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日,Zoom的爭議可說是COVID-19疫情發展中的次要焦點,從最開始的遠端教學/會議救星,到現在的資安風險,各種論點充斥在小弟的臉書版上,但我總覺得該好好梳理一下自己的思考脈絡。
關於Zoom的資安漏洞,專家學者說了很多,所以我不討論,但有一件事是確定的:在任何場合/目的上使用Zoom確實會有資安上的疑慮與風險。
教師的資訊素養?
身為待過中學教學現場的前教育實習學生(俗稱實習老師),深知教學現場的忙碌與壓力,老師們像是夾心餅乾般被迫面對課程、教材、行政、家長、學生與教育政策等等的事情,要重頭學習一套軟體而且加以運用並非易事。
但這也顯示出,大多數的現役教師可能沒有足夠的「資訊素養」,甚至在觀念上是需要再教育的。舉個例子來說,「教學哪來資安問題?」的說法本身就是個問題,連我這文組的外行人都知道,資安風險絕對不是只有視訊畫面被監看這麼單純,但這樣的錯誤想像卻成為教師們憤怒的基礎,令人無言以對。
亦有教師抱怨「之前的培訓都是做白工、浪費時間」,我倒是覺得這反映出我們到底怎麼看待「學習」這件事情,原來學習還有分有用的跟無用的。換個角度想,資訊軟體只會一直更新與變化,其實我們不是在學某套特定軟體,而是熟悉數位語言與模式,或者,我們需要的是更為基礎的數位倫理培育。
反觀「數位教學」喊了多少年,卻在這波疫情見光死,每個人都好像驚慌失措似的,更是再次突顯台灣總是做做樣子、騙別人也騙自己的表面思維,數位能力可不是編預算買幾台新電腦或資訊講台就能養成的,我們平常到底有沒有做好準備?或者,如葉丙成老師所說,我們到底有沒有認真消弭數位能力落差極大的問題?(雖然這很難)
十二年國教的新課綱精神是「自發」、「互動」、「共好」,核心素養則有「三面九項」,期待學生成為「終身學習者」,那老師呢?如果我是學生,我會很想看看自己的老師們,在這種困境下,是怎麼「解任務」的。
誰在政治化?
現在有種正在發酵的論述,直指教育部禁用Zoom根本就是政治凌駕一切,把問題政治化、仇中化,並將此決策歸因於政治正確上,但我覺得這種講法才是在帶風向,而且相當不負責任。根據報載,成大電機工程系教授李忠憲說:資訊安全管理本來就是滾動式的過程。[2]
換言之,隨著時間的前進,局勢就會有所變化,作法當然會不同-就跟一堆人在罵為何先前不捐口罩,現在卻要捐給外國一樣-可想見又有人會說網軍在護航政府,但拜託各位可以把整條時間軸拉開後,再思考和評斷事情嗎?
不過,教育部作為主管機關,必須清楚對第一線教師與學生說明並釐清政策的依據以及配套,確實不能含混帶過,把問題丟給這些教學現場的教師們就撒手不管,因為這個令人措手不及的禁令將影響全國學校的實際運作以及學生的受教權。而此「不應使用」的決策是否有需要如此強硬,如何兼顧教學習慣、培訓成本與資訊安全,也是值得討論的部分,葉丙成老師的澄清文就很清楚,我個人也頗同意。[3]
小結
「具備規劃及執行計畫的能力,並試探與發展多元專業知能、充實生活經驗,發揮創新精神,以因應社會變遷、增進個人的彈性適應力。」(A3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
「具備善用科技、資訊與各類媒體之能力,培養相關倫理及媒體識讀的素養,俾能分析、思辨、批判人與科技、資訊及媒體之關係。」(B2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
最後,如果我們希望我們的學生能夠習得上述素養,那教師的角色與言行為何?我想應該不是在群組裡或版上抱怨、生氣吧,或者說,教師們應該是沒時間這麼做的(向辛苦的全國教師前輩們致敬)。
書寫至此,才發覺自己恐怕會得罪不少人,尤其自己又不是現役教師,根本沒資格說嘴,但這是我個人不成熟的觀察與反思,如有冒犯或不周請見諒。
Su-Hong | 於台灣,高雄,灣仔內 | 2020.04.08 17:47修訂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