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通往世界的植物》:台灣高山植物的科普讀本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在介紹臺灣的高寒植物時,會不經意地著重在一些形式上的特色,像是特有種的數量,或是高寒植物美艷的外表。但是臺灣的高寒生態系裡,有一份十分特別的生物地理學底蘊,光是想像著山薰香必須擁有多少的幸運才能抵達臺灣,就足以讓我覺得臺灣的高山有多不可思議。
以前讀到生物間斷分布,總是覺得板塊構造論比長距離傳播更可信。長距離,意味著超強的遠距離傳播能力,同時要克服旅途中的不確定與風險。有能力,還要有十足的運氣。板塊構造論,是板塊間相連的物理關係,實實在在,也增添必然性。
不過個人喜好是一回事。雖然板塊構造論可以從地質學獲得證明,但不一定是所有傳播的起源。學者進行DNA分析後,發現許多植物的起源歷史並沒有那麼久,時序無法對上。
山薰香(Oreomyrrhis involucrata)就是這樣的例子。
山薰香是高山植物,從南半球高山越洋來到台灣高山,如此的長距離傳播,得面對各種難題。一般繖形科植物靠著果實粘粘到動物身上,並由動物移動傳播。山薰香的鉤刺小,難以粘附在動物身上,但其較小與輕的果實卻有助於粘附在鳥類,再由鳥類往外傳播。保育生物學家認為,因氣候變遷的關係,高寒植物可能會在往低海拔遷徙時來到海邊。此時果實可藉由泥土粘附(而不是果實的自身構造),由跨洋遷徙的鳥類攜帶離開。
充滿偶然性,卻可能是最合理的解釋。
游旨价在寫山薰香一節時,就作了前述感嘆。
「特有種」是本書其中一個主題。大概除細菌與病毒,國民常會對本國持有的大自然「特有種」感到驕傲與自豪,莫名覺厲,雖然生物的諸多演化跟他們沒什麼關係(病菌也是)。這些特有種與「我們」有什麼關聯?很多時候都與當代的我們缺乏直接關聯,也因此人們總是不自覺地破壞生態,並且過了好久,仍然想不出到底破壞了什麼。但如果追溯自己與島與土地的過去,特有種卻能提供自然史裡的獨特意義。雖然是以植物的角度。
台灣行政院有架上特有種資料庫,可以查到特有種的基本資料。
一般人隨意點閱資料庫,可能不會覺得太有趣,因為特有種不見得有很特別的外觀或功能,而是基於環境等因素,導致特有種只在某些地方生存。因此才說,特有種與台灣形成的自然史有密切關係。如果沒有與歷史環境認識,既可能以為特有種很特有(誤將不特有之處認定為特有),或者反過來,以為特有種很不特有(看起來跟其祖輩無異)。
純粹從數量看,台灣的特有種並不多。因此提到台灣多樣性時,往往需要考量台灣形成歷史較短。比例上,短時間卻能造成迅速分化與多樣,即是其特別之處。
書裡提到生態棲位比地理隔離更影響台灣生物多樣性的產生。蘇鴻傑依據溫度與雨量的變化,以及季節性的分布,劃分七個地理氣候區。部分植物恰好是按氣候區分布,而不是地理隔離。物理上的距離是顯著的,但並不總是影響生物形態的主因。生態棲位(維繫一個物種生存所需的環境),也是本書主題之一。這與作者生物地理學背景有關。
《通往世界的植物:臺灣高山植物的時空旅行》,或許也可以叫通往臺灣的植物,談的就是高山植物傳播到台灣並成為特有種的經過,以及一些未能給出明確理由的,
棲息地分化假說最終仍無法進一步回答更關鍵的問題——促使島內植物快速分化的關鍵性狀是什麼。不論是地理區隔還是生態棲位分化假說 ... 有趣的是,最後我們也有可能會發現,其實兩種假說在卵圓形花萼類小檗屬快速分化的過程裡,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或是兩者都與其無關。研究大自然就是這樣,你永遠不知道那裡有多少可能性
不只是研究大自然,大部分研究都會面對這種狀況,很可能最後發現,原先假設的因素都不是因素。可惜人們通常都無法容許自己的信念很可能全盤皆錯這回事。自然科學還算對檢驗標準較有共識,放在社會科學就困難得多,尤其社會科學本身就質疑標準。
原本擔心不熟悉高山植物,會否造成閱讀困難,所幸本書並不是植物考古,而在於討論生動的遷徙過程。
註釋及每章結束前都附上參考書目,深得我心,方便對許多不熟悉的概念追伸閱讀。不知道什麼緣故,有的科普讀物不附上參考書目,或是在尾頁一次性不分章節地,只按字母排序列上一堆,似乎只想暗示讀者,作者學富五車,卻不是真的想方便讓人作進一步閱讀。就深度而言,感覺點到即止的地方多,不少名詞解釋也算是蠻照顧業餘讀者(如我)。
(曾發於Matters,文字經增修,發佈在方格子)
avatar-img
7會員
29內容數
本系列主要書寫東南亞各國之間的主權爭議。東南亞各國在歷史上常有彼此重疊現象,不若東亞有較清晰的領土繼承,也因此當轉變為擁有明確邊界的現代國家時,歷史主權(historical claim)會變得異常複雜。我嘗試在主權爭議裡,釐清邊界的意思和由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Hi 我是 VK~ 在 8 月底寫完〈探索 AI 時代的知識革命:NotebookLM 如何顛覆學習和創作流程?〉後,有機會在 INSIDE POSSIBE 分享兩次「和 NotebookLM 協作如何改變我學習和創作」的主題,剛好最近也有在許多地方聊到關於 NotebookLM 等 AI 工具
Thumbnail
