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吃飯還是吃麵?小小一個決定竟影響台灣糧食自給率。接下來,蔡老師就整合一些數據分析給您聽。
台灣主食作物為稻米與小麥。但根據蔡老師調研,顯然規劃上還有很大改進空間。根據糧食供需年報,107年稻米產量為156萬噸,國內消耗量為115萬噸,多出約41萬噸。在小麥方面,根據108年進口133萬噸,國產僅1.5萬噸,92%的小麥都是由美國進口。由上數據可知,台灣糧食自給率最大的問題,來自於稻米過剩及小麥嚴重不足。
要改善以上的情況,之前政府主要的推動方向在呼籲大家多吃米。但依照台灣人近年的飲食習慣,小麥消耗量沒增加已經是很不容易了。另外一個方向是,有沒有辦法將部分稻田,改種小麥呢?
近十年來,台灣國產小麥的種植面積與產量一直沒有成長。其實台灣小麥曾在民國49年時種植面積達到2.5萬公頃,自給率達15%,但之後卻因為美援麵粉的關係,節節敗退,107年僅剩0.25萬公頃,扣除金門製酒用小麥,更只剩0.065萬公頃。
根據新聞,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說,如果小麥因為疫情或是各國貨運管制,進出口受影響時,才會考慮使用水稻二期耕作面積的約10萬公頃農地來生產,小麥可擴增至耕種3萬公頃以上。照陳吉仲的說法,不做的原因應該是國產小麥成本過高。
根據
新聞報導,近年民間自發復耕小麥,儘管農政單位不看好也未積極協助,國產小麥靠民間力量走出一條生路,包含
喜願共合國、
宏捷食品、
十八麥、
歐樂麥、
月光下等各品牌遍地開花,知名麵包師傅如吳寶春、阿段烘焙等用本土麵粉做烘焙,本土小麥製作精釀啤酒等。宏捷食品辜正慕表示,台灣小麥做出來的麵包味道特別新鮮、香味很棒。阿段烘焙表示,台灣小麥蛋白質與歐洲T55麵粉相近,價格也相仿,非常適合做麵包。
至於解決過剩稻米的現行方法主要是外銷,去年約9萬噸,中國佔了4萬噸。這部分政府也須規劃如何包裝台灣米的特色,加強行銷,以取得更佳的成績。
至於庶民們能做什麼?我想除了想到就多吃一點米之外,我們應投入更多的精力在關心農業施政,分析農業數據,給政府具體的建言,也希望有更多有抱負與能力的青年,投入農業相關產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