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前導》除了食安 為什麼要種有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食品安全,是有機農業的唯一價值嗎?

有機、友善、無毒……市面上標榜對人體健康的農產品琳瑯滿目,食安意識高漲的現在,即使價格高上好幾倍,消費者還是願意花錢去購買這類產品。

然而農夫選擇有機種植的背後,都帶著想要拯救環境、土地,以及保護下一代未來的夢想。臺灣在2021年,經歷了50年以來最嚴重的乾旱,打開水龍頭就流出水來的日常,轉瞬間變成了奢望,這時候人們才驚覺,環境的變遷如此的快速又猛烈,而受到衝擊的最終還是自己。為了不在災難來臨時措手不及,也為了不讓後代子孫生活在更為險惡的環境,土地的保護就格外重要。

2021年旱災下乾涸的日月潭

2021年旱災下乾涸的日月潭

大面積的水田,其實就是廣布在臺灣的人工溼地,除了供應糧食外,還兼顧貯存雨水、涵養地下水源的功能。從水田滲出的水,直接成為地下水層水源的來源之一,而在夏季容易下起豪大雨的臺灣,水田因為封閉的田埂包圍,能作為臨時貯水的場所,減少地表沖蝕,也減少河川下游的排水量與水患的風險;而水田作為一種溼地,種植作物的同時也成為鳥類、兩棲類、貝類、螺類、各種水生昆蟲與植物的棲息環境,在大自然中扮演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角色。

水田的存續從來不是只跟稻米有關

水田的存續從來不是只跟稻米有關

然而隨著時代發展,為追求生產的數量與效率,臺灣開始普遍使用農藥與化學肥料,根據花蓮農改場過去的研究,農藥雖然可以抑制病蟲害的發生,但殘留在土壤中的化學元素可能會對土地、生物甚至人體產生危害;同時農藥不只抑制害蟲,也會殺死這些病蟲害的天敵,長期下來反而會對土壤的肥力造成影響,進而使產量降低。為了維持產量不得不使用更多的農藥與肥料,進而導致惡性循環,最終,退化的土壤無法再提供農耕使用,臺灣就此少了一塊能涵養水源、提供糧食作物,同時保育生物多樣性的一塊土地。

