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Vs美國流感:當藍絲/藍營,也要有知識底線

2020/03/04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一場武漢肺炎,本來理應全民集中精力抗疫,但在「政治正確」主旋律籠罩下的香港,卻成為政治角力場,林鄭月娥政府和「藍絲」群組不斷挑起群眾矛盾,展開批鬥「黑醫」「黑護」運動,同時不斷淡化疫情。「藍絲」群組其中一個最常見的「理論核彈」,就是說美國流感死了數萬人,而武漢肺炎不過死了「區區數百」,為什麼大驚小怪;現在全球對中國又是封關、又是禁飛,為什麼卻不對美國制裁,明顯是「帝國主義忘我之心不死」云云。在互聯網時代,出現平行時空已成常態,以上論點在香港「藍絲」群組和台灣「藍營」群組,居然是想通的,不少台灣「藍營」KOL也公然附和,令人不忍卒睹。
筆者自然不是醫生,但身邊有大量真正的醫療專家學者,加上要拆解上述悖論,其實是社會科學問題。假如大家再遇上這類文宣,建議用以下五點回應:
  1. 「美國流感」不是一種病毒,而是出現在「美國」、很多種「流感」的集合,每年都會出現、每地都會出現,筆者的馬來西亞朋友林韋地醫生,也就是新加坡草根書室的老闆,對此有撰文詳細解釋。假如要比較,中國每年也有這種流感出現,根據醫學權威期刊《刺針》研究,每年平均死88,100人,也就是比美國還多。相反武漢肺炎是一種病毒,全新出現,由中國引發,本來卻為其他地方未有,一切未為世界所知,潛在風險大得多,針對疫區源頭中國,自然也順理成章。
  2. 「美國流感」平均每年有二千萬人感染,過去半年死亡率約0.06%、一年前約0.13%(不同計算數字略有差異),這包括了「和流感相關死亡數字」(即並非直接因流感病故)。而根據官方數據,武漢流感目前死亡率大約3%,都是直接數字,這還未算不少專家對中國官方是否刻意調低數字充滿質疑(有學者估算倍之)。不少中國學者又強調,只要武漢肺炎更多輕微患者確診,死亡率就會進一步調低,屆時就可以「放鬆」,這是另一謬誤:須知美國流感有了足夠案例,已經成功研發出疫苗,有效率約為60%,但武漢肺炎至今無疫苗可用、未有足以廣泛使用的有效藥可治,總體風險就比美國流感大得多。
  3. 「美國流感」並沒有單一地區成為outlier,但武漢肺炎卻有一個密集式死亡例子:武漢。不少中國學者提供數據時,都喜歡說湖北省或武漢市以外的感染率、死亡率如何如何,卻解釋不了為什麼武漢災情特別嚴重。須知武漢是中國一線城市,先進、發達、現代化,絕非第三世界,除非有專家能通過氣候、環境、人為因素或任何原因,論證武漢是特例,並說服全球不會出現第二個武漢,否則邏輯上,任何地方都有可能重蹈武漢覆徹。而任何地方面對那種災情,都不可能以現有資源單獨應付,自然必須防微杜漸。
  4. 「美國流感」並沒有單一地區成為outlier,但武漢肺炎卻有一個密集式死亡例子:武漢。不少中國學者提供數據時,都喜歡說湖北省或武漢市以外的感染率、死亡率如何如何,卻解釋不了為什麼武漢災情特別嚴重。須知武漢是中國一線城市,先進、發達、現代化,絕非第三世界,除非有專家能通過氣候、環境、人為因素或任何原因,論證武漢是特例,並說服全球不會出現第二個武漢,否則邏輯上,任何地方都有可能重蹈武漢覆徹。而任何地方面對那種災情,都不可能以現有資源單獨應付,自然必須防微杜漸。
  5. 最重要的common sense是,世界各國處理公共衛生危機時,首重「防疫」,然後才是「抗疫」。武漢肺炎剛出現時,才是最值得全球關注的危機,當疫情真的失控,進入「抗」的階段,往往意味著已出現很多本來可以避免的犧牲。雖然武漢肺炎致命程度不及SARS,但傳染廣度一如流感,如何防範,依然未有定案。可惜在藍絲/藍營群組,以香港保險界立法會議員陳健波為代表,往往本末倒置,宣揚「有嚴重死傷才考慮封關」、以免小題大做影響自己收成期一類歪理。這種思想,不但涼薄,也與人類文明進展背道而馳。
當然,美國流感和武漢肺炎兩者還有諸多可比/不可比性,而世界各地處理疫情時夾雜政治,也是必然。然而甚麼立場也好,對知識、邏輯的基本認知,畢竟要有底線,否則一切只講求政治正確,卻犧牲了一切,到頭來只會令自己支持的政權/陣營更失分,徒然成為歷史笑柄,何必。
蘋果日報,2020年2月11日
Simon Shen
Simon Shen
閱讀國際關係、喜愛生活品味、遊走不同國度的離地中產,分享衣食住行、電影音樂的國際視野,探討未來國際關係產業化之道。遊走四野,始終心繫香港。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