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別傻傻買,保障、投資這麼做就對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有次一個上過我的課的學員跟我說,她一個準客戶因為看了我一篇,寫保險公司可能會出問題的文章,就在猶豫要不要買保險。我從來沒有反對人家買保單,只是我們在替客戶財務做財務規畫的過程中,看到蠻多人花了一堆的錢、但是沒有買到應該有的保障。例如夫妻年薪60萬,1年保費就花了19萬,結果買的都是儲蓄險、終身醫療等,不僅保費貴,醫療、壽險保障卻明顯的不足。

在預算範圍之內,買到合適的,而且是需要的、最大的保障,應該是投保時首先要考量的事。保險最主要功能是保障,儲蓄、投資只是保險可以有的附加功能。但是我們看到現在的金融業的銷售環境,儲蓄、投資現在是保單銷售的主要訴求,保險公司拚命推出短期的儲蓄性質的保單,在吸收客戶本來放在銀行定存的資金。金融從業人員一直在銷售商品,可能就忽略了:應該從整體財務規畫的角度,去看客戶需要保障多少、保費支出占家庭支出,是否在合理範圍等。以下根據人生不同階段、不同需求,提供你一些保險規畫的建議:

1.30歲~40歲已婚、有家庭重擔的人

如果你是剛結婚、有家庭重擔的人,你會需要的應該是:萬一你發生風險的時候,因為你買的這份保單,可以提供給家人生活的保障。這保障是讓他們至少有5年的生活費的準備、把現有的房貸、負債等等還清。如果配偶沒有工作、需要再就業,他(她)會有些緩衝的時間,其他像是以後子女教育基金等也一起準備,把它列入所需要買的壽險額度內了。

在這個階段你應該考慮到的是:如何用最少的錢、獲得最高的保障。我們前面所講的這些保障,要轉嫁我們可能發生的意外、疾病等風險,保險規畫運用的商品都是壽險而已,不是講意外險,因為壽險是不管意外或疾病都會理賠的,但是意外險就只有意外事故才會理賠。

這個階段你不要再糾結於到底該不該買儲蓄險,或是壽險一定要買終身壽險了,先把你需要的壽險保障額度買夠了再說。如果預算有限,但是又把錢花在買儲蓄險與終身壽險,其結果就是你的保障額度與範圍可能會嚴重不足。

因為終身的保費會貴很多,在剛開始建立家庭的時候,可能沒有太多的預算來花在保險上面,購買終身壽險會讓你無法買到足夠的保障。

舉例:終身壽險100萬年繳2萬9,500元,定期壽險只要4,000元,同樣的錢買終身壽險只能買100萬,但是定期壽險可以買到737萬的壽險,你首選的不是終身壽險,而是應該買定期壽險。

人生最大的風險是來自於:子女還沒有長大成人之前,你的負擔是最重的,因為你有家庭、有小孩,你會希望萬一你有風險的時候,你的保險可以提供他們最多的保障。所以在30歲結左右結婚,到約55歲小孩子長大成年前,這個階段是你最需要壽險保障的時候,你應該用有限的預算,盡量把壽險保障拉高。否則年繳2萬9,500元,20年總共繳了59萬元,保障卻永遠只有100萬元,這樣的保障額度是不夠的。

這樣的資訊,你可以在這幾個網站:Finfo保險資訊站保險e聊站查到各家公司的費率(詳見下圖),不過保險e聊站費率偶有錯誤,最好再點選費率表再行比對:


終身險試算

終身險試算


定期險試算

定期險試算

同樣的狀況不要執著於:你的醫療保險是不是終身的,在買終身醫療之前,你應該先購買定期實支實付型的醫療,因為它保障範圍比終身醫療大、而且保費便宜很多。終身醫療一般給付每日住院病房費、手術給付等,但是它有幾個缺點:1.對於住院可能花費最大項目、健保不給付的:部分負擔費用:材料費、醫師指示用藥…等等,我們要自行負擔的部分,它是沒辦法給付的;2.它是定額給付、固定賠多少,不會因為你住院花比較多錢,它就會增加給付;3.給付金額固定、不會隨著通膨調高,因此你現在買的日額病房費給付,在20、30年後可能變的微不足道了。

