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前言】用「不造物的設計」概念打造二十一世紀理想社會《社區設計的時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最近多了不少演講邀約。平均每個月總有十次需要到外地演講。也許是因為我宣稱自己從事不為外人所熟悉的「社區設計」一職,來自各方的演講邀約大多會提出類似疑問:「那到底是什麼樣的職業?」
我愛吃美食也愛享受溫泉,接到演講邀約時,如果知道當地兼具這兩項要素,我會二話不說立即答應。演講次數因此愈來愈多。我通常會在演講最後準備問答時間。有不少人也許第一次聽到這種職業,提出來的問題五花八門。一一回答這些問題後,我發覺可以將它歸納為數項。「什麼原因讓你想要從事社區設計?」「去到當地後,會先從哪方面著手?」「社區設計的成果是什麼?」「能不能請你寫一本社區設計的教科書?」諸如此類,有幾道問題在每個地區都會遇到。應該是我有些地方說明得不夠透徹吧。其中有人將我上一本書《社區設計:重新思考「社區」定義,不只設計空間,更要設計「人與人之間的連結」》(繁體中文版由臉譜出版)從頭到尾都讀過了,依然特地來演講現場提問不明白之處。我對此深表感激,讓我有機會了解過去撰寫的文章中,哪裡說明得不夠充分。
有鑑於此,我考慮針對最多人在演講現場提出的問題寫一本書。為什麼過去學習建築相關領域、又有設計實務經驗的人,會轉以「不造物的設計」為目標呢?日本的總人口減少與社區設計有何關聯?當我以一篇文章回答一道問題的形式書寫,最後串成了猶如隨筆般單篇完結的書稿。
排列書稿順序時,我發現可以分成幾項特徵。於是,我將各篇文章按照以下四項觀點加以分類。第一項觀點是「社區設計如今為何備受矚目?」社群衰退與人際連結淡薄為何愈來愈嚴重?人口不足(Population Decline)將面臨什麼樣的課題?城市為何愈來愈孤寂?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公共」?諸如此類,我打算將自己所想的都寫出來。第二項觀點是「何謂連結的設計?」我的思考重點在於何謂社區設計?居民參與型設計的注意事項、如何看待城市的豐富度?第三項觀點是「透過專案與人結識的趣聞軼事」。參與專案的人們有何改變?除此之外,我也會談談從山地離島地區居民身上學到的事、重視協助村落發展的人才等等。第四項觀點是「如何推動社區設計」。彙整了引導學(Facilitation)模式、聽話的方式與案例的調查方法、如何帶動會場氣氛、如何與行政職員打交道、如何培育社區設計師等各項議題。
我依照上述觀點,將各篇書稿分類整理成四章,分別是「為什麼現在要關注『社區設計』?」、「連結的設計」、「人改變,地域就會改變」、「社區設計的方法」。單憑我的想法與實務經驗,並不足以彙整出一套有系統的社區設計理論。光是將這些想到什麼就寫什麼的零散書稿分類裝在四個袋子裡,就已費了一番工夫。某些論點或許有自相矛盾之處,諸位若是有疑慮,請務必前來演講會或工作坊提出疑問。我不太擅長透過網路回覆諸位的疑問,我喜歡實際面對面互相討論,藉著詳談回答諸位的問題。但願有一天能再將這些提問彙整成書獻給諸位。
本書可與前作《社區設計》視為一套。《社區設計》一書主要是介紹過去參與的專案,本書則是解說為何想要推動這些專案的動機及背景。因此,曾在《社區設計》中詳細介紹的幾項專案,同樣會在本書登場。專案概要如本書末尾(第二三六頁)所示,欲知詳情,建議配合閱讀前作。
「連結的設計」一詞,實在令人不易理解。不妨將它視為猶如「玫瑰般的笑容」如此帶有隱喻意涵的詞語。不過,省思自己平時參與的專案,仍然覺得自己從事的是「設計人際連結」。諸位讀者若是能透過本書進一步了解社區設計的5W1H──「何解」(Why)、「何時」(When)、「何人」(Who)、「何事」(What)、「何地」(Where)、「如何」(How),將是我莫大榮幸。

《社區設計的時代》,臉譜出版
「人改變,地域就會改變。」
社區設計師該如何用「不造物的設計」,重新牽繫起「私人」與「公共」?
再建人計連結之外,更要回復凋零社區的生命力!