有鑑於使用化肥與農藥,不僅對人體有許多危害,最終也可能影響到農民的收入,有許多農夫放棄原本的習慣,轉而追求友善生態、同時也能賺得溫飽的耕種方式。

這樣的人並不孤單,在臺灣各地不論是老農改變種植方式、青農返鄉、或是一般人轉而從農,有相當多的農民帶著永續的理念,用鋤頭一鋤一鋤地耕耘自己夢想的未來。他們有些人是為了家人的健康、有些人是為了土地的未來、有些人則是為了振興家鄉的產業,接下來我們將要帶您前往花東─臺灣最負盛名的稻米生產地,透過5位農夫身體力行的故事,瞭解有機、友善農業的背後,每一位農夫的永續之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鄭群騰的沙龍
2會員
8內容數
鄭群騰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10/14
購買綠色產品已是近年來的消費趨勢,很多消費者為了各種原因而購買,有些是為了品質,有些是為了安全,有些則是為了支持背後的理念,不論是哪種原因,購買產品是整條產業鏈的最末端,也是支持產業鏈的最關鍵一環。 走訪了花東,拜訪為了守護環境、下一代而投身自然/有機農法的農友,會發現在生計面前,所有的理想都會受到
Thumbnail
2021/10/14
購買綠色產品已是近年來的消費趨勢,很多消費者為了各種原因而購買,有些是為了品質,有些是為了安全,有些則是為了支持背後的理念,不論是哪種原因,購買產品是整條產業鏈的最末端,也是支持產業鏈的最關鍵一環。 走訪了花東,拜訪為了守護環境、下一代而投身自然/有機農法的農友,會發現在生計面前,所有的理想都會受到
Thumbnail
2021/09/27
在花蓮吉安鄉,有一處能自行儲水、發電、緊鄰5甲稻田,自給自足的「方舟」。這座綠建築的擁有者謝景貴,為了家人以及這塊土地的未來,從金融業提早退休,搬到花蓮實踐「永續的生活態度」。這和他過去二十年的國際賑災經驗中,看到太多生離死別有關。
2021/09/27
在花蓮吉安鄉,有一處能自行儲水、發電、緊鄰5甲稻田,自給自足的「方舟」。這座綠建築的擁有者謝景貴,為了家人以及這塊土地的未來,從金融業提早退休,搬到花蓮實踐「永續的生活態度」。這和他過去二十年的國際賑災經驗中,看到太多生離死別有關。
2021/09/27
在一個大家都種有機稻米、有全國稻穀最高收購價的地方,種有機還會有困難嗎?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來到台灣最大的有機稻米鄉鎮─富里鄉,拜訪由一位30多歲青農發起的有機稻米合作社「天賜糧源」來一探究竟。
2021/09/27
在一個大家都種有機稻米、有全國稻穀最高收購價的地方,種有機還會有困難嗎?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來到台灣最大的有機稻米鄉鎮─富里鄉,拜訪由一位30多歲青農發起的有機稻米合作社「天賜糧源」來一探究竟。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用好的肥料,也讓農民耕作更健康!名方有限公司建議少用化學肥料,引進國外先進的無毒資材代替農藥,無毒、安全、環保,對環境、農民及消費者均無污染,並解決農友在病蟲害、雜草、鳥害、鼠害、生長調節、不良氣候影響等問題,同時提升農作物的品質與產量,與農友共同迎戰WTO之挑戰。
Thumbnail
用好的肥料,也讓農民耕作更健康!名方有限公司建議少用化學肥料,引進國外先進的無毒資材代替農藥,無毒、安全、環保,對環境、農民及消費者均無污染,並解決農友在病蟲害、雜草、鳥害、鼠害、生長調節、不良氣候影響等問題,同時提升農作物的品質與產量,與農友共同迎戰WTO之挑戰。
Thumbnail
➍《種土》 「台灣農業的狀況就像是進了加護病房,然後裝上了葉克膜。」 . 「土」出了問題,農民賺不了錢。但是養一個土,要十幾年的時間,投入有機農業,則需要花上一輩子。生活已經夠痛苦了,誰又願意做這麼吃力不討好的工作? . 阿仁就是這樣的憨人,離開了待了10年的竹科,帶著一家四口來到堆肥場,
Thumbnail
➍《種土》 「台灣農業的狀況就像是進了加護病房,然後裝上了葉克膜。」 . 「土」出了問題,農民賺不了錢。但是養一個土,要十幾年的時間,投入有機農業,則需要花上一輩子。生活已經夠痛苦了,誰又願意做這麼吃力不討好的工作? . 阿仁就是這樣的憨人,離開了待了10年的竹科,帶著一家四口來到堆肥場,
Thumbnail
以台灣土地為主題的《種土》,是一個值得觀眾思考的紀錄片。故事敘述原本在科技業的阿仁,決定轉換跑道從科技業轉換到農地肥料的製作,想把腐化的垃圾作為堆肥,讓土壤活化,而向自然農法的安和哥取經,種土養地的有機農法。但年年過去,理想很美好;現實卻無情,無盡的勞力下阿仁開始懷疑自己當初投身農業的決定。
Thumbnail
以台灣土地為主題的《種土》,是一個值得觀眾思考的紀錄片。故事敘述原本在科技業的阿仁,決定轉換跑道從科技業轉換到農地肥料的製作,想把腐化的垃圾作為堆肥,讓土壤活化,而向自然農法的安和哥取經,種土養地的有機農法。但年年過去,理想很美好;現實卻無情,無盡的勞力下阿仁開始懷疑自己當初投身農業的決定。
Thumbnail
退化的硬土如何重獲生機?59歲的安和哥與41歲的阿仁,兩位農夫分別以「清」、「濁」之法來解決土壤死去的問題,「清」指的是安和哥以「清淨經」為本,使用有機法養地三十年,尊重土壤裡的生命,栽種的果樹才得以結實纍纍。「濁」指的則是阿仁推行的土壤運動,讓城市裡的垃圾變成有用的沃土,他因此到菜市場收集菜渣、到
Thumbnail
退化的硬土如何重獲生機?59歲的安和哥與41歲的阿仁,兩位農夫分別以「清」、「濁」之法來解決土壤死去的問題,「清」指的是安和哥以「清淨經」為本,使用有機法養地三十年,尊重土壤裡的生命,栽種的果樹才得以結實纍纍。「濁」指的則是阿仁推行的土壤運動,讓城市裡的垃圾變成有用的沃土,他因此到菜市場收集菜渣、到
Thumbnail
台灣人除了吃蘋果要削皮,像地瓜、馬鈴薯、胡蘿蔔等等,料理前也都會削皮。我不知道箇中原由,只知道從小就聽大人說要削皮,要不然會吃進農藥。這個農藥問題實在嚴重,常常弄得人心惶惶,買菜回來時,怎麼洗菜才能把農藥洗掉的資訊多得不得了,讓人無所適從。我們以前買過臭氧機,也買過蔬果清潔劑,也試過...
Thumbnail
台灣人除了吃蘋果要削皮,像地瓜、馬鈴薯、胡蘿蔔等等,料理前也都會削皮。我不知道箇中原由,只知道從小就聽大人說要削皮,要不然會吃進農藥。這個農藥問題實在嚴重,常常弄得人心惶惶,買菜回來時,怎麼洗菜才能把農藥洗掉的資訊多得不得了,讓人無所適從。我們以前買過臭氧機,也買過蔬果清潔劑,也試過...
Thumbnail
「其吉有機農場」秉持自然的精神,從有機草莓開始,種植有機水果已24年,講究品質與環境和諧共存。在追求健康飲食的現代,其吉有機農場客製化接單生產,在苗栗地區打響有機草莓農園響亮口碑,分享無負擔的飲食給更多人,讓更多人健康快樂。
Thumbnail
「其吉有機農場」秉持自然的精神,從有機草莓開始,種植有機水果已24年,講究品質與環境和諧共存。在追求健康飲食的現代,其吉有機農場客製化接單生產,在苗栗地區打響有機草莓農園響亮口碑,分享無負擔的飲食給更多人,讓更多人健康快樂。
Thumbnail
生態茶園不僅是有機農業的更上一層樓,更是與世界長久生活的辦法。本文探討了茶的起源以《茶經》的智慧,介紹茶與蟲的關係,並強調了生態農業的重要性。透過生態農業,我們可以與自然和諧共處,並避免生態毀滅。
Thumbnail
生態茶園不僅是有機農業的更上一層樓,更是與世界長久生活的辦法。本文探討了茶的起源以《茶經》的智慧,介紹茶與蟲的關係,並強調了生態農業的重要性。透過生態農業,我們可以與自然和諧共處,並避免生態毀滅。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