在網站上以30歲男性、每日病房費2,000元做查詢,某壽險公司的費率如下:
1.終身醫療險:安福一生終身健康保險年繳3萬1,640元(14單位;每日病房費1,400元;出院療養金700元;定額手術給付及7項重大疾病給付)。
2.新住院醫療定期健康保險附約:年繳6,353元(每日病房費2,000元;雜費限額10萬2,306元;手術限額4萬5,000元)。

從這2個險種的保費,你就可以知道終身醫療與定期醫療的保費差距多大了,其他的終身醫療,有的會加入還本功能,因此保費會更貴。

終身醫療與定期醫療理賠上有何差別:
舉例:子敏因病住院3天,此次住院部分負擔費用如下:病房費1萬2,000元(每日4,000元)、材料費3萬5,000元、醫師指示用藥5萬元,她分別買了病房費給付每日2,000元的實支實付型醫療,及終身醫療險日額2,100元(含出院療養金),子敏可獲得多少保險給付?


終身與實支實付醫療

終身與實支實付醫療

所以會有這種差別,是因為定期醫療的理賠項目有:病房費、手術費、住院醫療費(材料費、醫師指示用藥…等),終身醫療理賠項目:病房費、出院療養金、手術費等,它沒有住院醫療費這個項目,但是這些材料費、特殊用藥等,可能會占我們自費金額的大部分,如果只買終身醫療,這方面就無法獲得理賠。

2.40~50歲存退休金的人

如果你到40幾歲想要開始做退休金的準備,你會有幾種選擇:你可以用投資工具,或是用保險來做規畫。這中間的差別只在於說你選擇的工具適不適合、成本多高、預期的報酬率與風險等。在保險上面你可以選擇儲蓄型保險或投資型保單,後者因為是風險自負,所以純就投資風險來說,它跟你投資基金、股票等是沒有什麼差別的。但是因為你是透過保險公司,來投資基金、ETF等標的,成本當然會比你自己買基金、ETF等要多一些。

如果你要用儲蓄險的保險做規畫,因為現在保單預定利率很低,所以如果說你要創造出同樣的退休金的收入,你要花更多的成本。有一個72法則就可以做簡單的計算:在不同的投資報酬率下,你的投資本金多久會翻一倍。計算的方式就是用72除以報酬率,除出來的就是本金翻倍的時間。例如利率2%的時候,72除以2等於36,所以你用100萬做儲蓄,利率2%,36年才會變1倍的200萬,但是如果有6%的報酬率時,12年100萬就會變成200萬了。

不是說不能用儲蓄險來做退休規畫,而是你可以做分配,比說你的退休收入可以分成3種來源,第1種是社會保險、公教保險等等的退休金,第2種來源可能來自於你買的保險儲蓄險,年金險等,你可以把它當成一個比較穩定的退休金的來源。但是最重要的是第3種,你還是要有一部分的預算拿來做投資,利用投資才能夠產生比較高的報酬率,讓你的退休金的規畫可以創造出更多的退休金收入來源。所以我們只是利用保險箱對穩定的特性,讓它成為退休收入來源之一,至於這個比例應該要占多少,那就由你自己來做決定了。

如果你要用較儲蓄險做退休規畫,其中的險種大概分3類:增額型、還本型、利變型等。這時如過要算投資報酬率,不是看預定利率或宣告利率等,而是要用內部報酬率(IRR)來算。在實務上,保單可能會繳幾年後開始領回,若是將每一筆錢進出的時間點以及金額納入考量後,所得到的報酬率,我們稱之為內部報酬率,這才是一個投資方案的真正報酬率。

舉例某壽險公司網站上的還本終身保險的例子:從50歲年繳40萬3,920元,至65歲開始,每年領24萬元直到99歲,如果用內部報酬率來算,它的IRR是1.35%。不過要注意的是:如果活的沒那那麼久,例如到79歲、只領了15次就身故,這時會有身故給付,金額是426萬1,320元,如果把這金額加入計算,它的IRR算出來是1.36%。