──GDA、SD Review、Kids Design等多項社會創新設計大獎得主,日本社區設計界先行者「山崎亮」,繼暢銷書《社區設計》後,帶你實際深入理解社區設計概念,以及該如何真正實行、達成最大效果。

《社區設計的時代:用「不造物的設計」概念打造二十一世紀理想社會,全面探究社區設計的工作奧義、設計總體方針,以及如何與社群團體培養合作默契》
城邦花園│https://goo.gl/r3HA8Z
博客來│https://goo.gl/43QKL1
讀冊│https://goo.gl/XQ2SK9
金石堂│https://goo.gl/pYXuTQ
誠品│https://goo.gl/AFYqFk #獨家 #作者簽名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84會員
419內容數
離開地面,是永恆的現代性,理當有文學來捕捉人類心靈最躍動的一面。 --詹偉雄×臉譜出版 山岳文學書系 meters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臉譜出版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真實發生在紐約的事例,作者之一是紐約前市長彭博轄下的交通運輸局長珍妮特.薩迪可罕,她受到珍.雅各啟發,將過時的街道空間重新設計並校準,搭配新一代多元大眾運輸選項及新的交通政策,成功解開多年死結──令「大蘋果」成為更宜居、有活力且跟上時代潮流的一級都市。
真實發生在紐約的事例,作者之一是紐約前市長彭博轄下的交通運輸局長珍妮特.薩迪可罕,她受到珍.雅各啟發,將過時的街道空間重新設計並校準,搭配新一代多元大眾運輸選項及新的交通政策,成功解開多年死結──令「大蘋果」成為更宜居、有活力且跟上時代潮流的一級都市。
為什麼網際網路開放、高等教育普及、新聞媒體蓬勃發展,卻讓當代社會鄙視專業、陷入前所未有的反智思潮?本書將帶我們反思「專業」的意義,爬梳專家與公民的關係在當代何以崩解,並找回民主社會中兩者應有的相處之道。
為什麼網際網路開放、高等教育普及、新聞媒體蓬勃發展,卻讓當代社會鄙視專業、陷入前所未有的反智思潮?本書將帶我們反思「專業」的意義,爬梳專家與公民的關係在當代何以崩解,並找回民主社會中兩者應有的相處之道。
為什麼網際網路開放、高等教育普及、新聞媒體蓬勃發展,卻讓當代社會鄙視專業、陷入前所未有的反智思潮?本書將帶我們反思「專業」的意義,爬梳專家與公民的關係在當代何以崩解,並找回民主社會中兩者應有的相處之道。
《探險家們的寫生簿》收錄十六世紀迄今七十位探險家的手札、日誌、繪畫,帶著讀者跟他們上山下海、開拓新世界。他們的足跡、精神,隨著當初的紀錄,一一留下來。
真實發生在紐約的事例,作者之一是紐約前市長彭博轄下的交通運輸局長珍妮特.薩迪可罕,她受到珍.雅各啟發,將過時的街道空間重新設計並校準,搭配新一代多元大眾運輸選項及新的交通政策,成功解開多年死結──令「大蘋果」成為更宜居、有活力且跟上時代潮流的一級都市。
真實發生在紐約的事例,作者之一是紐約前市長彭博轄下的交通運輸局長珍妮特.薩迪可罕,她受到珍.雅各啟發,將過時的街道空間重新設計並校準,搭配新一代多元大眾運輸選項及新的交通政策,成功解開多年死結──令「大蘋果」成為更宜居、有活力且跟上時代潮流的一級都市。
為什麼網際網路開放、高等教育普及、新聞媒體蓬勃發展,卻讓當代社會鄙視專業、陷入前所未有的反智思潮?本書將帶我們反思「專業」的意義,爬梳專家與公民的關係在當代何以崩解,並找回民主社會中兩者應有的相處之道。
為什麼網際網路開放、高等教育普及、新聞媒體蓬勃發展,卻讓當代社會鄙視專業、陷入前所未有的反智思潮?本書將帶我們反思「專業」的意義,爬梳專家與公民的關係在當代何以崩解,並找回民主社會中兩者應有的相處之道。
為什麼網際網路開放、高等教育普及、新聞媒體蓬勃發展,卻讓當代社會鄙視專業、陷入前所未有的反智思潮?本書將帶我們反思「專業」的意義,爬梳專家與公民的關係在當代何以崩解,並找回民主社會中兩者應有的相處之道。
《探險家們的寫生簿》收錄十六世紀迄今七十位探險家的手札、日誌、繪畫,帶著讀者跟他們上山下海、開拓新世界。他們的足跡、精神,隨著當初的紀錄,一一留下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社會教育的定義及其與終身學習的關聯,並分析青少年在社會教育中參與的動機。內容涵蓋了社區營造並介紹「社造30新點子行動」的活動計畫,鼓勵學生認識社區及推動創意提案,藉此增進自身的實踐經驗及服務學習時數,讓青少年能在社會教育的框架下有效地成長與學習。
Thumbnail
去聽了一堂社會設計的課…順便整理了一下網路上的資料。 觀點決定了對問題的理解… 主流 VS 邊緣(女人、移工、窮人) 看似不重要的小人物們。從哪一個角度出發看事情,會有不一樣的思考。 社會設計是什麼? 社會設計(Social Design)是一種設計理念與實踐方式,旨在透過設計解決社會問
Thumbnail
這是由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籌辦的特展「當我們同宅一起:公宅設計與理想現代生活」的系列講座之一。講請到實踐大學的蕭有志老師以及中原大學的陳宣誠老師,分別分享了廣慈社宅及斯文裡三期公辦都市更新的公共藝術,讓我們思考公共藝術與社會住宅之間的關係。
Thumbnail
