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ICA世界巧克力大賽亞太區競賽首次移師屏東舉辦,這可以說是再一次能大聲喊出「我屏東我驕傲」的漂亮一役。
比起葡萄酒、咖啡的風味品評歷史,精品巧克力算是一個新興領域。ICA世界巧克力大賽(International Chocolate Awards)由IICCT(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Chocolate and Cacao Tasting)在2012年所創辦,和AOC英國皇家學院巧克力大賽(Academy of Chocolate)是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兩大賽事。這兩個組織都位於英國倫敦,IICCT的三位創辦人分別來自英國、義大利、美國,AOC則是由五位英國巧克力專業人士所組成。AOC不移地比賽,ICA會在不同城市舉辦,這也是為什麼屏東極力爭取ICA來台的原因。
爭取ICA來台的契機
能有這個契機邀請到ICA創辦人Martin Christy訪台,甚至促成在台灣舉辦亞太區競賽,福灣莊園執行長許華仁居中牽線是個關鍵,而福灣巧克力正是台灣首個在ICA拿獎的品牌,讓巧克力界認識Taiwan。
主要對口ICA的是屏東縣政府客家事務處,陳麗萍處長分享了這段過程。「當ICA有意願進入台灣,我們就爭取更多接待機會,讓他了解台灣這片土地。」當時聯合了水保局、高雄餐旅大學一起來協助。Martin來台灣之前,他知道的台灣就是台北,只聽說過高雄也是直轄市;來到台灣之後,他發現這裡的氣候很好、環境很棒、交通便利、治安無虞,大大推翻了原來的想法,可以說台灣讓他留下很好的印象,2018當年的亞太區比賽就底定在高雄舉辦。
既然已經來到高雄,麗萍處長便邀請Martin到屏東走走,讓他認識台灣的可可產地。當處長遞出名片,Martin看到上面寫的Hakka,問這是什麼?處長趁機向他介紹了台灣的客家文化,品評人通常也會關注所謂的「在地文化」,藉著這次走訪,讓他認識了屏東的風土,看到為什麼我們能做到Tree to Bar、從產地到餐桌,甚至產品能上到精品櫃位,屏東的產地特色、產業型態和其他許多國家很不一樣,這讓他很驚豔。
有了這次良好的互動,屏東縣政府正式提出邀請,有沒有可能讓屏東協辦比賽?2019年初,Martin致電希望再度拜訪台灣,麗萍處長心想:「要過來表示我們肯定有本事了。」雙方碰面確認屏東落地接待的細節,而屏東縣政府也提出一個條件,要在
ICA官網放上「Pingtung, Taiwan」,自此,屏東正式站上巧克力界的世界舞台。
這不只是台灣國際能見度的提升,對當地的可可農來說也是一次洗禮,大家見識到國際級比賽的標準和質感,讓屏東可可、台灣巧克力能和世界接軌。令人開心的消息是,2020年ICA亞太盃將繼續在屏東舉辦。
屏東客家事務處陪伴成長
談到屏東的可可產業,為什麼是歸屬在客家事務處?許多人有這個疑問。這要回到政府輔導檳榔園轉型這件事情上,在農委會補助的農作物項目中,咖啡和可可並不屬於所輔導的「經濟作物」,而是被歸類在「特用作物」,於是屏縣府就交給了原民處和客務處兩個族群單位,原民處負責咖啡,可可就變成客務處的業務。實際上,可可農主要分布在六堆地區,正是屏東的客家庄聚集地,而客家事務處是文化單位,關心的是幫助農民解決問題,麗萍處長笑說:「我們從來沒有推廣要大家來種可可。」
屏東縣政府客家事務處協助農民解決可可產銷各環節的問題。
如處長所說,客務處的任務是解決可可農遇到的問題,首先,他們必須知道屏東到底有多少可可農、種植面積多少?實際上在台灣巧克力被世界看到之前,2014年他們就已展開田調和輔導工作,協助農民讓可可果加工加值,其中最直接的做法就是經過發酵等十幾道工序,把它變成巧克力。
在2015到2017年的客家可可產業培力計畫中,更連續開辦三年的培訓課程,從田間管理、後製加工、巧克力製作、產品開發、包裝行銷,到可可生態志工導覽,培養出一批可可家族成員,激發出不少新創品牌,包括後來也在ICA比賽中多次拿獎的曾志元巧克力、TC巧舖、邦尼巧克力工坊等。
期間,屏縣府也自辦比賽,藉由評鑑提升農民的品評能力。麗萍處長回憶當初大家開始會做巧克力了,可是風味不夠好,發酵程度還沒有抓出經驗值,苦酸澀味都有,她希望透過良性競爭讓大家先把最好的產品做出來。同時,縣府也利用大型活動的市集讓小農們出來擺攤,這些都是一步步從種植走到商品的階段。
「我們不能讓農民只是抱持著一番憧憬,以為可可種下去之後,未來就可以變巧克力,中間的門檻其實挺高的。」處長說。實際上,單打獨鬥無法有足夠的量能形成經濟體,因此客務處也一邊和小農們溝通要有分工的概念,在供需和產銷之間求取平衡及。經過這些年的努力,根據屏東縣政府的統計資料,目前屏東可可的種植面積約300公頃、有100多戶可可農、30多個品牌。
啟動可可地方創生計畫
除了發揮縣府本身的力量,於此期間,客務處更扮演起整合平台的角色,到處尋找資源。像是和學界合作,利用推動USR大學社會責任的計畫,主動拜訪有經費的學校,運用他們的長才,例如農機專業有屏東科技大學,餐飲專業有高雄餐旅大學,並且技轉給美和科技大學;而在中央政府,也有相關發展計畫,例如客委會的亮亮六堆計畫,經濟部的SBIR(Small Business Innovation Research)小型企業創新研發計畫。此外,政府部門的其他農政單位也相繼投入,高雄區農業改良場、種苗中心、TGAP產銷履歷制定規範等等,各自在本務與專業領域上鑽研。
2019年,屏東縣政府開啟另一個「屏東可可‧台灣巧克力」地方創生計畫,以產業園區的概念,設定300公頃為一個經濟模型,在這個創生場域中,未來有發酵、收豆、冷鏈倉儲,也有循環資材的加值工廠,並以「可可跨域推廣所」成為屏東可可讓外界認識的窗口。每一位可可農可以繼續發展他們自己想要留住的部分,其他環節就讓它也有一個地方可去,這樣就能解決大家的問題。
「我們的實驗計畫並不是只有做巧克力。」麗萍處長進一步說明,像是剖開之後的果莢變成農廢,影響環境生態,該如何處理?於是客務處為可可果莢也寫了一個計劃,委託工研院協助,他們把果莢內容物萃取出來,可以做啤酒,更發現可可果莢屬於短纖維,可以用來做紙,甚至因為本身富含果膠的關係,具有自然黏合的效果,不用另外添加硫化物,「這就是我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現的奇蹟。」
把模組建立起來之後,將來屏東縣政府會把整個創生計畫的know how變成公共財。麗萍處長直言站在政府的輔導角度,客家事務處不會一直陪伴大家下去,而能有今天的成果,她認為信任很重要,「我們不是要做與民爭利的事」,等到可可農們有一定的成熟度之後,最終要回到市場機制,由民間團體來接手包括可可跨域推廣所的經營,甚至舉辦ICA世界大賽。
從精緻農業到農業生技,未來的台灣可可的確不只有巧克力。可可之於台灣還是一個新興產業,但我們已經摸索出一條道路,未來就期待它繼續成長茁壯,結出更多漂亮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