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滅/重生:藝術玩具還是玩具藝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 ​ 最近在思考要用什麼觀點來詮釋林俊彬與游孟書的作品呢?在展覽標題中是利用玩具作為進發,在展覽論述中利用後殖民文化,而這邊我想更進一步用「毀滅/重生」來討論他們在此次展覽中的作品。在聖誕節前後書寫關於毀滅與重生真的是再適合不過,因為西方基督宗教信仰基本就是建構在此之上,從諾亞方舟、巴比倫之囚、耶穌復生等等眾多聖經故事,都是闡述著毀滅的力量,然後透過神蹟的方式重生。

​​ ​ 在討論之前先說個小故事,俊彬把作品拿到藝廊時,花了點時間跟他聊聊此次展覽論述與他的創作理念。他將作品《谿山行遠圖》這件作品拆分三節,分別送到不同藝廊。我笑著問他是不是跟明昂黃公望《富春山居圖》致敬。當然,這是經由他深思熟慮所做的操作,並非《富春山居圖》被火燒後,又被古董商裁切分段,最終成為《無用師卷》與《剩山圖》,具有悲劇性色彩的情節。據他本人所述是希望往日作品能上拍賣後三件團聚,從這不難看出藝術家對自身作品的自信。拆分是為了讓日後能夠團聚,堪比達米恩.赫斯特(Damien Hirst)得透納獎的作品《母子分離》(Mother and Child,Divided),只是這次它真的被強制分開了(不在同一空間中)。

黃公望,無用師卷,1347-1350

黃公望,無用師卷,1347-1350

黃公望,剩山圖,1347-1350

黃公望,剩山圖,1347-1350

達米恩.赫斯特(Damien Hirst),母子分離(Mother and Child,Divided),1993

達米恩.赫斯特(Damien Hirst),母子分離(Mother and Child,Divided),1993

  這種分割的策略,我認為俊彬在《微笑兩次的幻覺》這件作品上發揮到淋漓盡致,將村上隆版畫一刀開切、延伸並重組,使它成另一件藝術品。動機在此之下又能分為明顯的與隱晦的。明顯的,像是傑夫‧昆斯(Jeff Koons)的系列作品《Gazing Ball painting》像是硬生生將藍色金屬球扔進畫中,讓古典與當代產生衝突。而《微笑兩次的幻覺》屬於隱晦的,它以一種低調的手法混淆觀者的是視聽。村上隆的光環仍持續籠罩,但俊彬作為改造者偷偷蟄伏於其中,成為真正的幻覺——隱於其中的不可見之物。

林俊彬,微笑兩次的幻覺,2019

林俊彬,微笑兩次的幻覺,2019

傑夫・昆斯(Jeff Koons),Gazing Ball painting(Manet Olympia),2014

傑夫・昆斯(Jeff Koons),Gazing Ball painting(Manet Olympia),2014

  在此策略背後還有強大的毀滅性在支撐,將所謂的高價名作給肢解,這種力量在整個當代的創作邏輯中反覆出現。如果操作的得當能形成一場藝術風暴,像是2018年班克斯(Banksy)的作品在蘇富比(Sotheby's)拍賣時所絞毀的畫作《氣球女孩》(Girl With Balloon), 他也在隨後的聲明中將作名稱品改為《在垃圾桶的愛》(Love is in the Bin),圖藉諷刺整個藝術商業結構,然而卻吸取大眾目光,讓整個價值不降反升。或者今年的莫瑞吉奧·卡特蘭(Maurizio Cattelan)於藝博所售出的三版《Comedian》(喜劇演員)極戲謔地將真實的香蕉貼上牆,請試想使用其他材質的話,絕對沒有使用真實香蕉帶給人的震撼力。花了幾百萬美元所購買的易腐水果,讓觀者在概念與現實之間創造出一條鴻溝,要轉換整個想法才能跨越。毀滅於此展現它擁有的力量,但真正的關鍵處在於藝術家的賦權,透過聲明、認證、版權等手法,得以讓毀滅物在次重生,像是卡特蘭所規定的換蕉準則,能讓其不斷繁衍下去。在此得感謝另一位藝術家大衛.達圖納(David Datuna)以表演藝術為名將香蕉吃掉,揭露出背後的換蕉準則。

