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王丹:獨裁者的退化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raw-image

四月初的時候,我和一些朋友針對武漢肺炎疫情在中國造成的災害,發起向習近平追責的連署呼籲。當時就有網友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表示反對,其理由是:如果沒有習近平這位「總加速師」,中共的政治生命可能還會延續得更久一些。

「總加速師」,就是最近在中國人之間私下流傳的對習近平的新稱呼。這是針對鄧小平被稱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對比而出的嘲諷性的頭銜,意思是說習近平是加速中共統治崩潰的主要責任人。最近在香港強行推動國安法的舉動,再次證明了習近平的這一頭銜的當之無愧。

「一國兩制」就是獨裁者進化了的手段

我手頭正好有一本威廉・道布森寫的《獨裁者的進化:收編,分化,假民主》,書中詳盡描述了包括中國在內的新的獨裁者的「進化」:他們不再一味依靠強硬的壓制手法,反而扮演一個改革者的角色,用更精緻的策略「收編」和「分化」社會反對力量,從而延續自己的統治。這一套做法,拿來形容鄧小平制定的、以「一國兩制」為核心的香港基本法框架,再合適不過。

鄧小平就是一個「進化了的獨裁者」,在香港問題上,他提出「一國兩制」並保證50年不變,即使有些人質疑他是在說謊──事實上他確實就是在說謊──但是在沒有時間充分揭穿他的謊言的前提下,「一國兩制」的確成功地「收編」和「分化」了香港的民主派以及支持香港民主發展的國際力量。

在國安法即將在香港實施之際,現在網路上到處流傳鄧小平1990年會見香港代表團時候的講話,那已經是中共進行了「六四」大屠殺之後的事情了,按理說港人已經對中共開始保持警惕,但鄧小平一席「一國兩制堅持50年不變,50年以後也沒有必要變」的講話,還是讓一些溫和反對派對未來產生了一些粉紅色的幻想,因而香港並沒有在「六四」之後,出現更激烈的社會反彈。

鄧小平的策略,現在看起來非常清楚:先用謊言安撫住港人的情緒,然後通過經濟、移民等手段全面滲透和收買香港社會的不同力量,以「溫水煮青蛙」的方式,慢慢把香港變成中國內地的一部分。如果按照鄧小平這樣的「設計」,香港確實會不知不覺中失去了原來擁有的很多東西,但還不至於引發大規模抗爭。

習近平自己摘下「一國兩制」的假面具

這一套策略,正如我們看到的,在習近平上台之後,竟然慢慢地被拋棄了。習近平一改鄧小平路線,反而「加速」進行香港的內地化過程,從強調「一國」高於「兩制」到在普選問題上的僵硬立場,自己動手,摘下了「一國兩制」的假面具,結果就是喚醒了港人的警惕,開始了大規模且激烈的街頭抗爭。一路走到今天,香港的局勢加速動盪,港人的疏離意識加速成長,北京在對港政策上進退兩難的局面加速惡化,這一切的「加速」進行,正是習近平這位「總加速師」的「大手筆」。

從這個角度看,當今世界,確實出現了威廉・道布森提出的「獨裁者的進化」的現象,但是,在中國,卻出現了「獨裁者的退化」現象。這或許是值得威廉・道布森和其他研究極權主義、威權主義的學者們去觀察分析的另一種行為模式。

