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兩位有緣人分享:
分享一
《六祖法寶壇經》:「有一童子名神會,襄陽高氏子,年十三,自玉泉來參禮。師曰:知識遠來艱辛,還將得本來否?若有本則合識主,試說看。會曰:以無住為本,見即是主。師曰:這沙彌爭合取次語。會乃問曰:和尚坐禪,還見不見?師以拄杖打三下,云:吾打汝是痛不痛?對曰:亦痛亦不痛。師曰:吾亦見亦不見。神會問:如何是亦見亦不見?師云:吾之所見,常見自心過愆,不見他人是非好惡,是以亦見亦不見。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則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見不見是二邊,痛不痛是生滅。汝自性且不見,敢爾弄人?神會禮拜悔謝。」
「師云:吾之所見,常見自心過愆,不見他人是非好惡,是以亦見亦不見。」《六祖法寶壇經淺釋》:「說我啊!什麼叫見?我常常見自己心裏的妄想、過愆;心裏打惡的妄想,打不好的妄想,我趕快就停止,『不見他人是非』:什麼叫不見呢?我不見他人的是非,『好惡』:我不看旁人,哪個人對,哪個人不對!你們學佛法,要在這個地方注意,你都要亦見亦不見。見什麼呢?要見自己的過錯,不要見人家的過錯,所謂:『他不好,他不對,他的冤孽他的罪。』你不要盡給人家看門口,好像狗似的。他自己什麼也沒有,完了,盡看著人家的門口。所以不要說人家的是非好惡,『是以亦見亦不見』:因為這個,所以我說也見、也不見。」(引用完畢)
《六祖法寶壇經》讀到這一段時,我特別有感,我以前常在自己心裡打「惡的妄想」,總是見他人的是非,怎麼說呢?以前在團體或群組裡,總以為我所知、所見、所做、所說是對的,總是要糾正一下對方。或許,短時間內所見,自己是對的;或許,長時間下來,對方才是對的,總之,我的這種行為是不對的。不要以自己所知、所見,以為真,這世上太多的真真假假,自己還沒有如佛般的智慧,遑論辨別哪個是真、哪個是假,如此,怎可依自己所見所聞去評論他人的事呢?
所以我要真心懺悔,因為我的無明、愚癡,致使認理不真,我要向以前曾經被我傷害過的所有人懺悔。感恩佛菩薩不放棄弟子,消了外道願後讓弟子能脫離外道,皈依正法,看見自己的過愆。
學佛修行的路上及人生旅途中,充滿著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的考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關卡要去經歷及修鍊,什麼樣的「關」?「卡」在哪裡?相信佛菩薩會針對每一位修行人最在意的地方去出考題,能不能過「關」?過「卡」?心性有無提升?就要從所經歷的人事物中去體悟,體悟自己欠缺什麼?哪些地方要修正改進?而不是去在意人家說了什麼。莫對境生心,真正修行是往內修,不要向外攀,要無相、無念、無住,隨緣才能自在。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事情不管對錯,凡事都要與人圓滿,不要讓別人起執心,不要結冤仇,寧願自己吃虧,也不要占人家便宜,以免造下因果,甚至產生遺憾。」
「認命、知命、再造命,知緣、惜緣、再造緣;錯,留在過去世就好,要將自己的執心放下,本世要好好修行和消業障,人生不要活在怨恨中,不管對錯,要圓滿,不要再與人結怨,要廣結善緣,讓善緣相續,來世才會遇到貴人。」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問題是日積月累而來的,造下因,就要再面對果;因此,不論事情對錯,都要圓滿圓融,據理力爭常會伴隨關係的惡化,即便自己是對的,也要評估狀況後再考慮說還是不說,且口氣要和善,才能避免結下惡緣招致的諸多煩擾。」
「修行是在生活中體悟,修行要應用在生活中。要慈悲,包容,感恩,這樣心性可以漸漸柔順,與人事物可越來越祥和,越來越圓融圓滿。」
時時讀誦《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能醍醐灌頂,並藉由佛法的薰習,讓我覺醒要拋開自我的成見、執著與妄想,應無相、無住、無念,法體才會清淨。上述列舉了四則《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都是在告訴我們:「事情不管對錯,凡事都要與人圓滿」。我告訴自己要朝這方面繼續努力、努力、再努力,向諸佛菩薩學習、向阿伯學習、向各位師兄姐學習、向善知識學習。
