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古琴產生興趣,是從張紀中《笑傲江湖》電視劇開始,裡頭寥寥幾個琴音,質樸深邃、空靈悠遠,跟聽古箏是完全不同的感受,從此在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但一直未能實際接觸、深入瞭解。這幾年忘記是何機緣,在臉書上成為黃鴻文老師臉友,持續追蹤至今。
黃鴻文老師為推廣古琴,2010年於台中創立「弦耕琴社」開班授課,並在各地演出、舉辦講座,不過大部分在中南部
(註:台北將於今年開課!),我也一直無緣聆聽,直到今年發佈台北場講座訊息,我立馬筆記,其間歷經講座場地更換,最後終於成功在平時要預約才能進入的「
無二」參加這場「
古琴音樂的人文世界」講座。
當天我搭客運從捷運科技大樓站下車,冒著細雨一路步行、數度迷路,幸好仍準時在開場前入席。「無二」隱藏在巷弄間,古樸的庭院和建物,一踏入就覺得自己也有氣質起來。在廊簷輕輕擺放好鞋子,工作人員親切地招呼我進入會場,絲毫未因我的生面孔或窮酸樣(?)而有所怠慢,開玩笑這裡可是平常沒預約不能進入,隨便一客飯就要價上千的高雅之所啊!入室就聞到榻榻米的香味,還有廁所裡面--等等,再寫下去就變成劉姥姥進大觀園了,這不是本文重點啊!總之,能藉由參加這次的講座,一窺上流社會的飲茶聚餐之所,也算是額外的收穫。XD
老師一開始就開玩笑地說:古琴講座有兩種,一種是比較難的,一種是比較輕鬆的,今天是後者。(大意)並說到他曾經人推薦到科技大學開課,原本他訂的課名是「古琴美學與文化」,硬生生被改成「中國音樂美學與文化」,但他還是照上整學期的古琴,還說十八週尚不夠講。此外老師還提醒大家坊間許多古琴書籍是胡說八道,不可盡信。(笑)
進入正題,開始講古琴的重要性:古琴是文化載體,在古代是文人亦即社會頂端份子在操持的,而古琴的構造「天圓地方」能「餘音繞樑」,長度三尺六寸六分,暗合空間與時間;五弦代表五行,加上文王武王為七弦,彈古琴就是在跟宇宙對話,看似簡單卻最能表現出深邃的思想與情感。
再來是我覺得當天最重要的部分:音樂有兩種,一種是聽旋律的,一種是聽音色的;前者比如鋼琴曲,後者比如古琴曲。古琴曲旋律簡單,但音色非常豐富:一是右手彈撥的「散音」,代表厚實的大地;二是以點為主,空靈的「泛音」,代表天;三是左手滑動遊移的「按音」,代表人。而且老師再三強調「聽古琴沒有程度之分」,好聽就是好、不好聽就是不好。以上讓外行如我,不但進入欣賞古琴的另一種層次,也對聆賞古琴更有信心!
講座期間,老師一則接一則地講述許多古琴的故事,從「連兩個老婆都搞得定還有什麼搞不定」(?)的〈湘妃怨〉,到孔子學琴三階段(先求基本技術再到思想情感最後才是個人風格),竹林七賢和〈廣陵散〉,以及白居易七弦琴、王維指正〈霓裳羽衣曲〉壁畫奪得太平公主芳心等等,最後談到唐代外族音樂興起(琵琶較熱鬧)、古琴學衰退,以及現今的琴人軼事和琴學發展。我聽得太入迷,很多都忘了筆記,而且有些故事雖然已經聽過,但到老師嘴裡,更形生動有趣,我光用文字無法表述,歡迎大家有機會親身臨賞。
另外老師還提到「聲無哀樂論」,不是古樂曲都那麼哀傷,而是初學者適合慢曲,畢竟太快彈不不來。同一首聽似哀傷的慢曲,一個加速就會像小星星一樣可愛歡樂。(笑)
老師細述自己學琴已有二十年(完全看不出老師已經四十,莫非是學古琴的另一妙處?),認為古琴應是俚俗共賞,而非孤芳自賞,他期許在他六十歲退休時,台灣已有更多人進入古琴的世界,這也是他到處演講、開班授課的目的:推廣古琴文化。
這是我第一次聽古琴講座,沒想到會如此生動有趣,老師的妙語如珠、學識淵博是其一,現場有林明宜老師示範和黃鴻文老師以簫合奏是其二,加上古色古香的環境,感覺整個身心都受到洗禮,收穫相當豐富。
講座結束,踏出「無二」,庭院輝映夕陽,猶如我的心情。
往來時路上尋到先前路過的古味碗糕,搭配花枝羹享用,心暖暖肚也暖暖,結束古意滿足的一天。
(本文完)
【工商服務】弦耕琴社 古琴班招生中
台北、桃園、新竹、台中、彰化、南投、雲林、嘉義、台南地區
一、按級收費,初階一對一,500元/50分鐘,一週一堂課,一期十堂課,共5000元。
二、本琴社有九位古琴老師,請選擇方便的時段,為您安排授課老師。
三、教室提供上課用琴,不必帶琴上課。
四、另有練習琴,可租回家練習,租金600元/1月,押金1萬元,之後還琴還押金。
五、教室:
1、台北市中正區廈門街137號2樓之五(捷運古亭站8號出口)
2、新北市鶯歌區國際一路110巷7號
3、竹北市光明三路176號
4、台中巿北區英才路377號
5、台中市北屯區軍福九路426號
6、南投巿同源路四街六巷1號
7、台南市北區北安路一段68巷23號
8、宜蘭羅東孔子廟附近
9、嘉義市民生南路19巷13號
10、鹿港鎮東隆路
11、雲林科技大學旁
12、龍潭實德經典書院
13、桃園市後火車站附近
六、可單繳一堂學費,上一次課看看,如果喜歡,再考慮一期。