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舉辦的首爾設計週,真的使首爾成為一名副其實的設計城市。今年的重點是網絡和知識共享,談論如何建立設計關係,以“設計更好的關係”為主題展開一系列的活動。
主要活動是在DDP的空間舉行,讓民眾自由觀看。在展覽開始打造了一個互動“關係柱”來幫助於民眾的參與。觀看展覽後,觀眾可以將球放入最有趣的解決方案。這樣的互動結果能夠指出方向,目前社會中最大的關係問題是什麼。
你的關係怎麼樣?
2017首爾設計週的主題,將世界的關係分為五種(我 — 我,我 — 你,我 — 我們,我們 — 我們,我們 — 我們)透過一些形成關係和解決衝突的設計案例,讓了解現代人如何建立關係,找到正確關係的答案。
以導師作法帶領與培養年輕設計師
EP.age項目是一個為年輕設計師提供發展機會的計劃。過去兩個月,選出了七個隊伍的年輕設計師受到幾位資深的設計師的指導。
EP.age項目的結果可以在同樣會在這邊展出。
設計師與設計師之間的關係
雖然韓國設計市場規模越來越大,競爭越來越激烈,設計師相互溝通和分享變得越來越重要,但設計師幾乎沒有機會聚在一起,這在台灣也是一樣的狀況,而且台灣還會有設計師互相內鬥的美譽。
首爾設計週的“設計師運動”舉辦各種設計師交流活動、研討會。各業界設計師將分享他們對設計的想法。
為了提高非設計師的民眾的接觸意願,推出了首爾設計熱點的節目SDW(SEOUL DESIGN WEEK) Design Mate設計夥伴,是一個與人們介紹設計商店和咖啡館,分享視覺和品味樂趣。
最後,“Open Studio”的活動,可以讓民眾直接訪問設計公司。參與者將能夠感受到設計師和工作室的空間與對談(這個活動台灣也有做過,不過蠻多報名者都是設計師之間互相參訪,因為設計公司彼此都有一點戒心XD)。
主視覺的部分,玩動態識別的效果相當有趣,幾種顏色的搭配控制也不會過於俗艷。
結論:由上而下推動效果最好,但台灣目前要做到還是有難度
以政府的力量來推動設計相關活動,是相當有影響力的(但也容易歪掉)。現在更導向以設計思維來讓整個民眾思考問題。
台灣的展還是持續的在建立美感的展覽,展出大量的產品設計、文創商品。這樣的展覽對於非設計師的族群,是否會有前往觀看的想法?是否有達到發揮設計的”提問“功用?
改變的確無法一蹴可及,但看到周遭其他國家不斷的前進與進步,總是希望台灣設計環境與思維能快點成長,期待能在台灣看到更不一樣的設計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