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我讀女性主義像找浮木

更新 發佈閱讀 2 分鐘
raw-image

「他們不是你預想中的父母,你也不是他們想像中的孩子。就是這樣了。親子關係就是,我們各自都有彼此任性的地方。」

今天媽媽載我去坐車的路上跟我說著她高中以後好像就沒有再跟家裡拿過學費之外的花費、除此之外,她也很少將打工的薪水全部揮霍在自己的欲望上面,或者說,她對物品的欲求並不大。

我回她說,這樣很好啊,沒什麼不好的啊。

我是真心的覺得她這樣很好,清楚知道自己的欲望與理想的平衡。而同時我也聽出她對我這個女兒的預想和現實的落差讓她無法平衡。

我的媽媽是個容易因為很多溫柔的煩惱焦慮的人。因為她既想要我自由生長,又同時想像這她理想中我能活得最順遂的人生模樣。或許這也是每個父母的煩惱吧。

我知道她的本意後,也沒太大的波瀾,只是跟她說,「或許妳就是養到一個這樣的孩子,沒辦法。」


她喃喃的回答我,
「你不能這樣說,你不能。」

我常想,我們就是這樣了。
而這個想法並非出自挫敗的妥協,而是一種平靜、一個解答。我們的關係不需要溝通或獲取認同了,從說服的動作開始的時候就不需要了。

畢竟我們是親子,但是也只是親子。這是一種命定的關聯,可是我們能夠選擇不去建造後續發展。

而這並不悲傷。

(寫在20200701)
這篇文章是2016/07/02 還是在念大學的我寫下。
當時配的照片是文首那張,某次從台北搭客運回屏東時,在車上所拍下的落日光景,雖然文字寫著不去期待了,但那時的我還是選了太陽這種充滿希望的象徵呢。

最近偶然回頭看自己的文章,才發現一直以來時不時發作的親子創傷紀事已經寫了好一些份量(但其實也不多,約十篇數量,但以自己書寫的速度和數量來說,好像又滿多的了),所以想比較脈絡性地整理起來。應該會一週整理一篇到兩篇的方式發佈,有新的記敘也會持續寫在方格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wakowai的沙龍
0會員
3內容數
在生活的不同時刻與位置中投射私人的傷,這裡有錯誤的期待與錯誤的我;難解的關係與難解的情結。 寫關於媽媽和我帶著各自的難過、各自活的日子,為了不忘記所以要寫、為了不致過於痛苦,所以把這些重要卻不能記得的事寫下來放下。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最近看完這本「媽媽的自由:給那些隱沒在女兒、妻子、媳婦、母親角色後的自己」(羽茜),趁仍記憶猶新時來分享一下。 作者在前言提到,「女人身上有太多角色期待的包袱了…….比方說她會是爸爸的前世情人、媽媽的終身好友、比起兒子會更掛念著自己的家庭,更樂意、也更無私的為家人付出…….無論走到哪裡,都會有
Thumbnail
最近看完這本「媽媽的自由:給那些隱沒在女兒、妻子、媳婦、母親角色後的自己」(羽茜),趁仍記憶猶新時來分享一下。 作者在前言提到,「女人身上有太多角色期待的包袱了…….比方說她會是爸爸的前世情人、媽媽的終身好友、比起兒子會更掛念著自己的家庭,更樂意、也更無私的為家人付出…….無論走到哪裡,都會有
Thumbnail
本文講述了作者從小被母親要求獨立生活,進而影響了她的成長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母親的生活習慣和對待個人的態度也對作者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母女關係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主題。
Thumbnail
本文講述了作者從小被母親要求獨立生活,進而影響了她的成長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母親的生活習慣和對待個人的態度也對作者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母女關係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主題。
Thumbnail
前幾天搭乘計程車的時候,司機跟我抱怨以前總是打罵孩子希望他們要好好讀書,否則以後長大就只能去當工人,結果現在小孩學有所成,全部都在美國定居生活,無法陪伴在自己身邊。我感受到一位母親既驕傲但又後悔的矛盾心情,也安慰她說小孩能有好的發展及安穩的家庭應該值得寬慰。 其實,很多父母總是沒有認知到養育小
Thumbnail
前幾天搭乘計程車的時候,司機跟我抱怨以前總是打罵孩子希望他們要好好讀書,否則以後長大就只能去當工人,結果現在小孩學有所成,全部都在美國定居生活,無法陪伴在自己身邊。我感受到一位母親既驕傲但又後悔的矛盾心情,也安慰她說小孩能有好的發展及安穩的家庭應該值得寬慰。 其實,很多父母總是沒有認知到養育小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性別身分不認同的心理創傷,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作者分享了在家庭中被母親忽視,以及傷害自我價值的經歷,並強調了療癒與自我接納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面對並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性別身分不認同的心理創傷,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作者分享了在家庭中被母親忽視,以及傷害自我價值的經歷,並強調了療癒與自我接納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面對並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
Thumbnail
不管我以前是如何信誓旦旦不要像我媽,但我終究還是像我媽,從基因、從想事情與看事情的方式、從對自己的要求,都是。理解了這一點,我也突然知道,這不是從老祖宗開始的基因決定論,而是經過一代代的遺傳與面對環境而產生的變異。「如果可以像我媽」成為現在的我所想。
Thumbnail
不管我以前是如何信誓旦旦不要像我媽,但我終究還是像我媽,從基因、從想事情與看事情的方式、從對自己的要求,都是。理解了這一點,我也突然知道,這不是從老祖宗開始的基因決定論,而是經過一代代的遺傳與面對環境而產生的變異。「如果可以像我媽」成為現在的我所想。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