這是張老師的第三本書,我想前二本應該也有很多朋友們都有讀過,我想絕對是受益良多,而這次在書名上就直接點出,著重在從投資的角度來切入
Thumbnail
故事主要落在某大學生專門研究植物的研究生們,由一個貌似冷酷殺手但生活習慣蠻兩光的松田教授帶領,他們時常到學校附近的圓服亭用餐,廚房學徒藤丸以以局外人的角度,一點點認識植物世界。
Thumbnail
今年4月美術老師在擺設餐桌上的插花植物時,呷菜食驗所的食驗員看到其中一個罐子裡有紫色的花,拿近一嗅,發現竟然有蔥味,詢問過美術老師之後,確定是梅居農場裡香草園的蝦夷蔥的花,食驗員就把花拔下幾朵放在嘴裡嚼,發現蝦夷蔥花有非常濃厚的蔥味和辛辣味……
Thumbnail
我們身處在一個已經無法回頭的世界。那些被視其理所當然的,未盡然是合理存在,唯訓勉自己拒絕傲慢,確保自我,才能在知識的追求與思想辯證上讓作為賤民的我們可以安穩地實踐民主,繼續與這塊島嶼共存,成為台灣人。
Thumbnail
把大麻素Cannabinoid改稱植物/草本素Phytonoid;把內源大麻素稱為內源植物素Endophytonoid;把內源大麻素系統稱為內源植物素Endo Phytonoid System。
Thumbnail
《醒來的世界》是部專欄文章集結的散文集。作者亞然文字流暢、邏輯清晰,理性與感性兼具。而作為一本政治文化觀察集,既收錄政治研究,也容納諸多文化描寫,內容廣納政治、音樂、文學(同為吳明益跟村上粉絲!)、電影視集(他一直偷婊冰與火之歌實在太好笑)、日本文化(拉麵、居酒屋、深夜食堂!)等領域。
Thumbnail
讀《激越與死滅:二二八世代民主路》-台灣的精神 二二一、二二二、二二三、二二四、二二五、二二六、二二七、二二八,沒有二二九,除了不是閏年之外,而是很多人的生命終止在一九四七的二二八。但是不僅時間繼續前進,屠殺也未停止,二二八是個象徵性的數字,對於在島嶼上的我群才具有意義,而這個意義是悲傷的,持續
Thumbnail
<p>在將近一個世紀以後的現在,看著人們在二十世紀初期所想像的未來都市,除了航空器與纜車還未普及成為都市交通工具外,電車在高樓間穿梭的光景早已不再稀奇,也不再是想像中的未來,而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般街景了。話說回來, 那在高架鐵道上運行的電車可與現在臺北捷運文湖線有那麼幾分相似哩。</p>
Thumbnail
Hi 我是 VK~ 在 8 月底寫完〈探索 AI 時代的知識革命:NotebookLM 如何顛覆學習和創作流程?〉後,有機會在 INSIDE POSSIBE 分享兩次「和 NotebookLM 協作如何改變我學習和創作」的主題,剛好最近也有在許多地方聊到關於 NotebookLM 等 AI 工具
Thumbnail
這是張老師的第三本書,我想前二本應該也有很多朋友們都有讀過,我想絕對是受益良多,而這次在書名上就直接點出,著重在從投資的角度來切入
Thumbnail
故事主要落在某大學生專門研究植物的研究生們,由一個貌似冷酷殺手但生活習慣蠻兩光的松田教授帶領,他們時常到學校附近的圓服亭用餐,廚房學徒藤丸以以局外人的角度,一點點認識植物世界。
Thumbnail
今年4月美術老師在擺設餐桌上的插花植物時,呷菜食驗所的食驗員看到其中一個罐子裡有紫色的花,拿近一嗅,發現竟然有蔥味,詢問過美術老師之後,確定是梅居農場裡香草園的蝦夷蔥的花,食驗員就把花拔下幾朵放在嘴裡嚼,發現蝦夷蔥花有非常濃厚的蔥味和辛辣味……
Thumbnail
我們身處在一個已經無法回頭的世界。那些被視其理所當然的,未盡然是合理存在,唯訓勉自己拒絕傲慢,確保自我,才能在知識的追求與思想辯證上讓作為賤民的我們可以安穩地實踐民主,繼續與這塊島嶼共存,成為台灣人。
Thumbnail
把大麻素Cannabinoid改稱植物/草本素Phytonoid;把內源大麻素稱為內源植物素Endophytonoid;把內源大麻素系統稱為內源植物素Endo Phytonoid System。
Thumbnail
《醒來的世界》是部專欄文章集結的散文集。作者亞然文字流暢、邏輯清晰,理性與感性兼具。而作為一本政治文化觀察集,既收錄政治研究,也容納諸多文化描寫,內容廣納政治、音樂、文學(同為吳明益跟村上粉絲!)、電影視集(他一直偷婊冰與火之歌實在太好笑)、日本文化(拉麵、居酒屋、深夜食堂!)等領域。
Thumbnail
讀《激越與死滅:二二八世代民主路》-台灣的精神 二二一、二二二、二二三、二二四、二二五、二二六、二二七、二二八,沒有二二九,除了不是閏年之外,而是很多人的生命終止在一九四七的二二八。但是不僅時間繼續前進,屠殺也未停止,二二八是個象徵性的數字,對於在島嶼上的我群才具有意義,而這個意義是悲傷的,持續
Thumbnail
<p>在將近一個世紀以後的現在,看著人們在二十世紀初期所想像的未來都市,除了航空器與纜車還未普及成為都市交通工具外,電車在高樓間穿梭的光景早已不再稀奇,也不再是想像中的未來,而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般街景了。話說回來, 那在高架鐵道上運行的電車可與現在臺北捷運文湖線有那麼幾分相似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