如果你是把錢放在銀行跟買還本終身做比較呢?假設從50歲開始每年存40萬3,920元,年利率都是1%沒變,存到64歲時這筆錢是656萬6,877元,從65歲開始你每年領一筆錢做退休金之用,這時利率如果調升了,你每年可領的錢如下圖:


銀行跟買還本終身做比較

銀行跟買還本終身做比較

如果在65歲時定存利率還維持跟現在一樣的1%,從65歲到85歲,你每年可領34萬4,798元,但是利率調升時,可領的金額就會變多。但是如果你是用終身型保險做規畫,每年領的金額是固定的,它並不會調高,所以它會有這種利率的風險。

你也可能用投資型保單做退休準備,其中有一種類全委投資型保單之前銷售的不錯,因為它號稱每月可配息(提解撥回,提解是每月會撥回給保戶的錢,可領現金或轉入再投資)。這種保單像在投資基金一樣可配息,又有投資專家代為操盤,不用自己操心投資的事,感覺是可以利用做退休規畫的好工具。

不過提醒你,這種保單的報酬不能只看配息多少,它的整體報酬率的計算是:以往配息+淨值漲跌幅度,這2個相加總才是它的整體報酬。舉例:如果它5年來每年配息6%,結果現在淨值跌了35%,整體報酬=5X6%+(負35%)=負5%,報酬率整體算下來其實是負的。

這些類全委投資型保單的資料,你可以下載一個精財網的APP,裡面可以查詢到類全委保單的淨值、績效等資料。以下的截圖即為其中的2種保單(圖片查詢日期:2020年1月2日):

類全委投資型保單

類全委投資型保單


raw-image

類全委投資型保單這張保單你可以看到,如果沒有配息,它從2015年到現在報酬率是3%,但是算配息後淨值報酬是負的31.8%,因此成立至今虧損31.8%。類全委保單原始發行價格都是10元,現在淨值6.82元就是跌了31.8%。而且它每年還要支付1.25%的管理費,及0.15%的保管費。

類全委投資型保單

類全委投資型保單


類全委投資型保單

類全委投資型保單

這張保單從2104年成立至今,未配息前淨值績效是負2.7%,配息後是負27.6%。所以可以合理懷疑:這保單配息可能都是來自於本金。如果保單長期沒賺錢、一直在配本金,到最後你結算時,你會發現領到的配息加上淨值的虧損,算下來你的整體報酬率是虧損的。當然裡面還是有投資績效還不錯的保單,如果真的長期績效不理想,建議你還是找業務員,做適當的轉換。