「從原先熟悉的領域轉換跑道,是什麼理由促使你做出改變?」 苗栗長大的宜錦,在台北的景觀設計公司待了七年後,發現相比為「不確定的對象」設計,他更享受深入社區、實際接觸在地居民的過程。雖然不是社會工作背景出身,反而是這樣的「特殊性」讓他思考自己能為社區,甚至是居民帶來什麼價值?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設計在社會中的角色,從改造選舉公報到將廢鋁罐製成手錶再到外籍移工教育計畫,展示了設計如何影響社會並解決問題。透過創新和社會關懷,設計不僅僅是美學和功能性,更是推動社會共融和可持續發展的力量。
Thumbnail
不斷地接受刺激的我,在思考中,漸漸畫出自己理想的生活模式,更認識自己,也更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臺灣地方創生/社群營造的場域營造的哲學面,並針對各種執行模式的狀況進行分析,探討模式複製與社群自我意識產生的影響。
Thumbnail
這是關於中產階級自救會在日本地方創生中的觀察與實踐的講座內容介紹。主講人將分享社會創新和地方創生的情況,以及一些相關案例和方法論的案例學習。講座是關於在日本鄉下怎麼實踐中產階級自救的分析跟討論。
Thumbnail
論述設計在傳統的工業設計基礎之上,重新探討了「人與物件的關係」之可能性。本篇文章將以《論述設計:批判、推測及另類事物》這本書的知識概念為基礎,為讀者介紹有為何出現「論述設計」的緣由。
Thumbnail
會知道這個概念,是來自一場講座的偶然際遇,也是那時聽著長年在國發會審理地方創生案的林承毅老師分享而知。地方創生在台灣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從日本的社區總體營造展開,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到社區生命共同體為目標,是一段公民賦權的啟蒙運動,而台灣在政策制定總喜歡從鄰近的日本開始模仿...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社會教育的定義及其與終身學習的關聯,並分析青少年在社會教育中參與的動機。內容涵蓋了社區營造並介紹「社造30新點子行動」的活動計畫,鼓勵學生認識社區及推動創意提案,藉此增進自身的實踐經驗及服務學習時數,讓青少年能在社會教育的框架下有效地成長與學習。
Thumbnail
去聽了一堂社會設計的課…順便整理了一下網路上的資料。 觀點決定了對問題的理解… 主流 VS 邊緣(女人、移工、窮人) 看似不重要的小人物們。從哪一個角度出發看事情,會有不一樣的思考。 社會設計是什麼? 社會設計(Social Design)是一種設計理念與實踐方式,旨在透過設計解決社會問
Thumbnail
這是由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籌辦的特展「當我們同宅一起:公宅設計與理想現代生活」的系列講座之一。講請到實踐大學的蕭有志老師以及中原大學的陳宣誠老師,分別分享了廣慈社宅及斯文裡三期公辦都市更新的公共藝術,讓我們思考公共藝術與社會住宅之間的關係。
Thumbnail
「從原先熟悉的領域轉換跑道,是什麼理由促使你做出改變?」 苗栗長大的宜錦,在台北的景觀設計公司待了七年後,發現相比為「不確定的對象」設計,他更享受深入社區、實際接觸在地居民的過程。雖然不是社會工作背景出身,反而是這樣的「特殊性」讓他思考自己能為社區,甚至是居民帶來什麼價值?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設計在社會中的角色,從改造選舉公報到將廢鋁罐製成手錶再到外籍移工教育計畫,展示了設計如何影響社會並解決問題。透過創新和社會關懷,設計不僅僅是美學和功能性,更是推動社會共融和可持續發展的力量。
Thumbnail
不斷地接受刺激的我,在思考中,漸漸畫出自己理想的生活模式,更認識自己,也更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臺灣地方創生/社群營造的場域營造的哲學面,並針對各種執行模式的狀況進行分析,探討模式複製與社群自我意識產生的影響。
Thumbnail
這是關於中產階級自救會在日本地方創生中的觀察與實踐的講座內容介紹。主講人將分享社會創新和地方創生的情況,以及一些相關案例和方法論的案例學習。講座是關於在日本鄉下怎麼實踐中產階級自救的分析跟討論。
Thumbnail
論述設計在傳統的工業設計基礎之上,重新探討了「人與物件的關係」之可能性。本篇文章將以《論述設計:批判、推測及另類事物》這本書的知識概念為基礎,為讀者介紹有為何出現「論述設計」的緣由。
Thumbnail
會知道這個概念,是來自一場講座的偶然際遇,也是那時聽著長年在國發會審理地方創生案的林承毅老師分享而知。地方創生在台灣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從日本的社區總體營造展開,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到社區生命共同體為目標,是一段公民賦權的啟蒙運動,而台灣在政策制定總喜歡從鄰近的日本開始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