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也是有界限的

更新於 2020/07/20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這一天的下午,我被一顆籃球給吵醒,我非常驚訝,為什麼有人會在隔壁鄰居的門前拍球,我試著包容,但聲音越來越大聲,我打算去詢問看看。
結果,在詢問當中,那家的一家之主,就跳出來說,你是沒有當過小孩是不是,我就答說我現在就是小孩,他又繼續說,又不是在你家拍球,只是在你家門口拍球,我就跟他說,不好意思,每個人都有自己休息的時間,就算說要包容,要遵守的規矩,還是該遵守,謝謝,但他最後就一直胡言亂語,我就不在理會這個人。
我在這裡給大家兩句話。
這句話比較樂觀,世界上就是有些執迷不悟的人,所以才會有更多邏輯正確的人;世界上有壞人,才會有這麼多善良的好人。
第二句話,要遵守的規矩,還是該遵守,不能因為他在這個世界是什麼地位,就不用遵守規矩。
這是我的經驗,謝謝你的閱讀。
    avatar-img
    11會員
    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教育部的大綱領明擺著四個字「適性揚才」,究竟有多少從事教育者能夠很清楚的了解,當教育者無法明瞭時,又如何讓學子們創造自己的技能生存下來。   當台灣的疾病管制局,一直在找的COVID_19感染源,剩下最後兩個感染源。可是還有一部分醫護人員卻是一直在扯醫生最不好的示範,繼好心肝診所特權疫苗,又有
    Thumbnail
    《奇巧計程車》中,提出了特別的觀點──對自己極端地否認和厭惡,這就是所謂的自戀,一般人對自己才沒這麼大的興趣。其實多數時候,對自己的否認和厭惡,背後也是因為他人的評價──自戀與自負,自我與他人。更多時刻,我並不是樂觀主義者,在我看來《奇巧計程車》裡頭沒有真正的壞人,但也沒有完美的好人。
    Thumbnail
    書名:i世代報告:更包容、沒有叛逆期,卻也更憂鬱不安,且遲遲無法長大的一代(iGen: Why Today’s Super-Connected Kids Are Growing Up Less Rebellious, More Tolerant, Less Happy and Complet
    Thumbnail
    看完紀錄片 #我的兒子是死刑犯 ,導演李家驊紀錄並訪談了台灣幾個死刑犯事件出發,從家屬、律師的訪談角度出發,更有震驚社會離我們非常近的鄭捷事件,我想起了那年我看《我們與惡的距離》的感受,非常不同,沒有戲劇與人物的刻畫,真實報導、家屬、犯罪的監視錄影畫面,感受到更深的負面與更無奈的情緒。
    Thumbnail
    學校裡的插曲 就在我和麥先生繼續交往的同時,也是 Danielson在夏威夷唸大學的最後一學期,發生了一件很不愉快的插曲。 一位 Danielson 在桃園就認識很久的朋友後來也來到學校唸書,但卻因為我對她的信賴而讓她有機會傷害我。 真的是交友不慎啊!
    Thumbnail
    第三次的理由也很瞎,2002 年的夏天,麥先生那年生日當天,Danielson 當然記得,所以丹麥時間的一早我就打電話給他,誰知我哪根筋不對,只顧著跟他聊天 (可能遠距的關係,經過 6 個小時的時差後,每天最開心的時間就是期待收到他的 email 或書信和講電話了),聊著聊著開始感覺電話那頭怪怪的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教育部的大綱領明擺著四個字「適性揚才」,究竟有多少從事教育者能夠很清楚的了解,當教育者無法明瞭時,又如何讓學子們創造自己的技能生存下來。   當台灣的疾病管制局,一直在找的COVID_19感染源,剩下最後兩個感染源。可是還有一部分醫護人員卻是一直在扯醫生最不好的示範,繼好心肝診所特權疫苗,又有
    Thumbnail
    《奇巧計程車》中,提出了特別的觀點──對自己極端地否認和厭惡,這就是所謂的自戀,一般人對自己才沒這麼大的興趣。其實多數時候,對自己的否認和厭惡,背後也是因為他人的評價──自戀與自負,自我與他人。更多時刻,我並不是樂觀主義者,在我看來《奇巧計程車》裡頭沒有真正的壞人,但也沒有完美的好人。
    Thumbnail
    書名:i世代報告:更包容、沒有叛逆期,卻也更憂鬱不安,且遲遲無法長大的一代(iGen: Why Today’s Super-Connected Kids Are Growing Up Less Rebellious, More Tolerant, Less Happy and Complet
    Thumbnail
    看完紀錄片 #我的兒子是死刑犯 ,導演李家驊紀錄並訪談了台灣幾個死刑犯事件出發,從家屬、律師的訪談角度出發,更有震驚社會離我們非常近的鄭捷事件,我想起了那年我看《我們與惡的距離》的感受,非常不同,沒有戲劇與人物的刻畫,真實報導、家屬、犯罪的監視錄影畫面,感受到更深的負面與更無奈的情緒。
    Thumbnail
    學校裡的插曲 就在我和麥先生繼續交往的同時,也是 Danielson在夏威夷唸大學的最後一學期,發生了一件很不愉快的插曲。 一位 Danielson 在桃園就認識很久的朋友後來也來到學校唸書,但卻因為我對她的信賴而讓她有機會傷害我。 真的是交友不慎啊!
    Thumbnail
    第三次的理由也很瞎,2002 年的夏天,麥先生那年生日當天,Danielson 當然記得,所以丹麥時間的一早我就打電話給他,誰知我哪根筋不對,只顧著跟他聊天 (可能遠距的關係,經過 6 個小時的時差後,每天最開心的時間就是期待收到他的 email 或書信和講電話了),聊著聊著開始感覺電話那頭怪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