不管用保險做保障、儲蓄或退休規畫,這中間還是有蠻多細節需要注意的,投保時建議還是要專業,及不會只是要做銷售、不管你的需求的從業人員。當然你也可以尋求財務顧問的協助,在評估你的財務現況與目標後,再提供你適當的建議。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Taylor Liao的沙龍
22會員
57內容數
疫情帶來全球的災情,金融業也面臨轉型壓力,網銀蠶食傳統銀行大餅,數位經濟興起,金融從業人員只能走老路,只會銷售商品,無法去了解客戶更多需求? 如此一來可能終究會碰到職涯發展的瓶頸,怎麼做讓自己持續持盈保泰?本專題提供相關的探討。
Taylor Liao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9/20
有時碰到一些金融從業人員,跟他們提起財務規劃,他們會説:老師 您講的財務規劃我們都已經在做了,我就請問他們是怎麼做的:請問你有收費嗎?答:沒有,我都免費服務客戶。  如果你剛接觸財務規劃這領域, 你不一定要立即做收費諮詢。不過財務規劃跟一般的銷售是不一樣的, 有些公司在推廣財務規劃,不過他們的目的
Thumbnail
2023/09/20
有時碰到一些金融從業人員,跟他們提起財務規劃,他們會説:老師 您講的財務規劃我們都已經在做了,我就請問他們是怎麼做的:請問你有收費嗎?答:沒有,我都免費服務客戶。  如果你剛接觸財務規劃這領域, 你不一定要立即做收費諮詢。不過財務規劃跟一般的銷售是不一樣的, 有些公司在推廣財務規劃,不過他們的目的
Thumbnail
2023/09/10
有人寫信來問,什麼叫提供解決方案,它真的跟銷售不會有衝突? 首先要說的是:你不一定要跟我一樣跟客戶收諮詢顧問費,但是你可以財務規劃的方式,來運用在你的銷售流程中,這一定能夠讓你可以跟客戶建力信任感,也會增加你的銷售業績。因為這二個不會有衝突。以往業績導向的方式做銷售時,你可能背話術、盡量強調產品優點
Thumbnail
2023/09/10
有人寫信來問,什麼叫提供解決方案,它真的跟銷售不會有衝突? 首先要說的是:你不一定要跟我一樣跟客戶收諮詢顧問費,但是你可以財務規劃的方式,來運用在你的銷售流程中,這一定能夠讓你可以跟客戶建力信任感,也會增加你的銷售業績。因為這二個不會有衝突。以往業績導向的方式做銷售時,你可能背話術、盡量強調產品優點
Thumbnail
2023/09/04
不知道你工作做久了,會不會覺得有種無力感,這種無力感不是來自於公司待遇不佳,或是薪水太低等,而是來自於工作上無法施展的無奈。  工作上常覺得有種無力感? 例如説公司、單位一直要求業績,給的訓練都是過於簡化的資訊、話術等,只為了快速成交交;而你是希望跟客戶建立一種長期信任的關係,你比較喜歡依照客戶
Thumbnail
2023/09/04
不知道你工作做久了,會不會覺得有種無力感,這種無力感不是來自於公司待遇不佳,或是薪水太低等,而是來自於工作上無法施展的無奈。  工作上常覺得有種無力感? 例如説公司、單位一直要求業績,給的訓練都是過於簡化的資訊、話術等,只為了快速成交交;而你是希望跟客戶建立一種長期信任的關係,你比較喜歡依照客戶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市面上保險商品百百種,身為保險小白,到底應該如何挑選符合自身需求的保險產品?近年很紅的「終身醫療險」,聽起來好有保障,買下去就對了?在茫茫資訊海中,聽到「保險老爹」的podcast節目正好聊到此觀念,趕緊筆記下重點,作為研究買保險的第一步。歡迎觀看筆記,或搜尋「保險老爹」的podcast親自聆聽喔!
Thumbnail
市面上保險商品百百種,身為保險小白,到底應該如何挑選符合自身需求的保險產品?近年很紅的「終身醫療險」,聽起來好有保障,買下去就對了?在茫茫資訊海中,聽到「保險老爹」的podcast節目正好聊到此觀念,趕緊筆記下重點,作為研究買保險的第一步。歡迎觀看筆記,或搜尋「保險老爹」的podcast親自聆聽喔!
Thumbnail
關於保障,每個人需求與想法都不一樣,而我認為的保障,是能解決問題。 每一份保險規劃,無論是儲蓄、意外、失能,一定是因為它的某種功能,可以達到自身的某個目的,所以你願意為它花錢!
Thumbnail
關於保障,每個人需求與想法都不一樣,而我認為的保障,是能解決問題。 每一份保險規劃,無論是儲蓄、意外、失能,一定是因為它的某種功能,可以達到自身的某個目的,所以你願意為它花錢!
