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方舟計畫專題] 種原的保存 台灣土地的真實力(三)

2020/03/02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先前的專題報導裡,我們介紹了我們與土地的關係、傳統領域、WTO開放市場的衝擊和休耕政策帶來的危害。在瞭解了這些議題和背後的影響之後,也是時候來探討台灣這塊土地面對這些挑戰,擁有的真實力了。

小而富的台灣 更需珍惜

台灣土地面積雖然小,但優異的位置和近4000公尺的海拔高度,讓台灣在自然資源的豐富度上不亞於其他泱泱大國。保存這些豐富的物種需要專業的努力與資源支持,透過蒐集 (collection)、保護(conservation)、交換(exchange)、發展(development),讓種原的保存得以完善、價值生生不息。種原的重要性為何?1970年代的「綠色革命」便可見一斑。當時的水稻品種生長過高,導致結穗時容易倒伏而歉收。這樣的問題對於當時仍以米食為主的台灣勢必急需處理,而幸好,相關研究人員利用台灣地方品系「低腳烏尖」中的半矮種基因(semi-dwarf),經育種改良後,不僅把高度造成的問題矮化解決,更讓施肥量得以增加,致使產量大增渡過危機。
由此可見,種原的保存除了是對於台灣土地的尊重與價值保留之外,更能夠幫助2300萬人民在必要之時渡過危機。尤其在市場開放後選擇多樣、政策失調地力受挫,對內土地爭議、對外政經環境複雜之時,如何善用這片土地擁有的這些寶物、活化並發揚每寸土壤的價值來培養實力,將會是大家共同的課題。

台灣油芒 抗旱、保健、防霾好處多

台灣油芒在原民祖先將一般油芒帶來台灣、馴化後,至今只僅限生長於台灣地區,因而被稱為「孤兒作物」。台灣油芒作為傳統飲食,自然擁有之前所提的多項好處。除了可適度活化休耕地、並減少對動物飼料進口的依賴,油芒對於水資源灌溉和施用肥料的需求較低,亦可因應現今對氣候變遷注重之趨勢。其種子更可利用成為米飯主食的一部分、用來榨油,學者也將就其保健成份做更深入的研究,期盼以此增加國人市場的意願。
台灣油芒抗旱,對於台灣人口密度高的現況可謂是一大福音,莖稈上大量、多種的脂肪酸能夠避免水份蒸散。學者更指出過往研究,在距離海邊一百公尺的沙質土地上,台灣油芒仍然生長、收成穩定。這樣的結果除了證明台灣油芒的抗旱能力之外,就對抗沙漠化而言,它也具有植被功能,能幫助我們防止塵霾。
最後,台灣油芒相較與台灣一般的稻穀農業,還可以減少空氣污染的情形。台灣每年約有 300 萬公噸的廢棄稻桿及稻殼,其處理之方式包括就地掩埋、直接燃燒等。而目前稻桿分解不易、腐熟過程中易產生厭氣(類似缺氧)的環境而影響其他作物生長;燃燒稻草則容易造成空氣汙染,或是引發交通事故。除種子可供食用外,台灣油芒莖桿在加工後也可以作為豬、牛、雞等飼料使用,可以達到無廢利用的利益。
筆者認為,新一代的農人在作物選擇上可以優先選擇像油芒這樣的傳統作物,若需鞏固既有市場,亦可在一般農業外適量加入傳統作物的栽種,減少環境負擔外,也可以增加自家產品的多元性。筆者也感謝相關從業人員對台灣種原的研究及保存,面對更加詭譎多變的氣候現況,恐怕也更需多元基因的適時救援。
責任編輯:吳宇翔 核稿編輯:吳宇翔
閱讀更多: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我們是來自台灣不同學校的學生,在聽聞部分學校正在實施「減塑政策」,且在校慶園遊會有相關措施,團隊就打算撰寫一篇關於校園減塑的報導。 也因為有些學校推行減塑政策、有些則無,希望透過比較,藉此讓讀者了解園遊會減塑到底有沒有效果。另外,我們也收集 50 份網路問卷獲得學生對減塑園遊會的想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