末後,再次引用《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與師兄姐共勉之:「世間都是暫時的一合相,所有的事物相終將像夢幻泡影般幻滅,係磨鍊,故要借假修真,修除我相,去掉執心,萬緣放下。『緣起性空』,莫起心動念,就不會被境左右。要常用旁觀者的角度來處理事情,才能居高臨下,突破盲點,方能從人生大夢中逐漸清醒。」
分享二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修行,就是在考驗心量和執行力。沒有苦過、累過、磨過、哭過,修行心生不起來;當真實發自內心、真誠地懺悔之後,自己體悟了,才知道修行的真義。」
《六祖法寶壇經》中,神秀大師的弟子志誠,前來曹溪拜謁南宗惠能大師求法,惠能大師為他說出一偈:「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惠能大師的意思是說:「人千萬不要執著於這臭皮囊的假相,認為一定要坐禪才能修行,死去了才能躺臥,這都是一種執著的心,何不想想,臥著也能修禪,死去也能坐化,不一定要躺下來呀!修行的功課是要靠這顆『智慧心』來修,而不是靠這具『臭骨頭』來修呀!」志誠聽了惠能大師一席話後,如醍醐灌頂,對大師再拜說道:「弟子在神秀大師處,學道九年不能契悟,今日聽師父這麼一點,便切入本心了。」可見修行在「心」而不在「身」,千經萬典,不如「明師一點」呀!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修行,係修心,因心是千變萬化的,故,要內斂,不外攀。」我們這顆心,因緣而起,緣盡而滅,一切隨緣,才是快樂生活之道,事事若懂得用一顆隨緣心,不勉強攀緣,生活自然快樂自在,輕鬆許多。
「所有的干擾,其實都是來提醒你有需改進之處,心性有盲點待提升加強,修行就是諸德無漏,圓滿各種德行,才能顯出萬般瑞相,即萬德莊嚴。」
我們在修行過程中常會遇到干擾、磨難,很多時候,遇到各種的挫折和逆緣,才是真正的大福報。順境時,會讓人覺得生活無憂,心情愉快,一旦遇到逆境挫折,那良好的修行境界一下子都消失了,煩惱增多、信心退失,原本早已看破的東西,又重新執著起來。
想必大家都聽過身邊有人抱怨,學佛多年,可是挫折和逆緣還是很多,是不是學佛沒有加持力?其實《金剛經》中的經文已經告訴了我們答案。《金剛經》云:「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所以,認為學佛沒有加持力?這是「重罪輕報」,本來要墮入惡道受苦來償還前世的債,但通過多年的持經功德,減少、甚至消除這一切的罪障。所以遇到挫折和逆緣不要太在意,而是要想,來世惡道輪迴的痛苦,今生已受報完了。
阿伯說:「一切的磨難與訓練,都是修行的必經過程。」一個人在任何時候都要將挫折化為燃料,化磨難為動力,坦蕩面對人生,笑看世間風雲,小小的挫折與磨難都是佛與魔對修行人的考驗,考驗修行人的堅定信心。
(分享完畢)
精舍近來積極推廣世人唸誦《六祖法寶壇經》,每日讀兩品,同時搭配著宣化和尚講述的《六祖法寶壇經淺釋》細細看、慢慢品,根據很多師兄姐分享,釋放體內五毒黑氣、進而提升心性、澄淨心靈的效果非常明顯!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文章彙整
雖然「菩提自性,本來清淨」,可是為什麼我們的心無法清淨,反而妄念叢生?這是由於累世累劫以來,人們的貪嗔癡慢疑等習性,已讓身口意在有意、無意間,持續不斷造業,如今惡果現前,種種不良習性與各種業力在因緣會遇時,糾纏翻攪,讓當事人痛苦不堪,驗證了「果報還自受」,自造善惡,自受因果,別人無法替代。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體內的五毒黑氣,藉由精進唸經、逐漸提升心性而釋放出來是好事,如同封閉許久的千年臭水溝,剛開始清淤的過程,髒臭必定會濺得人滿身、滿臉,讓人嘔吐難耐,只想儘快逃離現場。但,此刻放棄、逃離的結果,陣陣惡臭還是會不斷湧出,完全不會因為您不聽、不看、把頭埋進沙裏,問題就會自動消失不見。