Thumbnail
定期險後期保費很貴,老了沒有工作了繳不起怎麼辦? 這個問題大概是我在行銷上最常遇見的問題 我們受的教育很自然而然的都會叫我們用選擇題做抉擇,而不是訓練我們一個獨立思考的模式,分析哪個方法比較好/比較差,進而做出對自己更有利的選擇 在規劃保險也是,例如: 買終身險vs買定期險
Thumbnail
定期險後期保費很貴,老了沒有工作了繳不起怎麼辦? 這個問題大概是我在行銷上最常遇見的問題 我們受的教育很自然而然的都會叫我們用選擇題做抉擇,而不是訓練我們一個獨立思考的模式,分析哪個方法比較好/比較差,進而做出對自己更有利的選擇 在規劃保險也是,例如: 買終身險vs買定期險
Thumbnail
在我媽媽的眼裹,買保險某程度上是浪費錢,買人壽,死掉之後家人才拿到錢;買醫療,往往到退保的時候也沒有理賠過;買儲蓄保,在你用錢的年紀錢都被套在裹邊。經過好幾年的時間,保險市場漸漸成熟,產品豐富,大家的認識也多了,如果時間能夠重新回到過去,我應該會對保險的保障範圍有另外的選擇。
Thumbnail
在我媽媽的眼裹,買保險某程度上是浪費錢,買人壽,死掉之後家人才拿到錢;買醫療,往往到退保的時候也沒有理賠過;買儲蓄保,在你用錢的年紀錢都被套在裹邊。經過好幾年的時間,保險市場漸漸成熟,產品豐富,大家的認識也多了,如果時間能夠重新回到過去,我應該會對保險的保障範圍有另外的選擇。
Thumbnail
保險種類多,哪些該保?哪些該把錢花在刀口上?一般人除非自己有興趣研究,否則大多是聽親戚朋友當保險業務的推薦,有良心的會真的依照保險原則給建議,有的卻只是想賺取高額佣金,尤其是終身險與定期險兩種保障與保費落差很大的險種,保錯不是保障不足,不然就是未來繳不起保費,不可不慎。
Thumbnail
保險種類多,哪些該保?哪些該把錢花在刀口上?一般人除非自己有興趣研究,否則大多是聽親戚朋友當保險業務的推薦,有良心的會真的依照保險原則給建議,有的卻只是想賺取高額佣金,尤其是終身險與定期險兩種保障與保費落差很大的險種,保錯不是保障不足,不然就是未來繳不起保費,不可不慎。
Thumbnail
保險為我們提供財務防線,讓我們在不幸遇上疾病、意外等突發狀況時,能獲取應急資金渡過難關。保險的保障額越高,保費亦會拾級而上,或對投保人的財務造成負擔。我們應如何在保費預算及保障之間作出平衡與取捨?
Thumbnail
保險為我們提供財務防線,讓我們在不幸遇上疾病、意外等突發狀況時,能獲取應急資金渡過難關。保險的保障額越高,保費亦會拾級而上,或對投保人的財務造成負擔。我們應如何在保費預算及保障之間作出平衡與取捨?
Thumbnail
《錢難賺:保險別亂買》 原本對保險近乎一無所知的我,在閱讀完《理財盲點》之後,開始意識到保險的重要性,進而閱讀了《錢難賺:保險別亂買》一書。原本就有在接觸投資理財,但從沒想過保險也和理財關係密切。或許正是因為人生莫測難料,我們需要透過保險以降低財政扛不起的風險。但保險買的越貴、越多,保障就真的越全面
Thumbnail
《錢難賺:保險別亂買》 原本對保險近乎一無所知的我,在閱讀完《理財盲點》之後,開始意識到保險的重要性,進而閱讀了《錢難賺:保險別亂買》一書。原本就有在接觸投資理財,但從沒想過保險也和理財關係密切。或許正是因為人生莫測難料,我們需要透過保險以降低財政扛不起的風險。但保險買的越貴、越多,保障就真的越全面
Thumbnail
年輕人錢難賺 怎麼更聰明的安排保險的配置呢?
Thumbnail
年輕人錢難賺 怎麼更聰明的安排保險的配置呢?
Thumbnail
有次一個上過我的課的學員跟我說,她一個準客戶因為看了我一篇,寫保險公司可能會出問題的文章,就在猶豫要不要買保險。我從來沒有反對人家買保單,只是我們在替客戶財務做財務規畫的過程中,看到蠻多人花了一堆的錢、但是沒有買到應該有的保障。例如夫妻年薪60萬,1年保費就花了19萬,結果買的都是儲蓄險、終身醫療等
Thumbnail
有次一個上過我的課的學員跟我說,她一個準客戶因為看了我一篇,寫保險公司可能會出問題的文章,就在猶豫要不要買保險。我從來沒有反對人家買保單,只是我們在替客戶財務做財務規畫的過程中,看到蠻多人花了一堆的錢、但是沒有買到應該有的保障。例如夫妻年薪60萬,1年保費就花了19萬,結果買的都是儲蓄險、終身醫療等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