班克斯(Bansky),在垃圾桶的愛(Love is in the Bin),2018

班克斯(Bansky),在垃圾桶的愛(Love is in the Bin),2018

莫瑞吉奧・卡特蘭(cattelan maurizio),喜劇演員(Comedian),2019

莫瑞吉奧・卡特蘭(cattelan maurizio),喜劇演員(Comedian),2019

  擴展整個機制,能發現兩位藝術家概念上的雷同之處,一位以鋼彈作為媒材;另一位則以積木作為媒材。這兩種玩具都以拆解/建構兩者交互作用的機制而生,我認為背後仍是毀滅/重生的力量貫徹整個創作概念。此次孟書的作品,從《美力拜拜》系列、《I HATE MY SELF》積木牌匾系列,再到《卑滅說》系列,能看到孟書一整個創作脈絡,消融後的公仔、殘缺的積木碎塊、類似遺跡的物件,甚至到《Face the wall》 系列用煙塵所薰染的表面,都展示出毀滅場景。

游孟書,I HATE MY SELF,2017

游孟書,I HATE MY SELF,2017

  談到毀滅場景,不得不提今年蔡國強在龐貝古羅馬鬥獸場的作品《爆破工作室》,炸了陶器、木船、大理石之類的仿古器物,讓完整的物品被火焰給吞噬,也呼應被火山所掩蓋的龐貝城與羅馬文化中的野性。這種毀滅性正巧能與孟書的作品做討論,我覺得蔡國強的毀滅是外向內的,以中國古代發明火藥打入西方文明之中,強制介入。而孟書的毀滅是從內向外的,以西方留學經驗重建外來文化,並融入自身創作中。其實,這一部分是利用毀滅性來消解東西文化的差異。就連俊彬的作品也有此種特質,因此在思考之下將孟書與俊彬一同展出,更能以多種角度來解釋他們兩人對於文化殖民的觀點。