我認為,至少有以下一些問題是值得我們研究的:這樣的從「進化」到「退化」的異變,是否在其他一些國家也存在,還是說,這也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異變?這樣的異變是如何發生的?這樣的異變為何能夠發生?從「總設計師」到「總加速師」,中國的發展將會出現怎樣的軌跡?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王丹的沙龍
390會員
247內容數
作為一個寫作者,「王丹隨筆」這個空間,能夠讓我書寫的內容不被媒體的意識形態或流量給綁架,不需為了追求點擊而譁眾取寵,真正深入書寫出更多有價值的內容給每位讀者。除此之外,我希望在這裡不是單純的「我寫你看」,能有更多機會與讀者們互動,接受讀者的要求,批評。(當然,表揚也可以XD)
王丹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0/06/24
各位讀者朋友,尤其是各位付費訂閱的朋友:我要帶著萬分的歉意,跟各位說一聲「感謝,再見」,因為,我在方格子的專欄,到今天,就是最後一期了。
Thumbnail
2020/06/24
各位讀者朋友,尤其是各位付費訂閱的朋友:我要帶著萬分的歉意,跟各位說一聲「感謝,再見」,因為,我在方格子的專欄,到今天,就是最後一期了。
Thumbnail
2020/06/17
現在在美國,討論BLM運動已經成為一種新的政治正確,支持方大聲疾呼,成為主流聲音。但是,另一股被稱為「沉默的大多數」(silent majority)的力量也在醞釀。
Thumbnail
2020/06/17
現在在美國,討論BLM運動已經成為一種新的政治正確,支持方大聲疾呼,成為主流聲音。但是,另一股被稱為「沉默的大多數」(silent majority)的力量也在醞釀。
Thumbnail
2020/06/10
上一篇介紹了一本書:2015年在香港大風出版社出版的《傳說中的何維凌手稿》,提到書中觸及到了中國1989年「六四」鎮壓中的一件秘辛。作者何維凌之所以能夠有資格在當年那驚心動魄的政治局勢中,扮演在共產黨與學生之間的斡旋的角色,主要原因就是,他是中國當時的最高統治者鄧小平的長子鄧樸方的同班同學。
Thumbnail
2020/06/10
上一篇介紹了一本書:2015年在香港大風出版社出版的《傳說中的何維凌手稿》,提到書中觸及到了中國1989年「六四」鎮壓中的一件秘辛。作者何維凌之所以能夠有資格在當年那驚心動魄的政治局勢中,扮演在共產黨與學生之間的斡旋的角色,主要原因就是,他是中國當時的最高統治者鄧小平的長子鄧樸方的同班同學。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習近平在中共二十大之後,馬上去了延安考察,釋放出要整風的政治信號。中共兩會之後,習近平更作出一系列的大清洗的部署。既然習近平已經是中共最高領導人,並且已經高度集權,爲什麼還需要加強黨中央對政府的控制呢?他有什麼政治圖謀呢?
Thumbnail
習近平在中共二十大之後,馬上去了延安考察,釋放出要整風的政治信號。中共兩會之後,習近平更作出一系列的大清洗的部署。既然習近平已經是中共最高領導人,並且已經高度集權,爲什麼還需要加強黨中央對政府的控制呢?他有什麼政治圖謀呢?
Thumbnail
中共在3月的前兩週召開了政權的橡皮圖章立法機構和最高政治諮詢機構的年度會議。到3月13日兩會結束時,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已經獲得了中國國家主席的第三個任期,確定了幾個親信的關鍵職位,並推動了改革,使政府基本上屈從於黨務系統。
Thumbnail
中共在3月的前兩週召開了政權的橡皮圖章立法機構和最高政治諮詢機構的年度會議。到3月13日兩會結束時,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已經獲得了中國國家主席的第三個任期,確定了幾個親信的關鍵職位,並推動了改革,使政府基本上屈從於黨務系統。
Thumbnail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經體制改革起於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於今已經歷40年矣。這40年的改革曾經中斷過一段時間,也就是1989年的六四天安門事件,與接連著1989-1991年的極左勢力回潮。
Thumbnail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經體制改革起於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於今已經歷40年矣。這40年的改革曾經中斷過一段時間,也就是1989年的六四天安門事件,與接連著1989-1991年的極左勢力回潮。
Thumbnail
不管謠言真假,但有關習近平的各種政治謠言表明,黨內對他所實施的災難性政策的不滿情緒正在上升。
Thumbnail
不管謠言真假,但有關習近平的各種政治謠言表明,黨內對他所實施的災難性政策的不滿情緒正在上升。
Thumbnail
政治「成就」是習近平維持權力的必要條件,但他的強硬手段可能在今年秋天即將召開的黨代會上適得其反。
Thumbnail
政治「成就」是習近平維持權力的必要條件,但他的強硬手段可能在今年秋天即將召開的黨代會上適得其反。
Thumbnail
◎習近平的「歷史決議」悄悄地為他將中共的「集體領導制」進一步轉向強人獨裁奠定了基礎。 ◎習近平的「歷史決議」將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對中共黨史和總體政策的貢獻的重要性降至最低。 ◎習近平的「歷史決議」沒有提到江澤民對法輪功的迫害,盡管這是中共曾經聲稱取得「決定性勝利」的高調政治運動。
Thumbnail
◎習近平的「歷史決議」悄悄地為他將中共的「集體領導制」進一步轉向強人獨裁奠定了基礎。 ◎習近平的「歷史決議」將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對中共黨史和總體政策的貢獻的重要性降至最低。 ◎習近平的「歷史決議」沒有提到江澤民對法輪功的迫害,盡管這是中共曾經聲稱取得「決定性勝利」的高調政治運動。
Thumbnail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最近的左傾和反資本主義行動浪潮——與為人民帶來「共同富裕」的雄心勃勃的議程同步進行——讓國際觀察家懷疑他是否在模仿毛澤東並發動一場新的文化大革命。但與文化大革命的狂熱相比,對習近平來說,其操作原則是控制,而不是混亂。
Thumbnail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最近的左傾和反資本主義行動浪潮——與為人民帶來「共同富裕」的雄心勃勃的議程同步進行——讓國際觀察家懷疑他是否在模仿毛澤東並發動一場新的文化大革命。但與文化大革命的狂熱相比,對習近平來說,其操作原則是控制,而不是混亂。
Thumbnail
在中國結束「文革」,開始改革開放以後,關於中國的政體問題,外界公認已經不再是毛澤東時代的極權主義或者法西斯主義,而進入了鄧小平為代表的威權主義或者後威權主義。關於新政體的描述,可以說五花八門,但最為貼近中國現實的,我認為還是本書作者提出的「蘇丹式政體」。
Thumbnail
在中國結束「文革」,開始改革開放以後,關於中國的政體問題,外界公認已經不再是毛澤東時代的極權主義或者法西斯主義,而進入了鄧小平為代表的威權主義或者後威權主義。關於新政體的描述,可以說五花八門,但最為貼近中國現實的,我認為還是本書作者提出的「蘇丹式政體」。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