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企|桂花時光】謝宜安:在身上,下一場記憶的香雨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Osmanthus from pixabay
桂花紛紛落下來,落得我們滿頭滿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琦君〈桂花雨〉
  氣味,對你的意義是什麼?應該是啟動記憶的鑰匙,一如《追憶似水年華》,那片浸了茶的瑪德蓮味道在口中散開,沈睡已久的記憶因而甦醒。
  最能勾起作家琦君回憶的氣味,是桂花香。她童年居住的大宅院,八月會滿滿盛開桂花。家裡為了防止風雨打落,在颱風來臨之前總要「搖桂花」──細雨一般抖落,盡情灑在身上──那是最快樂的片刻。多年以後,因為戰亂,三十二歲的琦君輾轉來到臺灣。竟然,在這裡,再次聞到熟悉的桂花,記憶也拉回無憂的大宅院時光。
  「桂花時光」是文學香氛系列的第一款產品,有桂花的清香,有酸甜的紅橘,有悠靜的澳洲檀香,而主調,則是來自芳樟,都是足以勾起回憶的引線。
  你會聞到清雅的桂花香,彷如順著路旁的桂花樹叢緩步走下,就像琦君,很快引出天真的原點。你會感受到酸甜的紅橘,輕快連結童年的清朗無憂。然後,繞過澳洲檀香的沉穩,應該是回歸到芳樟,將有帶著儀式性、神聖性的平安寧靜。
  芳樟,最能代表臺灣的原生植物。樟的氣味,在臺灣的日常處處可聞到。樟樹不僅是本地建築、家具的普遍素材,兩百年前,樟樹提煉的樟腦,臺灣一度佔據世界產量七成,樟的氣味也隨著移動到全球角落。芳樟,也大量用於神像雕刻。樟的氣味,也就是隱隱發散的廟宇氣味,回應眾人的託付信任,陪伴島嶼的昂然獨立。
  而桂花,也早在十八世紀就隨漢人移居臺灣,安然悠雅的香氣一直在飄。「桂花時光」調和芳樟與桂花,也調和了原生物種和移民植物,已經都屬於島嶼的一部分。數千年來的原住民族,以及幾百年來的一波波移民,來到臺灣也有如花草落地生根,花香人語,都成為臺灣的一部分。
  「桂花時光」選擇琦君的〈桂花雨〉為靈感,這是琦君散文的代表作之一,說一段香氣與記憶的故事。〈桂花雨〉曾選入教科書,隨著桂花啟動的鄉愁,最後也都在臺灣留了下來。香味也成化成文學,這不只是琦君的文學,也是我們的故事。
  那是琦君很美的片刻。香氣噴灑,宛若抖落記憶的樹,桂花會落在身上。而你,讓文學香氣隨身吧!將會有你的最好的時光。

★作家小傳
潘希珍(1917-2006),筆名琦君,浙江永嘉縣瞿溪鄉,其作品曾被翻譯成等多國語言,曾獲中國文藝協會散文獎章、中山學術基金會文藝創作散文獎、新聞局優良著作金鼎獎、國家文藝獎散文獎等。
筆名「琦君」便是因啟蒙老師是夏承燾取其「希世之珍琦」的「琦」字來稱呼她,再加上禮貌性的敬稱「君」字,促成了「琦君」這個筆名。琦君的散文寫作的風格以溫柔敦厚見長,多是懷舊文學作品。
★觀測員簡介
謝宜安 筆名長安。臺大中文所碩士生,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成員。

  各位喜愛「拾藏」的朋友們,別忘了為我們每週日的更新按讚和分享。也歡迎將讀後感、想法留言在「拾藏:臺灣文學物語」粉絲頁和我們交流。你的閱讀和分享,是觀測員們繼續探索、前進的動力。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三毛關於外地的散文,是一扇臺灣人理解外界的窗口。打開三毛的書,就像打開撒哈拉沙漠一樣,來自外地的風與沙迎面而來。即使三毛離開我們,至今還是有人捧著她的作品,前往她曾經待過地方。因此希望藉由白馬車牌為發想,讓讀者從另一個角度理解三毛筆下的世界。
    賴和是日治時期最重要的本土作家,為臺灣文學帶來了根本性的變化,也在當時樹立了新文學的基礎,供後輩借鑑而更加茁壯,他被譽為「臺灣新文學之父」。賴和在白話文學的成就固然豐厚,但眾人所常未見的是賴和的漢詩,也就是他自幼學習的文學啟蒙:古典漢詩,佔據了他生命中極大一部分。
    今天,有一本書值得我們回頭「朝聖」,這一回頭未免也回得太遠——是1923年動筆、1925年出版的《十項管見》。作者蔡培火寫了十篇社論,針砭臺灣的社會狀況,今日讀來,方知蔡先生根本先知一尊。好了,穿好護膝,來翻翻這本書吧。