唯有堅持下去,努力不懈怠,讓體內五毒黑氣不斷釋放,攪動黑水,不灰心地持續撈除髒污,一層一層、一日一日、一年一年,您的努力,佛菩薩始終看在眼裡,慢慢的,您終能找回身心靈的明亮澄淨。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定力不夠,智慧不生。把境看破,境就不會生了,把鏡子打破,就不會照到鏡子了。《維摩詰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教導我們,無生、無住、無滅;會生氣,代表尚有潛藏的魔性與黑氣。種什麼因,得什麼果,修行想要起作用,懺悔一定要做。消外道願要得力,就是每天要跟佛菩薩懺悔。」
文一的有緣人修行多年,反省、領悟到懺悔的真實義不是只看見別人的錯,時時糾正別人,自己卻只說不做,而是把那個最不喜歡的人,將那句聽起來最刺耳的話,轉變心念後,當成是日常生活的磨練,讓自己打從心底生起歡喜心。如同有人問淨空老法師:「看不順眼的人怎麼對待?」淨空老法師回答:「你能把看不順眼的人也能看得很順眼,問題就解決了。當看不順眼的時候,回過頭來反省、檢點、檢討自己。我看他不順眼,他看我也不順眼。不可能說我看他不順眼,他看我很順眼,那人家境界就比我高了,我應當向他學習。如果彼此都不順眼的時候,回來檢討自己:『我為什麼讓他看不順眼?』檢討自己,改過自新。這是屬於傲慢,傲慢是屬於瞋恚,總是貪瞋癡裡面的習氣。」
修行除了勤唸經、思維經義、端正心念、修正行為外,懺悔,還是每天需列入的功課,且是重中之重!《華嚴經》云:「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懺悔,不是空用嘴巴說說,而是能從內心深處「發露懺悔」往昔所造無盡無邊的殺、盜、淫、妄等業,悔恨之心如滔滔江水般淹沒自己,淚流不止,大有死之將至,而懺悔來不及之心。如此這般的懺悔,才能發揮最大的功力,讓佛菩薩也隨之動容!相關文章分享:
〈你是用「嘴巴」懺悔,還是用「心」懺悔?〉
懺悔之於修行人是每天必要的功課,對於沒有學佛的人,懺悔也非常重要。如果沒有內心的懺悔,就不會生起對萬事萬物的同理心與感恩心,如此就算生活條件再好,也絲毫不會感到珍惜與快樂。而當人們心中擁有了懺悔後所產生的清淨,即使現實環境中挫折、橫逆不斷,也會讓人樂觀的做「消業障」想,讓人隨時有重新出發的勇氣,不會影響人們心中的安樂。如文二有緣人的體悟:「一個人在任何時候都要將挫折化為燃料,化磨難為動力,坦蕩面對人生,笑看世間風雲,小小的挫折與磨難都是佛與魔對修行人的考驗,考驗修行人的堅定信心。」
《六祖法寶壇經》:「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養福無邊,心中三惡元來造。擬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還在。但向心中除罪緣,各自性中真懺悔。忽悟大乘真懺悔,除邪行正即無罪。學道常於自性觀,即與諸佛同一類。吾祖唯傳此頓法,普願見性同一體。若欲當來覓法身,離諸法相心中洗。努力自見莫悠悠,後念忽絕一世休。若悟大乘得見性,虔恭合掌至心求。」佛法的千經萬論,都離不開我們當下的這「一念心」,這一念心即是菩提心與懺悔心。供養三寶、護持佛法、行善佈施……,縱使做盡人世間的種種善事,這些都只是修人天福報,修習佛法最究竟圓滿的,還是要修當下這一念心。
所謂「心淨佛土淨」,當下這念心清淨了,自己就是淨土,不需再向外攀緣去求其他淨土;當下這念心清淨了,晚上睡覺會平穩安樂不做惡夢;如果當下這念心起了煩惱無明,心中妄想念念相續,晚上想「夜夢安樂」勢必不可得,所以阿伯才說:「修行是修不動心與清淨心,這六個字說起來很簡單,要做卻很困難。」
聖嚴法師說:「不要小看我們的煩惱,生生世世的習染,有時不是一朝一夕可以修正的。當你真正覺察到自己有哪一方面的表現不理想,而有了想要改變的決心,那才有改過的可能!」修行是點點滴滴、日積月累而成的,「境無好壞、唯心所造」,境界沒有所謂的好,也沒有所謂的壞,今天心情好,什麼事情都很好;心情不好,什麼事都變得很糟!一切都是心的問題,不是境的問題。修行人要練習看什麼東西都很順眼,學佛以後,要是您看什麼事都順眼,就能得到真正的安祥快樂!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韋馱菩薩
南無伽藍菩薩
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