但長期只能大概談,畢竟「世事難料」,所以先從短期談再順便提一下長程的,這是比較合理的做法。
要談這些年的中國戰略,一定要從911事件開始,這是世界整體戰略局勢轉變的開端,中國當然不例外,所以從十六大的結論,我們大至可以得到幾個方向。

對美:

  • 其一,若非迫不得已,絕對不與美國對抗,在與美國鬥爭之餘,要溫和、務實審慎的應對,極力爭取美國對中國的友善空間。
  • 其二,加速軍事力量的全面現代化,並絕對不許台灣獨立。任何的對美交往,如果損及這一條,都不能予以妥協。
簡單來說,就是發展自己軍事硬實力,對台態度的強硬化,這兩條無論如何都不能退讓。這有其內政跟外交雙重因素在,總之在不影響這兩條前提上,對美的關係要作到最好。(註:講白了,就是軍事力量不可退,有些原則問題不能退。對比一下台灣這幾年…)。
中國的理由很簡單,因為美國的優勢巨大到無法超越,所以只能傾全力優化自身的戰略資源與各項硬實力。同時間維持跟美國的良好關係,避免還沒長大就被打趴了。但在此同時,重視與美國的交往,也要同時平衡美國跟世界各國的關係,這也是中國介入中亞、非洲等國家的理由,要直接、間接的制衡美國的發展。(註:但很顯然的,這種雙重制衡是說歸說,美國也不是笨蛋,效果並不好)。

對日:

  • 其一,防止中日敵對,日本已經逐漸要求成為正常國家,其軍事與政治力量的展現將會逐漸與經濟表現一樣。
  • 其二,爭取日本的建設,並建立長期的戰略互信,在東亞上儘量保持一定的利害關係。
  • 其三,要有選擇性的穩定東亞,協調區域的和平與繁榮。
講白一點,就是保持對日本的友好關係,理性務實不帶情感的面對日本問題,同時間還要爭取日本對中國的投資與建設,建立雙方良好的互信基礎,並且在各種東亞問題上要「選擇性地」處理。
很弔詭吧?若與美國關係合併來看就懂了。因為中國要先當區域霸主,地區霸主當然是要排他的,選擇性當然是針對美國去做。當然,現在我們也知道,這種做法根本沒多大效果,徒增附近國家的反感。(註:只要中國的擴張帶有點侵略性,附近國家都會疑慮的,這可不是太平洋彼岸的美國,美國再怎樣也不會跟你東南亞國家搶領土) 。
其他問題如北朝鮮的核武問題,講了七八年現在還是危機在那。台灣問題也是講到爛掉,所以綜合十六大以來,主軸大致上都沒有太大的變化來說,中國對其近期戰略的觀點可以綜合如下:
  • 其一,維持與美國的良好關係,除非違反以上原則,絕對不與美國正面衝突。
  • 其二,美國將會在中亞進行反恐,因為與中國對抗有著巨大損失,所以「必定」會不以中國為假想敵,對中國的政策將轉於警戒與緩解。
  • 其三,東亞上的權力結構,總的來說就是美國勢力降低,中國的影響增加,只要可以處理好台灣問題,穩定朝鮮半島,並防止中日敵對,這結果就是存在的。
  • 其四,利用全球化的方便,促進中國的富強,並廣泛的影響國際政治經濟局勢。
  • 其五,不干涉他國內政,不捲入與中國無關緊要的衝突。
讀者有無發現,這五大結論根本上是衝突的。你不可能再增加自身國際實力的時候,選擇性的介入只跟自己有利益衝突的區域,卻又同時希望成為有影響力的大國。充分利用自己的政經實力,謀取國際上的利益本就是理所當然,沒有甚麼好不敢說的。
國內不少學者,網路上這種人特別多,都把這種模糊性戰略當作是「具有中國特色」、「儒家傳統文化」的鬼扯。事實上,只要你的軍力提升,周邊國家本就會心懷戒懼,東亞並非西歐,已經有長期合作的基礎,東亞在過去千年都是處在大中華帝國文化圈下,用中國自己的角度來看,一定會不理解周邊國家,在這幾年拼命找美國回東亞的理由。
說穿了,鄰居過去紀錄不良,現在強盛起來高談和平,誰相信?美國在怎樣也不會跑去越南建立新州,宣稱南海是美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理論上,培養堅強實力,又保持對外良好關係是可能的,但這是要用做的而不是說的。
中國的戰略構想理論上正確,但實行起來困難重重,國內內在的利益衝突導致國外的不協調姑且不論。現實上,你就是沒辦法「和平崛起」,自古以來崛起的帝國沒有和平過,更何況中國要恢復的光榮就是帝國,這矛盾不解,戰略機運只會一次次流逝。
「贏得短期的利益,輸掉長期的尊敬」。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3.1K會員
1.3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距離上次捷克議長韋德齊訪臺至今不到一年,我們又驚見歷史的鬧劇,再次重演。
Thumbnail
正如標題,這篇將簡單介紹一下美國軍售制度,以下內容大部份都直接擷取美國法律條文,大部分來自國防安全合作局(DSCA)官網,也參雜一些案例作為美國軍售利弊的輔助說明。
若以「行動—反應機制」(action-reaction dynamics)對兩岸情況進行解釋,雖然會受到一般台灣民眾的關注,然卻是一個膚淺、誤導性的推論,因為實際上在這個浮上檯面的危機之下,潛伏著更深層、更嚴峻的事實,可見《現在就認為中國侵略令人憂心?等著看吧》真正的含意是,「台灣人民」不能坐以待斃
Thumbnail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25日至29日接連訪問印度、斯里蘭卡、馬爾地夫及印尼。此行的主軸圍軸以自由與開放(free and open)為名,實為展開進一步圍堵中國在印太的勢力。本文主要目的是試圖從蓬佩奧的演說內容來觀察近期美國印太戰略格局的發展。
Thumbnail
是說國民黨黨主席江啟臣日前在推特上貼文,批評美國川普政府退出世界衛生組織的決定,稍後江啟臣又呼籲蔡英文總統應該對美國的種族問題表態,表現出國民黨對目前川普政府的敵視態度。國民黨的這種態度其實很不恰當,不過倒也不令人意外。不恰當的原因是押寶共和黨或民主黨,風險都很高,畢竟美國總統大戰的最後結果....
Thumbnail
近期美國對中國發起的一系列外交攻勢確鑿無誤地表明,美國對中國的外交政策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如果說奧巴馬政府對中國的政策基調仍然延續和偏向「在接觸中演化」,那特朗普政府對中國的政策基調就是偏向 「在接觸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距離上次捷克議長韋德齊訪臺至今不到一年,我們又驚見歷史的鬧劇,再次重演。
Thumbnail
正如標題,這篇將簡單介紹一下美國軍售制度,以下內容大部份都直接擷取美國法律條文,大部分來自國防安全合作局(DSCA)官網,也參雜一些案例作為美國軍售利弊的輔助說明。
若以「行動—反應機制」(action-reaction dynamics)對兩岸情況進行解釋,雖然會受到一般台灣民眾的關注,然卻是一個膚淺、誤導性的推論,因為實際上在這個浮上檯面的危機之下,潛伏著更深層、更嚴峻的事實,可見《現在就認為中國侵略令人憂心?等著看吧》真正的含意是,「台灣人民」不能坐以待斃
Thumbnail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25日至29日接連訪問印度、斯里蘭卡、馬爾地夫及印尼。此行的主軸圍軸以自由與開放(free and open)為名,實為展開進一步圍堵中國在印太的勢力。本文主要目的是試圖從蓬佩奧的演說內容來觀察近期美國印太戰略格局的發展。
Thumbnail
是說國民黨黨主席江啟臣日前在推特上貼文,批評美國川普政府退出世界衛生組織的決定,稍後江啟臣又呼籲蔡英文總統應該對美國的種族問題表態,表現出國民黨對目前川普政府的敵視態度。國民黨的這種態度其實很不恰當,不過倒也不令人意外。不恰當的原因是押寶共和黨或民主黨,風險都很高,畢竟美國總統大戰的最後結果....
Thumbnail
近期美國對中國發起的一系列外交攻勢確鑿無誤地表明,美國對中國的外交政策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如果說奧巴馬政府對中國的政策基調仍然延續和偏向「在接觸中演化」,那特朗普政府對中國的政策基調就是偏向 「在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