    「醫生無趣味不可,這是古來之習。」吳新榮在日記上這樣說。這位醫生不僅是嗜好文藝的知識分子,他關心底層農民的生活,流露在作品及日記當中;他在意殖民無形的不平等意識,所以鼓勵臺灣人創作,組織文學團體;他關懷人文歷史,投身地方文物考究,完成《南瀛文獻》。一直到國民政府接手臺灣,二二八後完全變調……
    學生社團,或聚會、或運動,在今日的臺灣社會裡已具備充分的自由意識。但回顧歷史可以發現,即使解嚴了,卻也無法馬上恢復或建立所謂的「自由與民主」。透過〈四六事件不起訴處分書〉,我們深入「四六事件」的案件始末,引領讀者走回歷史情境,藉此反思臺灣歷史上重要的學生抗爭運動與他們的創傷遺緒。
    「扇面」能乘載詩歌與文學,亦可將四季的山水風光盡收其中。從扇的材質選擇,到扇骨上的拉花[1]圖案,象徵著扇子的擁有者們,在創作上不同的文風與美感意識;而製扇工藝的背後所蘊藏的,更多是關於文化傳承與歷史更迭的展現。 胡宗智的「木質手扇」與艾雯的「扇」。(由左至右)  
    三毛關於外地的散文,是一扇臺灣人理解外界的窗口。打開三毛的書,就像打開撒哈拉沙漠一樣,來自外地的風與沙迎面而來。即使三毛離開我們,至今還是有人捧著她的作品,前往她曾經待過地方。因此希望藉由白馬車牌為發想,讓讀者從另一個角度理解三毛筆下的世界。
    賴和是日治時期最重要的本土作家,為臺灣文學帶來了根本性的變化,也在當時樹立了新文學的基礎,供後輩借鑑而更加茁壯,他被譽為「臺灣新文學之父」。賴和在白話文學的成就固然豐厚,但眾人所常未見的是賴和的漢詩,也就是他自幼學習的文學啟蒙:古典漢詩,佔據了他生命中極大一部分。
    今天,有一本書值得我們回頭「朝聖」,這一回頭未免也回得太遠——是1923年動筆、1925年出版的《十項管見》。作者蔡培火寫了十篇社論,針砭臺灣的社會狀況,今日讀來,方知蔡先生根本先知一尊。好了,穿好護膝,來翻翻這本書吧。
    「醫生無趣味不可,這是古來之習。」吳新榮在日記上這樣說。這位醫生不僅是嗜好文藝的知識分子,他關心底層農民的生活,流露在作品及日記當中;他在意殖民無形的不平等意識,所以鼓勵臺灣人創作,組織文學團體;他關懷人文歷史,投身地方文物考究,完成《南瀛文獻》。一直到國民政府接手臺灣,二二八後完全變調……
    學生社團,或聚會、或運動,在今日的臺灣社會裡已具備充分的自由意識。但回顧歷史可以發現,即使解嚴了,卻也無法馬上恢復或建立所謂的「自由與民主」。透過〈四六事件不起訴處分書〉,我們深入「四六事件」的案件始末,引領讀者走回歷史情境,藉此反思臺灣歷史上重要的學生抗爭運動與他們的創傷遺緒。
    「扇面」能乘載詩歌與文學,亦可將四季的山水風光盡收其中。從扇的材質選擇,到扇骨上的拉花[1]圖案,象徵著扇子的擁有者們,在創作上不同的文風與美感意識;而製扇工藝的背後所蘊藏的,更多是關於文化傳承與歷史更迭的展現。 胡宗智的「木質手扇」與艾雯的「扇」。(由左至右)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第一年,我們一人一隻耳機聽mp3。 第三年,時間像貓的夢境,夢在被窩裡。 第四年,我們一起去聽楊乃文的演唱會。 第七年,兩人出發的環島旅行,最終還是落單了。 第八年,MSN停止更新,我們斷了音訊。 第十年,我們今生還會再見嗎?
    Thumbnail
    我喜歡看你們之間流動的目光遊戲。看你們看著人的時候,朝向的姿態和行動多麼強烈而主動,寄予彼端,拋擲自己——時而將視線投往場外或邊陲的其他人,時而沉到深處那般望向無邊際的遠方,時而在對方的眼中對上了自己——單憑目光就能肯認、消解、再確認另一個人。這幾乎就是愛情。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第一年,我們一人一隻耳機聽mp3。 第三年,時間像貓的夢境,夢在被窩裡。 第四年,我們一起去聽楊乃文的演唱會。 第七年,兩人出發的環島旅行,最終還是落單了。 第八年,MSN停止更新,我們斷了音訊。 第十年,我們今生還會再見嗎?
    Thumbnail
    我喜歡看你們之間流動的目光遊戲。看你們看著人的時候,朝向的姿態和行動多麼強烈而主動,寄予彼端,拋擲自己——時而將視線投往場外或邊陲的其他人,時而沉到深處那般望向無邊際的遠方,時而在對方的眼中對上了自己——單憑目光就能肯認、消解、再確認另一個人。這幾乎就是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