蔡國強,爆破工作室,2019

蔡國強,爆破工作室,2019

  最後我們來看到「重生」,我們以動漫、卡通的劇情來說,機動戰士鋼彈與變形金剛(《美力拜拜》系列之一,但此次未展出)他們總會絕境逢生,是終究能打敗敵人,這是一個代表希望的角色,如同鋼彈被拆解拼裝、變形金剛被翻模融化後,超脫出玩具童稚的本質,以一種更具成人的藝術意涵重生。我認為今後藝術市場「藝術玩具」(Art Toys)的潮流如果要走更遠,未來應該會以類似邏輯推進,而不再被人當作滿足童年慾望的普通玩具看待。當然,俊彬與孟書的作品早已跳脫重生——「飛向宇宙,浩瀚無垠」(喂~那是人家巴斯光年的口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吳軍的沙龍
19會員
13內容數
目前全職經營「三人日常」YouTube頻道,與「屁啦!無尾熊」Podcast節目。曾任職社交APP與電商新創公司、藝廊、展演機構、出版社與文化基金會。
吳軍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10/19
臺南市美術館(以下簡稱南美館)現正舉辦的《亞洲的地獄與幽魂》,卻因宗教團抗議,進而觸發大眾熱烈的迴響,在炎炎夏日,吹起一陣陰風。無獨有偶,這檔被認為來自地獄的展覽,與同時間在南美館展出的侯忠穎個展《摹仿說》形成鮮明正反對比。
Thumbnail
2022/10/19
臺南市美術館(以下簡稱南美館)現正舉辦的《亞洲的地獄與幽魂》,卻因宗教團抗議,進而觸發大眾熱烈的迴響,在炎炎夏日,吹起一陣陰風。無獨有偶,這檔被認為來自地獄的展覽,與同時間在南美館展出的侯忠穎個展《摹仿說》形成鮮明正反對比。
Thumbnail
2022/03/24
風景一路從真實擴展到虛擬,而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下,風景被廣泛傳播,有著各式不同的支線發展。這些碎片不光是真實景觀的再現,更被作為與現實環境的抵抗工具,並藉由社群媒體巧妙地融入大眾生活,成為當代與未來的數位風景。
Thumbnail
2022/03/24
風景一路從真實擴展到虛擬,而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下,風景被廣泛傳播,有著各式不同的支線發展。這些碎片不光是真實景觀的再現,更被作為與現實環境的抵抗工具,並藉由社群媒體巧妙地融入大眾生活,成為當代與未來的數位風景。
Thumbnail
2022/01/12
此篇文章來源於這週股市行情低迷,又面交稿壓力,瀏覽去年至今的股市相關事件,所產生出的靈感。
Thumbnail
2022/01/12
此篇文章來源於這週股市行情低迷,又面交稿壓力,瀏覽去年至今的股市相關事件,所產生出的靈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這是一個用「行為藝術」之名包裝的,對奇觀和傷痕的販賣。我像是被邀請進羔羊獻祭現場而驚慌失措的最愚昧之人,眼睜睜看著藝術家和拍賣會和評論家和館方宣稱的「純潔、希望」被當作一種可以消費的娛樂。這不是矗立於懸崖之上的大佛,只是被製造、被行銷、被操弄的圖像。
Thumbnail
這是一個用「行為藝術」之名包裝的,對奇觀和傷痕的販賣。我像是被邀請進羔羊獻祭現場而驚慌失措的最愚昧之人,眼睜睜看著藝術家和拍賣會和評論家和館方宣稱的「純潔、希望」被當作一種可以消費的娛樂。這不是矗立於懸崖之上的大佛,只是被製造、被行銷、被操弄的圖像。
Thumbnail
撰文:魯汶的袋熊先生 3.3 藝術的困惑 幾百年後,一個東方人對自己的文明做出了質問。 在《此生:肉生覺醒》裡,蔣勳對死亡做出了反思:「儒家文化的影響,使華人的世界,極其避忌死亡。死亡的場域,沒有生者的圖像,沒有生者的容顏姿態,只有非常抽象的文字。
Thumbnail
撰文:魯汶的袋熊先生 3.3 藝術的困惑 幾百年後,一個東方人對自己的文明做出了質問。 在《此生:肉生覺醒》裡,蔣勳對死亡做出了反思:「儒家文化的影響,使華人的世界,極其避忌死亡。死亡的場域,沒有生者的圖像,沒有生者的容顏姿態,只有非常抽象的文字。
Thumbnail
在新展览策划报告中,东南北和主管阐述了《挪用》展的策划思路和意义。
Thumbnail
在新展览策划报告中,东南北和主管阐述了《挪用》展的策划思路和意义。
