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告訴我們(上):樂觀偏誤的陷阱、風和疾病的想像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 書訊

鼠疫
Le Peste
Albert Camus 卡繆 著作 1947 年
顏湘如 翻譯 2012 年
麥田出版
🚥 注意暴雷!小心劇透! 本文會討論到小說劇情。

🥗 前言

用「傳染病席捲社會」當作題材的小說和電影很多,而且大部分的作品都會把情節推向極端,讓主角像是在做極限生存挑戰一樣,經歷戲劇性的起承轉合,藉此營造出人類善惡本性的對立衝突。這些作品確實可以帶給我們許多刺激和反思。不過,如果你想看更貼近真實社會狀態的作品,那麼《鼠疫》會是一個好選擇。

🍚 書摘

《鼠疫》是卡繆的一部長篇小說。1940 年代,位於阿爾及利亞的城市奧蘭爆發鼠疫,許多人被病毒傳染而死亡,整座城市的運轉跟著變化,人們做出不同的應對措施。小說運用這樣的背景描繪城市中的人情事物,在疫情肆虐全球的 2020 年春季,閱讀起來格外深處人心。
事實上,在 1941 年奧蘭曾爆發過傷寒疫情,有多達二十多萬人染病,因此小說有一部分是由真實事件改寫。除此之外,作者卡繆考據了豐富的歷史和醫學相關文獻,讓故事敘述盡量貼合真實狀態。更重要的是,他對於人性的觀察非常細緻且到位,許多段落都值得反覆深思。這是《鼠疫》在問世七十年後的今天依舊值得閱讀的原因。

🌟 心得

以下將分成四個主題來談談閱讀這本書的想法和延伸思考。兩個放在這篇文章,兩個放在下篇。
排隊領取光南書局免費口罩的群眾。拍攝於2020年2月。

應該不會很嚴重?看待疾病請不要太樂觀

故事開始不久,主角李厄醫師就在樓梯間看見一隻死老鼠,緊接著整座城市都發現大量老鼠死亡的事件。而且,醫生也發現近期因病猝死的案例迅速增加,他開始警覺到這可能是一場鼠疫的前兆。然而,當市政府在開會討論應對策略時,市長以及其他醫生都對這個判斷感到驚訝,而且不願意輕易接受。
疫災其實是常見的事,只是一旦落到自己頭上往往令人難以置信。📖 p49
當時「鼠疫」是一個很可怕的詞彙,它讓人聯想起十四世紀的黑死病,會有大量人口死亡,城市和文明嚴重衰退,而且整個社會可說是無能為力,只能等待疾病自然消失。如果政府宣告現在正爆發鼠疫,也等同在宣告悲劇性的死亡即將到來,社會準備要進入混亂狀態。
當戰爭爆發,人們會說:「不會持續太久的,這太愚蠢了。」也許戰爭的確太過愚蠢,但這阻止不了它持續下去。蠢事總是很持久,要不是大家只顧著自己就會發現了。📖 p50
有沒有覺得這樣的情境很熟悉?今年 COVID-19 的疫情也可以看到類似的狀況。世界衛生組織WHO 一直不願意宣布疫情進入嚴重流行的狀態,歐美各國起初也都抱著「不會很嚴重吧!」的態度在處理疫情。他們的樂觀心態直到問題轉趨嚴重才開始轉變,卻已經造成極大的傷害。
心理學「樂觀偏誤」的概念就是在形容這個現象。人們傾向於覺得「自己沒有那麼衰」,壞事不會真的發生在自己身上。當其他國家爆發疫情時,覺得自己國家應該沒有事。當自己國家也爆發的時候,就覺得是鄰居得病不會是自己。抱持過度樂觀的態度會讓人無法察覺正在發生的危機,也就是讓自己暴露在險境之中。
疾病事關人命,在面對可能爆發的疫情時,李厄醫師的謹慎態度值得效仿。他觀察到老鼠死亡的情況之後便提高警覺,並向其他醫師蒐集病例數據,發現死亡人數有上升的趨勢,再進而認定現在可能正在發生鼠疫。他的行為敲醒了樂觀的市府團隊,也值得作為讀者的我們思考借鏡。樂觀偏誤不只會發生在疾病,各種類型的災害也同樣能適用。
我們的市民同並不比其他人值得怪罪,他們只是忘記要謙遜罷了,他們以為一切都還有可為,這也就意味著疫災是不可能的。他們繼續做生意、準備旅行、有自己的觀點。他們怎麼可能會去想到將未來、旅遊與商談盡皆抹煞的瘟疫呢?他們自以為自由,但只要有疫災,誰都絕不可能自由。 📖 p50
在高鐵站戴口罩等車的乘客。拍攝於2020年2月。

