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多了不少演講邀約。平均每個月總有十次需要到外地演講。也許是因為我宣稱自己從事不為外人所熟悉的「社區設計」一職,來自各方的演講邀約大多會提出類似疑問:「那到底是什麼樣的職業?」
我愛吃美食也愛享受溫泉,接到演講邀約時,如果知道當地兼具這兩項要素,我會二話不說立即答應。演講次數因此愈來愈多。我通常會在演講最後準備問答時間。有不少人也許第一次聽到這種職業,提出來的問題五花八門。一一回答這些問題後,我發覺可以將它歸納為數項。「什麼原因讓你想要從事社區設計?」「去到當地後,會先從哪方面著手?」「社區設計的成果是什麼?」「能不能請你寫一本社區設計的教科書?」諸如此類,有幾道問題在每個地區都會遇到。應該是我有些地方說明得不夠透徹吧。其中有人將我上一本書《
社區設計:重新思考「社區」定義,不只設計空間,更要設計「人與人之間的連結」》(繁體中文版由臉譜出版)從頭到尾都讀過了,依然特地來演講現場提問不明白之處。我對此深表感激,讓我有機會了解過去撰寫的文章中,哪裡說明得不夠充分。
有鑑於此,我考慮針對最多人在演講現場提出的問題寫一本書。為什麼過去學習建築相關領域、又有設計實務經驗的人,會轉以「不造物的設計」為目標呢?日本的總人口減少與社區設計有何關聯?當我以一篇文章回答一道問題的形式書寫,最後串成了猶如隨筆般單篇完結的書稿。
排列書稿順序時,我發現可以分成幾項特徵。於是,我將各篇文章按照以下四項觀點加以分類。第一項觀點是「社區設計如今為何備受矚目?」社群衰退與人際連結淡薄為何愈來愈嚴重?人口不足(Population Decline)將面臨什麼樣的課題?城市為何愈來愈孤寂?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公共」?諸如此類,我打算將自己所想的都寫出來。第二項觀點是「何謂連結的設計?」我的思考重點在於何謂社區設計?居民參與型設計的注意事項、如何看待城市的豐富度?第三項觀點是「透過專案與人結識的趣聞軼事」。參與專案的人們有何改變?除此之外,我也會談談從山地離島地區居民身上學到的事、重視協助村落發展的人才等等。第四項觀點是「如何推動社區設計」。彙整了引導學(Facilitation)模式、聽話的方式與案例的調查方法、如何帶動會場氣氛、如何與行政職員打交道、如何培育社區設計師等各項議題。
我依照上述觀點,將各篇書稿分類整理成四章,分別是「為什麼現在要關注『社區設計』?」、「連結的設計」、「人改變,地域就會改變」、「社區設計的方法」。單憑我的想法與實務經驗,並不足以彙整出一套有系統的社區設計理論。光是將這些想到什麼就寫什麼的零散書稿分類裝在四個袋子裡,就已費了一番工夫。某些論點或許有自相矛盾之處,諸位若是有疑慮,請務必前來演講會或工作坊提出疑問。我不太擅長透過網路回覆諸位的疑問,我喜歡實際面對面互相討論,藉著詳談回答諸位的問題。但願有一天能再將這些提問彙整成書獻給諸位。
本書可與前作《
社區設計》視為一套。《
社區設計》一書主要是介紹過去參與的專案,本書則是解說為何想要推動這些專案的動機及背景。因此,曾在《
社區設計》中詳細介紹的幾項專案,同樣會在本書登場。專案概要如本書末尾(第二三六頁)所示,欲知詳情,建議配合閱讀前作。
「連結的設計」一詞,實在令人不易理解。不妨將它視為猶如「玫瑰般的笑容」如此帶有隱喻意涵的詞語。不過,省思自己平時參與的專案,仍然覺得自己從事的是「設計人際連結」。諸位讀者若是能透過本書進一步了解社區設計的5W1H──「何解」(Why)、「何時」(When)、「何人」(Who)、「何事」(What)、「何地」(Where)、「如何」(How),將是我莫大榮幸。
「人改變,地域就會改變。」
社區設計師該如何用「不造物的設計」,重新牽繫起「私人」與「公共」?
再建人計連結之外,更要回復凋零社區的生命力!
──GDA、SD Review、Kids Design等多項社會創新設計大獎得主,日本社區設計界先行者「山崎亮」,繼暢銷書《社區設計》後,帶你實際深入理解社區設計概念,以及該如何真正實行、達成最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