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蔡師兄:《六祖法寶壇經》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大家要勤加薰習,必有所獲。汝得人身不修道,如入寶山空手歸。
《金剛經》指示目標,《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為施行細則,日讀兩品,時時內省,配合實踐,日久功深。
〈般若品第二〉
原文:
「小根小智人聞。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龍下雨。於閻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棗葉。若雨大海。不增不減。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觀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從天有。元是龍能興致。令一切眾生。一切草木。有情無情。悉皆蒙潤。百川眾流。卻入大海。合為一體。眾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復如是。」
淺譯:
「小根小智人聞」:小根,就是善根淺薄的人、小智的人,他若聽見這個經。
就「心生不信」:他就說:「沒有這個道理!念經?念經有什麼好處?你不吃飯,看你可不可以活著?你天天念經,我看看你不吃飯可不可以?」所以小根小智的人,聽見這個經,他心生不信。
「何以故」:什麼原因他不信呢?
「譬如天龍下雨」:好像天上龍下雨似的。
「於閻浮提,城邑聚落」:所有的城市、聚落。
「悉皆漂流」:都被水所漂流。
「如漂棗葉」:就像漂一片棗樹葉子那樣子。
「若雨大海」:這個雨要是落到大海裏頭。
「不增不減」:大海,就表示大根大器的人。他一聞法,知道這個法,是自性本具的,所以他就生出信心。小根小智的人,就像那小草似的,一下了雨,就把它沖得反而死了,他不相信大乘法。
「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大乘人、最上乘的人。
「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心就開悟,也明白了。
「故知本性」:他就知道自己本性。
「自有般若之智」:般若本來是自性所具的。
「自用智慧,常觀照故,不假文字」:有智慧的人,他自己用自己的智慧,常常觀照自己般若的智慧,不一定要認識很多字,才明白般若的智慧。
現在也說個比喻,「譬如雨水,不從天有」:雨不是從天上有的。
「元是龍能興致」:本來是龍可以下雨的。
「令一切眾生,一切草木,有情無情,悉皆蒙潤」:一切的樹木、一切眾生,無論你有情無情,都得到這個雨的滋潤。
「百川眾流,卻入大海」:一切其他小的川流,都流入大海。
「合為一體」:到大海裏,成為一體。
「眾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復如是」:眾生般若之智,也就像天雨下到大海裏一樣。這個海,就是我們每一個人。自己本性的智慧,就無論是下多少雨,都流入大海裏去,海也不增不減。
所以才說:「佛法如大海,唯信可入。」你也唯智可入。你有智慧,才能到這大海裏去;沒有智慧,也不容易到的。般若的智慧,就和這個道理是一樣的。
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般若品第二〉
原文:
「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枣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能兴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
浅译:
「小根小智人闻」:小根,就是善根浅薄的人、小智的人,他若听见这个经。
就「心生不信」:他就说:「没有这个道理!念经?念经有什么好处?你不吃饭,看你可不可以活着?你天天念经,我看看你不吃饭可不可以?」所以小根小智的人,听见这个经,他心生不信。
「何以故」:什么原因他不信呢?
「譬如天龙下雨」:好像天上龙下雨似的。
「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所有的城市、聚落。
「悉皆漂流」:都被水所漂流。
「如漂枣叶」:就像漂一片枣树叶子那样子。
「若雨大海」:这个雨要是落到大海里头。
「不增不减」:大海,就表示大根大器的人。他一闻法,知道这个法,是自性本具的,所以他就生出信心。小根小智的人,就像那小草似的,一下了雨,就把它冲得反而死了,他不相信大乘法。
「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大乘人、最上乘的人。
「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心就开悟,也明白了。
「故知本性」:他就知道自己本性。
「自有般若之智」:般若本来是自性所具的。
「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有智慧的人,他自己用自己的智慧,常常观照自己般若的智慧,不一定要认识很多字,才明白般若的智慧。
现在也说个比喻,「譬如雨水,不从天有」:雨不是从天上有的。
「元是龙能兴致」:本来是龙可以下雨的。
「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一切的树木、一切众生,无论你有情无情,都得到这个雨的滋润。
「百川众流,却入大海」:一切其他小的川流,都流入大海。
「合为一体」:到大海里,成为一体。
「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众生般若之智,也就像天雨下到大海里一样。这个海,就是我们每一个人。自己本性的智慧,就无论是下多少雨,都流入大海里去,海也不增不减。
所以才说:「佛法如大海,唯信可入。」你也唯智可入。你有智慧,才能到这大海里去;没有智慧,也不容易到的。般若的智慧,就和这个道理是一样的。
以上摘自《六祖法宝坛经浅释》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