「風」是什麼?風在不同情境下與健康的想像

「風」在疾病爆發時代表了什麼樣的意義?在小說描述的社會裡,人們認為風是傳播瘟疫的媒介,是因為強風不斷吹襲,四處散播病菌,才使得瘟疫籠罩整座城市。風也助長城市內的火勢,讓城市面臨新一波的危機。風和疾病真的有直接關連嗎?在另一個社會裡有不同的文化想像。
18 世紀許多英國人移居美國,自認為來到了一塊「未開墾」的大陸。這些移民把自詡為科學和進步的生產模式和土地管理制度帶進美國,並運用各種理由改造環境。舉例來說,移民們為了經濟的理由砍伐森林,在土地上改種農作,滿足糧食和貿易需求。
除此之外,他們也宣稱為了健康必須要砍樹。當時的科學家指出,森林會阻止風的流動,而森林消失之後讓風量增大,空氣變得更為流通與新鮮,有助於改善人類的呼吸和健康。他們甚至聲稱森林消失使得美洲的氣候系統變得更加和緩,有利於環境和人類生存。
18 世紀的科學觀點和 20 世紀的小說敘述都把「風」和疾病連結在一起。事實上,歐洲傳統醫學的觀點和疾病想像之中,空氣一直佔據重要的地位。人們認為潮濕和炎熱的環境會產生瘴氣,而這容易讓人生病。在當時,人們時常把疾病歸咎於地理環境,用風和空氣來理解疾病發生的原因。
這個見解在細菌和病毒學說成熟之後逐漸被拋棄,但我們偶爾仍可以發現它遺留的效果。從這一連串比較中我們可以提醒自己,人類時常會用理性科學的論述來合理化自己的主觀行為,因此要更謹慎應對各種以「科學」之名的宣稱
疫情下的人們如何應對疫情?卡繆又怎麼看待疫情呢?請看下篇!

📑 參考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55會員
63內容數
喜歡地圖?熱愛圖表嗎? 圖地,是「圖表、地圖、資訊圖像」的創作園地。 這裡會使用圖像呈現數據資料, 透過數據看見現象趨勢與議題故事。 在 Instagram 和 Facebook 會比較頻繁更新圖表。若有適合的內容會節選修改後發表於此。歡迎大家前往追蹤~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寄生上流》帶給我們的那些啟示 (下)那顆最具象徵意義的「石頭」。
Thumbnail
avatar
進化學院
2021-09-13
《寄生上流》帶給我們的那些啟示 (上)由奉俊昊導演所執導的韓國神片《寄生上流》,無疑是2019年影壇的一大亮點,也絕對是部值得一再細品的電影。在《寄生上流》帶來觀影上的衝擊後的今天,我們想趁回憶還沒完全沉澱下去之前,再次深入探討幾個這部電影給我們的啟示。
Thumbnail
avatar
進化學院
2021-09-11
[圖文書]我們快樂的向前走《內在小孩》「內在小孩」的概念其實不需要侷限在大人的童年創傷裡,它也可以指涉我們童年時最無憂無慮的時光。書裡用以描繪內在小孩的方式,也很直接有力,基本上以人像為主軸,幾乎沒有風景或任何襯底,所以與其說是繪本,反倒更像像插畫。利用簡單的文字引導,讓讀者從簡單的畫風裏就可以領略內在小孩和大人的關係。
Thumbnail
avatar
文字裡的大象
2021-07-29
我看《圖解整理術:工作上85%的錯誤可以靠整理術解決!》:學好整理術,重新點亮人生我看《圖解整理術:工作上85%的錯誤可以靠整理術解決!》:學好整理術,重新點亮人生 繼上回跟大家介紹的《創意筆記本思考力》這本書之後,今天繼續來跟大家分享一本與製作文件、書寫筆記有關的好書。這本書的書名是《圖解整理術:工作上85%的錯誤可以靠整理術解決!》,有趣的是這並非單一作者的著作,而是日本的某
Thumbnail
avatar
鄭緯筌
2021-04-02
《撒旦的探戈》X《等待果陀》X《沒人寫信給上校》:現在的我們,還「等待」嗎「行動是成功的開始,等待是失敗的源頭。」、「只有行動才能帶來改變。」、「人有無限的可能,但如果不行動,什麼可能都沒有。」…… 對現今的人們來說,等待常常是一個負面的詞彙。首先,他不符合效率。而且通常意味著浪費。第二,和行動相較,等待往往是被動的,象徵著人無法選擇、掌握自己的時間。更可能暗示自己沒有
Thumbnail
avatar
藍玉雍
2020-04-06
【書。與我】厭世者必讀|《真確——扭轉十大直覺偏誤,發現事情比你想的美好》Hans Rosling的邏輯縝密程度與尋找背後問題的求真態度讓人對所在的世界感到驚喜,讓我能用更正確、更正面的觀點來感受世界的進步與美好。
Thumbnail
avatar
Lily
20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