Thumbnail
臺南市美術館(以下簡稱南美館)現正舉辦的《亞洲的地獄與幽魂》,卻因宗教團抗議,進而觸發大眾熱烈的迴響,在炎炎夏日,吹起一陣陰風。無獨有偶,這檔被認為來自地獄的展覽,與同時間在南美館展出的侯忠穎個展《摹仿說》形成鮮明正反對比。
Thumbnail
臺南市美術館(以下簡稱南美館)現正舉辦的《亞洲的地獄與幽魂》,卻因宗教團抗議,進而觸發大眾熱烈的迴響,在炎炎夏日,吹起一陣陰風。無獨有偶,這檔被認為來自地獄的展覽,與同時間在南美館展出的侯忠穎個展《摹仿說》形成鮮明正反對比。
Thumbnail
到美術館看展,你的預期會是什麼?是古典的油畫、東洋的膠彩、還是龐大的雕塑作品? 近期將結束的的 國美館 《所在—境與物的前衛藝術1980-2021》則是突破對於傳統繪畫藝術的概念。來美術館給腦袋一個新的體驗!
Thumbnail
到美術館看展,你的預期會是什麼?是古典的油畫、東洋的膠彩、還是龐大的雕塑作品? 近期將結束的的 國美館 《所在—境與物的前衛藝術1980-2021》則是突破對於傳統繪畫藝術的概念。來美術館給腦袋一個新的體驗!
Thumbnail
每到藝博又是我攀親引戚的時節,2020台中藝術博覽會是疫病爆發後,台灣第一場大型藝術博覽會,是否能帶給我們滿滿的感動呢?以觀賞者的角度選出藝博中4件我覺得有趣的作品,雖然還是口袋淺淺,掏不出任何一毛錢,沒有要幫誰廣告,因此文章等藝博結束後發(燦笑)。
Thumbnail
每到藝博又是我攀親引戚的時節,2020台中藝術博覽會是疫病爆發後,台灣第一場大型藝術博覽會,是否能帶給我們滿滿的感動呢?以觀賞者的角度選出藝博中4件我覺得有趣的作品,雖然還是口袋淺淺,掏不出任何一毛錢,沒有要幫誰廣告,因此文章等藝博結束後發(燦笑)。
Thumbnail
這邊我想更進一步用「毀滅/重生」來討論他們在此次展覽中的作品。在聖誕節前後書寫關於毀滅與重生真的是再適合不過,因為西方基督宗教信仰基本就是建構在此之上,從諾亞方舟、巴比倫之囚、耶穌復生等等眾多聖經故事,都是闡述著毀滅的力量,然後透過神蹟的方式重生。
Thumbnail
這邊我想更進一步用「毀滅/重生」來討論他們在此次展覽中的作品。在聖誕節前後書寫關於毀滅與重生真的是再適合不過,因為西方基督宗教信仰基本就是建構在此之上,從諾亞方舟、巴比倫之囚、耶穌復生等等眾多聖經故事,都是闡述著毀滅的力量,然後透過神蹟的方式重生。
Thumbnail
藝術市場每隔一陣子,就會出現被高度討論的藝術作品,從裝屎的罐頭、黏在牆壁上的香蕉、刺青的豬、自毀的藝術品,或者被隕石砸到的教宗。這些作品引起軒然大波,並讓大眾陷入五里霧中,不知該如何解讀。藝術家林俊彬在因疫情崛起的社群平台「藝起加油ART」上發佈了一套作品,名為〈一千賣八百〉,以奇葩的姿態現世。
Thumbnail
藝術市場每隔一陣子,就會出現被高度討論的藝術作品,從裝屎的罐頭、黏在牆壁上的香蕉、刺青的豬、自毀的藝術品,或者被隕石砸到的教宗。這些作品引起軒然大波,並讓大眾陷入五里霧中,不知該如何解讀。藝術家林俊彬在因疫情崛起的社群平台「藝起加油ART」上發佈了一套作品,名為〈一千賣八百〉,以奇葩的姿態現世。
Thumbnail
待過美日兩地有著許多美學探討尤其是日式美學設計師兼專欄作家:李歐納.科仁所寫的這本《藝術家在做什麼?》試著將二十世紀幾個我們所熟知的不管是行為藝術、裝置藝術或革新的藝術家透過他們製作與展現藝術的方式,來表達出常常讓人摸不著頭腦的藝術家,到底嗑了什麼才展出這樣作品?也能讓人對於藝術有更多不一樣的見解。
Thumbnail
待過美日兩地有著許多美學探討尤其是日式美學設計師兼專欄作家:李歐納.科仁所寫的這本《藝術家在做什麼?》試著將二十世紀幾個我們所熟知的不管是行為藝術、裝置藝術或革新的藝術家透過他們製作與展現藝術的方式,來表達出常常讓人摸不著頭腦的藝術家,到底嗑了什麼才展出這樣作品?也能讓人對於藝術有更多不一樣的見解。
Thumbnail
這個展覽的名稱、海報圖片與視覺色系既熟悉又陌生,讓我很難一眼看透,於是決定動身探訪一下(跳!)。原來展名並非來自電影......
Thumbnail
這個展覽的名稱、海報圖片與視覺色系既熟悉又陌生,讓我很難一眼看透,於是決定動身探訪一下(跳!)。原來展名並非來自電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