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一把兩面刃
2002年, 台灣正式以「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的經濟體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WTO旨在以「最惠國待遇」、「國民待遇」、「漸進式貿易自由化」、「普遍廢除數量限制」、「透明化及可預測性」和「公共競爭」六大原則推動國際貿易的合作、自由化與便捷化。去年,台灣甚至在WTO會期中表態自身為「已開發國家」,不再享有降稅優惠及其他開發中國家享有的貿易優惠。
台灣在加入WTO後,有受惠,也有遭受衝擊。受惠最大的是消費者。加入WTO後,台灣的消費市場將坐擁來自世界各地、多元的選擇。更因關稅大幅下降,帶動物價下跌,商貨更加便宜。然而,首當其衝的就是台灣的生產者,農、工尤劇。面臨幾乎完全開放的勞力市場及消費市場,先要在本土勞力單位成本相對上漲的衝擊中站著陣腳,再與來自國外、五花八門的農工產品捉對廝殺。除此之外,農產品的檢疫工作也成為相關單位的一大功課。在凜凜寒風中撐過了陣痛期之後,還有自然環境經歷全球化會產生的種種問題。
一般農作追求大量生產、品種單一的農作方法,在這樣的開放市場下衝擊甚劇。台灣地狹人稠,在農地取得上已經相當不易。勞動市場開放之後,台灣本土勞工的就業機會亦面臨外籍移工進駐的強烈挑戰。此外,由於政策疏敝再加上市場開放後的工業景況,農工用地劃分不清的問題,更會大大影響台灣這塊土地的環境安全。相對之下,傳統農作一旦善加發揮,反而更容易在這樣的市場衝擊下生存。
面對衝擊我們可以,更傳統?
如前所述,一般農作在市場開放後優勢不如以往。面對這樣的挑戰,台灣農業必須以提高附加價值,以所謂的「精緻農業」減少自身在國際市場的可取代性。在這樣高附加價值的農業當中,原民的傳統飲食在包裝行銷之下也可以極具競爭力。透過強調營養價值及方便取得之優勢,加上原住民族的傳承智慧之色彩,筆者認為並不難推廣。
另外,傳統作物也可幫助我們守護台灣的土地。 減去農藥使用、動植物共存的生態價值也是傳統農作的一大優勢。一般農作大量使用農藥,破壞生態活性也傷害土地,還時常引起爭端及更多水污染等其他問題。相較之下傳統作物簡單、低污染,附加價值高又幫助區域發展,關懷土地之餘又具市場優勢。
筆者認為,傳統農作的推廣十分必須。台灣的土地需要再活化、農民需要被重視,部落、原住民族的智慧也需要被看見。長久以來我們忽視了這群土地最一開始的主人,以不永續的手段傷害著本屬於他們的土地。市場開放、國際競爭之下,除了出類拔萃的愛文芒果或巨峰葡萄,又何嘗不能推廣原民的小米與紅藜呢?推廣台灣最道地的特色,也將培育這片土地的成果,還諸這片土地的主人。
責任編輯:吳宇翔 核稿編輯:吳宇翔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