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桶中的愛-班克斯》觀後感

《垃圾桶中的愛-班克斯》觀後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直截了當地說,打從走進預約等候室、購票、排隊依序入場到走出展間後,在我心頭揮之不去的都是一股失望和怒意,紅色的氣球在視野中旋轉,噩夢一般攫住我的心神,久久不散。

或許身處藝術學院中總難免對大眾化、商業化不齒,可這份深埋心底的忐忑和傲慢卻在當代藝術館升騰到了極致。或許是因為我對這個展的性質有著誤解,因此當我拿著預約好的門票,卻發現入場也必須排隊時,心中升起一股違和感。詢問工作人員這樣是否來得及在預約時段的一個小時之內看完展覽,得到眼光閃爍的肯定答覆。

走進展間之後,我驚愕得動彈不得。是我搞錯了什麼嗎?裡頭只有一個拍賣會現場的紀錄影片跟《垃圾桶中的愛》,比寺院裡供奉的神像還要高傲地佇立著,展間在容納高密度的人潮後顯得窒息,人們爭先恐後地拍下那件作品的每一絲細節,到畫板背後若有所思地凝視標籤上不明意義的字母與數字。我試圖前往下一個展間,可展覽到這裡就嘎然而止。

這是一個真空的場合。不是藝術博覽會那樣觥籌交錯的販售現場,拍賣會的影片聲與人群的交談在耳邊若即若離,女孩的身影切碎到一半,隱藏在畫框之下,若說這女孩是世上純真之代表,那恰巧且永久地停在畫框下的身影是不是代表著連藝術裡的質樸都已散盡?

這是一個用「行為藝術」之名包裝的,對奇觀和傷痕的販賣。我像是被邀請進羔羊獻祭現場而驚慌失措的最愚昧之人,眼睜睜看著藝術家和拍賣會和評論家和館方宣稱的「純潔、希望」被當作一種可以消費的娛樂。這不是矗立於懸崖之上的大佛,只是被製造、被行銷、被操弄的圖像,紅色愛心暴虐地在我的視網膜上刻下痛楚,周遭手機快門不曾停下。

我想到被認為是班克斯塗鴉時,眾人都將那塊牆壁視為至寶,可被踢爆是模仿班克斯之作後,有關單位立刻選擇抹去那個塗鴉。班克斯就是這樣的一個藝術家啊。他恣意踐踏戰爭的悲楚,宣揚人性的醜惡,踩在無數悲鳴之上,領取最輝煌的勳章。之後,加害者轉過身對瑟瑟發抖的人們說,是我解救了你們,是我將你們攤在陽光下,我是正義和光明的化身。

掌聲如雷貫耳。

raw-image
avatar-img
藝術評論
20會員
61內容數
Taipei, Taiwan/Bachelor of Art Theory and Curation/Master of Art History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藝術評論 的其他內容
觀看和邊界這兩個主題,是可以統合起來做結的:藝術家展現自己在展覽中的權力。觀眾和藝術家何嘗不是《打獵》中競逐的兩者?觀眾的眼睛恣意地搜尋自己想看見的,藝術家拚命敘述自己想呈現的,當這兩者產生交集時,這個展覽便在觀眾心底印下一個赭紅的印記。
僅管針對了地理位置、硬體設施、開銷、展覽時間規劃等面向進行了香港M+博物館與台北市立美術館之比較,可我不打算提供任何一方較為優秀的結論,僅管港台連結密切,但這兩者仍相差甚遠,以北美館進行對照僅是希望台灣的觀眾能夠對於M+的規模和多樣性有更深入的體悟。我比較想批評的是北美館缺乏一個常設展覽這點。
《致布魯斯》在整個展覽中尤其是把焦點放在了自然的錯位,以及人與山林之間多變的動態,在水面平坦的搖晃中,攝影師(藝術家本人)隱匿了蹤跡,似乎等待著布魯斯、又或是任何一位觀眾,踏進這片迷濛的水波裡,隨閃爍的陽光,載浮載沉。
「冥想」已蔚為風潮,許多繁忙於文明的人們也藉此尋覓一絲慰藉。但當這一切搬到展場中,又套上「乩童」這一文化框架,此種類似的體感意義也完全迥異。「冥想」僅僅是追尋內心的平靜,可藝術家希望觀者能追求的是另一層次:非物質存有的凝視。這是一種不仰賴視覺的「看見」。
藝術家將文明社會中的「準則」消解了 — — 僅管眼前全都是影像,觀看卻變成最無關緊要的事,傳遞出的資訊僅是極少量,符號都似曾相識,每個線條都能代表任何一個事物,卻也什麼都不是。在這曖昧的現實中,藝術家在商業大樓林立的土地中抽離了社會,砌出一座反除魅的碉堡。
由虛擬至現實,由數位至類比,在媒介的替換和懸宕之中,我們驚覺:展間的牆壁也是灰色的,我們離開VR世界,卻又立刻置身於另一個「灰屋」之中,肉身游離在意識邊陲,誰又能肯定所見、所感、所聞絕對是真實?
觀看和邊界這兩個主題,是可以統合起來做結的:藝術家展現自己在展覽中的權力。觀眾和藝術家何嘗不是《打獵》中競逐的兩者?觀眾的眼睛恣意地搜尋自己想看見的,藝術家拚命敘述自己想呈現的,當這兩者產生交集時,這個展覽便在觀眾心底印下一個赭紅的印記。
僅管針對了地理位置、硬體設施、開銷、展覽時間規劃等面向進行了香港M+博物館與台北市立美術館之比較,可我不打算提供任何一方較為優秀的結論,僅管港台連結密切,但這兩者仍相差甚遠,以北美館進行對照僅是希望台灣的觀眾能夠對於M+的規模和多樣性有更深入的體悟。我比較想批評的是北美館缺乏一個常設展覽這點。
《致布魯斯》在整個展覽中尤其是把焦點放在了自然的錯位,以及人與山林之間多變的動態,在水面平坦的搖晃中,攝影師(藝術家本人)隱匿了蹤跡,似乎等待著布魯斯、又或是任何一位觀眾,踏進這片迷濛的水波裡,隨閃爍的陽光,載浮載沉。
「冥想」已蔚為風潮,許多繁忙於文明的人們也藉此尋覓一絲慰藉。但當這一切搬到展場中,又套上「乩童」這一文化框架,此種類似的體感意義也完全迥異。「冥想」僅僅是追尋內心的平靜,可藝術家希望觀者能追求的是另一層次:非物質存有的凝視。這是一種不仰賴視覺的「看見」。
藝術家將文明社會中的「準則」消解了 — — 僅管眼前全都是影像,觀看卻變成最無關緊要的事,傳遞出的資訊僅是極少量,符號都似曾相識,每個線條都能代表任何一個事物,卻也什麼都不是。在這曖昧的現實中,藝術家在商業大樓林立的土地中抽離了社會,砌出一座反除魅的碉堡。
由虛擬至現實,由數位至類比,在媒介的替換和懸宕之中,我們驚覺:展間的牆壁也是灰色的,我們離開VR世界,卻又立刻置身於另一個「灰屋」之中,肉身游離在意識邊陲,誰又能肯定所見、所感、所聞絕對是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